苏州园林课文 苏州园林课文讲的是哪个园林

苏州园林课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苏州园林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课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苏州园林课文简介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苏州园林创作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注释译文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

  :出于自心的裁剪、创造。

  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闪耀着珍宝的光色。多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这里指各种鲜花色彩的华美。

  :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鉴别,欣赏。

  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枯瘦的样子。

  :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雕刻打磨(玉石),加工精美(指文章等)。

  :精巧细致。

  :反复考虑之后决定取舍。

  :清闲安适。

  :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程度。

  :(事物和事物)一个挨着一个。

  :文、字、画、诗、文中不好的一笔。

  :山水风景。

  :一种花的名称。

  :明亮鲜艳。

  :分划,动词。

  课文解析

  一、分析说明方法

  1.作比较:

  ①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得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②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的例子,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第5自然段中,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摹状貌

  例如:第5自然段中,对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二、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句中红色的字是否可以去掉?)

  答:不能去掉。“似乎”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建筑,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所以只能是推测。“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地追求。

  2.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1)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句中红色的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这两个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合乎实际,用词非常准确。

  三、本文为什么运用逻辑顺序介绍苏州园林,而不运用空间顺序?

  答: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顺序来说明,而要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所以运用逻辑顺序。

  作品鉴赏

  《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词:富于图画美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说明方法:

  ⒈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⒉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⒊摹状貌

  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⑶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

  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⒋分类别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模样。

  5. 打比方

  (1)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出下列句加粗的词的作用--

  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中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⑷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⑸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6.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答案:

  ⑴"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⑵ "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起强调突出作用。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⑶"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⑷"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⑸"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6."标本"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是各个园林的标准,典范。

  各段段意

  ⒈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

  ⒉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⒊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

  ⒋假山和沼池的艺术

  ⒌花草树木的映衬(画意)

  ⒍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⒎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

  ⒏门窗的设计和雕镂

  ⒐室内的色彩装饰

  ⒑结束语

  课文结构

  总观全文内容,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⑴: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第4段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第5段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第6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调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总而言之,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第三部分⑽:结尾。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练习说明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⒈"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⒊"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将苏州园林的景物分割成了近景和远景,却并没有挡住游客的视线。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找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者简介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9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后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届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二、三届理事、顾问,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从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出版,书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话的篇名《稻草人》。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问题归纳

  0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句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据说”表明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只是作者听说而已,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02.如何理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

  “艺术”高于“技术”,是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且无法复制; “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成果实效性强,一般可复制。这里对“假山的堆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03.“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的“大多”一词有何作用?

  “大多”起限制作用,表明苏州园林中的池沼绝大部分引用的是活水,而并非是全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0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作用呢?

  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把景致分开。

  作用在于:增加风景的层次和深度,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意境,使游览者好似置身在“画图中”,间接说明“如在画图中”。

  05.作者是如何举例说明苏州园林也讲究细小角落的图画美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06.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四法。《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如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如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这“四个讲究”是从大处着眼的,然后说角落、门窗、色彩是从细节说明的。

  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富有艺术性的说明文。

  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

  苏州园林课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别出心裁,因此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归纳文章中心

  2、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分析本文,如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

  3、欣赏品味,可背诵,可画画,可写导游词、可编歌曲等

  4、主题阅读: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资料、图片等

  5、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事物特征,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及作用

  四、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图片、资料等

  五、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昨天,我们预篇课文,今天我们将根据预

  (二)展示过程

  第一步:抢答展示目标1和2:

  (各小组抢答展示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特征说明苏州园林、本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本文的中心等)

  第二步:目标3开展对抗赛:

  3组:“我们组根据课文内容改编了一首歌,套用《好一朵茉莉花》的曲子。下面我们与大家共享。”然后四人齐唱:“好一个苏州园林,园林再美也美不过它。亭台轩榭不对称,假山池沼互配合,花草树木来映衬,近景远景分层次;角落、门窗、色彩都是图画美。好一个苏州园林,好一幅美丽的图画。”

  教师简评: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是对3组同学展示内容的最好评价了。用优美的歌声来展示课文内容,三组的同学真是多才多艺!

  10组:“我们组的丹青小能手给大家带来了三幅画,请大家欣赏。看,第一幅亭台轩榭,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第二幅是苏州园林的假山。有的重峦叠嶂,有的配合周围景物,让你觉得身临山间,突出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第三幅是‘鱼戏莲叶间’。夏秋季节荷花开放,各种鱼在莲叶间嬉戏,这是多么入画的一景啊!”

  教师简评:10组同学的这三幅画真的把我们领进了苏州园林,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谢谢10组的同学让我们免费参观。

  1组:“下面由我们组陪同大家继续游览。请闭上眼睛,根据我们组的导游词发挥你的想像。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身置各种树木之间,又清凉又舒心。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繁花绿树。苏州游览修剪树木注重自然之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你们看,我们眼前的这棵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杆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让游览者流连忘返。”

  (一学生还即景写诗一首朗诵)

  教师简评:1组的导游和诗歌太精彩了,老师简直不想从美梦中醒来。哪个组来继续我们的旅游?

  9组:我们组是配乐朗诵,相信老师和同学们会更喜欢的。(朗诵了课文第二段)

  教师简评:美景美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仙境一般。刚才同学们展示的不仅是苏州园林,更是你们才华的流露。同学们的水平不亚于专业的歌星、画家、导游。相信同学们将来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人才。

  第三步:交流  (小组间互相交流  教师展示搜集的资料:(大屏幕投影教师网上搜集的苏州园林的图片和文章,因论文字数限制,只选了一篇文章。)

  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州园林,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沧浪亭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中,历史最为悠在现存苏州园林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园内还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五百余人像石刻,运刀细腻,颇值观赏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叶圣陶先生先是总的概括苏州园林是一副完美的图画,接着从主要的方面

  1、亭台轩榭的布局

  2、假山池沼的配合

  3、花草树木的映衬

  4、近景远景的层次和小的方面给我们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美。

  六、教后反思:

  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原则。因此,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探究,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自己小组的答案和展示形式。在结合课文分析说明文知识点上,只要准确,不求形式创新。但“欣赏品味”这一环节上,就得靠多种形式来展现各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种理解和展示中,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苏州园林》是叶老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文字通俗易懂。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如果上课反复地讲,势必会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必须另辟蹊径,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到此文的深意所在。所以,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培养自学能力中的质疑解疑能力”。教学方法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从“有疑(”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创新方面主要体现有: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将问题归纳分类,要求学生按一定范围集中提问。这些问题主要涉及课文的难点、疑点及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体现出质疑的层次性,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综合”这一更高层次上质疑,鼓励学生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成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认识,多层面分析,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事实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