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井水特点,感受井水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激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特点,并能仿写一段话。

  3、练习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井水清、甜、凉这三部分在段式结构上的特点,感受井给作者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写生活片段的作用:表现井水特点,表达井水给自己的童年生活带来快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井水的哪几个特点?

  清、井水甜、凉

  二、抓住重点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甜美和欢乐。

  师:作者每每想起这清、甜、凉的井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童年生活的场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回忆一下:作者描写了哪几个与井水有关的童年生活片段?

  (一)回顾表现井水特点的重点生活片段。

  板书:数星星、收大萝卜、浸、吃李子

  (二)抓住主要生活片段感受井水特点,品味朗读中体会带给“我”的甜美和欢乐。

  朗读井水清这部分,想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井水的特点?

  井水清:

  1 、先来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井水很清?

  

  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

  深,多深!

  提问引导:

  (1)为什么你们能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井水很清?

  (2)突出强调“一颗一颗”和“闪亮”

  (3)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好像也能看到井水里那闪闪烁烁的星星?

  个别指导后再让全体学生自由读,然后再请学生朗读。

  2、学习“多远,多远!”“多深,多深!”时,引导学生质疑感悟。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1)它可以让你感受到什么?(水很清)

  (2)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要两个词连用?)

  (3)去掉一个“多远”与“多深”,比较着读读,再谈感受。(引导学生感悟两个“多远”、两个“多深”连用,既强调了“非常远、非常深”,又表达了“我”一边数星星,一边在思考,在想象这个意思。)

  (4)星星图片,引导学生想象,配乐朗读。自读,指名读

  师:是啊,就在这静谧的夏夜,这水中的倒影、闪烁的星光,带给作者多少遐想呀!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着那无尽的夜空,走进孩子们无限的遐想中……(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在这美好的夏夜,井水的清澈给作者带来了遐想之乐,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井水“甜”这个特点的呢?默读井水甜这部分,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批画。

  井水甜:

  1、“妈妈浇菜的时候……嬉笑声。”

  (1)引导关注“常常、立刻”,读出特别愿意去干,充满快乐期待。

  (2)引导关注“嬉笑声”,让学生通过朗读分享这份快乐。

  2、

  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1)抓住白白胖胖,碧绿碧绿谈体会。

  (2)谁能用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大萝卜的可爱吗?

  (3)这萝卜长得这么好,要感谢什么?(井水,因为这甜甜的井水,所以菜才长得好。)原来,作者写萝卜长得好,其实是在写井水甜啊!

  (4)我们感受到的仅仅是水甜吗?还甜在哪里?(甜在作者心里。)这就是生活的甜美,劳动的快乐呀!

  过渡:遐想如梦,那是因为井水的清;笑声如歌,那要感谢井水的甜。那么,这很凉很凉的井水,又给作者童年留下怎样的感受呢?

  井水凉:

  1、抓重点句“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浸、吃李子”。

  2、你觉得怎样读就能突出作者当时的感受?——“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3、朗读中突出关注了“又脆又甜”、“清香”、“可口”,引导其他同学来评价:说说哪儿读得好,为什么?大家也学着读读。

  4、这井水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你是通过什么感受到的?(快乐、甜美,是从“浸李子、吃李子”这两个生活片段中体会到的。)

  5、小结:我们从吃冰李子这件事体会到了井水很凉很凉,不仅如此我们还与作者一同感受了什么样的快乐?(品尝美味的快乐)所以,作者才说“一辈子也忘不了呀!”

  (三)通过比较,明确“清、甜、凉”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相同点,理解“运用生活片段写具体的好处”。

  师:作者童年,这一段段深深烙印着古井印迹的快乐回忆,永远萦绕在作者心田!他忘不了……

  配乐回顾、并练习背诵:

  井水很清很清。

  我们趴在井圈上,()地往井里看,()地数映在井水里的()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

  井水很甜很甜。

  收大萝卜啦!妈妈从地里把大萝卜拔出来,我和妹妹就把大萝卜抱到井台边,打上水来,把大萝卜一个个冲洗得()。()的大萝卜,顶着()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井水很凉很凉。

  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的冰凉,咬在嘴里(),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啊,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1、配乐,教师带领学生串读重点片段,回顾内容,积累语言。

  :

  井水很清很清。

  我们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井水很甜很甜。

  收大萝卜啦!妈妈从地里把大萝卜拔出来,我和妹妹就把大萝卜抱到井台边,打上水来,把大萝卜一个个冲洗得干干净净。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井水很凉很凉。

  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的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啊,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2、梳理三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

  师:快速默读3—7段,思考“清、甜、凉”三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教师生归纳梳理:

  (1)学生通过默读能感受到三部分都是“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写出井水的特点,然后通过生活片段具体写出井水的这个特点,同时注意抒发自己的感受”。对于第三点不易体会,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读段落结尾句,明确是在表达对回忆生活片段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颈联中的“暖”“寒”的含义。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现在我们的主席是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生自荐回答。

  师小结、补充,简介毛泽。

  2、、板书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七律”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出示课件,适当讲解。

  2、指名说说对长征的了解,出示长征地图。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四个生字,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课文,集体评价。

  5、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想一想,说一说;指名说。

  三、精读课文:

  1、诗中具体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那些困难?

  请认真读书,边读边标画。

  同位交流。

  集体交流,师点拨。

  四、指导书写:

  1、学生书写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2、展示、评价。

  五、总结评价: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评价学习效果,强调重点。

  六、布置作业;

  必选:背诵《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

  4、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援助、惋惜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争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讲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______,于是他们______。(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楚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事件要讲清楚事件的“六要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交流。

  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考: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______,想到_____,还想到______。

  3、交流。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同情,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助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交流。

  安东尼:

  ⑴敬佩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⑵交流敬佩安东尼的原因。板书:折刀

  ◆⑶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⑷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⑸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宝贝,是每个孩子都幻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⑹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充满敬佩,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庄严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鞋油盒

  ◆⑵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有趣了,轻轻一扭,盒子就打开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所有的,这里面可以藏很多宝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弹子,你喜欢吗?舍得卖掉吗?

  ⑶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弹子

  ⑵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⑴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⑵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时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犹豫时,仿佛又看见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善良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助西班牙人民,决定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宝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平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物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善良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严,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激动。这一段写得十分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激动,是因为___________。

  四、小结复习,简介作者。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谊无价。透过这些平常却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分明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善良的捷克孩子,六个充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作者,简介作者: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附板书:

  35、六个孩子的故事

  (捷克)

  安东尼折刀

  罗达鞋油盒援助→西班牙人民

  甫兰杰克弹子

  依沃塞夫哨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流浪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

  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与(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晓拍卖物或仿制品以及挂图。

  2.收集有关琉璃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

  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2.字词检查。

  (l)读准字音:脂(zhi) 渗(shen) 拭(Shi)澎湃(peng pai)

  (2)注意字形:辣 湃 拭 黏

  (3)多音字:黏(nian)黏稠(zhan)黏贴

  (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

  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

  1.叙述顺序。

  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

  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

  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

  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

  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

  2.比较和《黄河象》一课的叙述顺序有何不同。

  (1)回忆《黄河象》的叙述顺序。

  《黄河象》先讲大象骨骼化石;再通过科学家的假想,讲化石形成的过程;最后讲化石的发现和挖掘。

  (2)《琥珀》先通过科学家的设想,讲琥珀形成的过程,再讲发现。

  (3)比较异同,从中感悟到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清楚合理。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

  (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

  提示:

  (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

  (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

  (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

  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

  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

  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

  1)时间长。

  3)松树腐烂

  2)陆沉水漫。

  4)泥沙掩埋。

  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

  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

  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

  四、默读第四部分。

  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

  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自由想象。

  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这块琅琅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要的图示表达课文内容。(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训练)

  (2)复述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忙的情形,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段落大意说主要内容。(单元训练重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养蜂人的辛苦生活,体会“只有人赶花,没有花赶人”这一中心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大家都挺高兴的,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够在这儿渡过一段使人受益匪浅的时光。(虽然教师努力用亲切的语言来缓解学生对环境的陌生感和一定的紧张度,但是由于光线、位置、听课老师等原因,感觉学生还是有一些放不开。)

  一、运用词语,回顾课文。

  1、复习词语。老师连续说三个词语,然后学生再默,默好当场校对。可以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来默。指导字要端端正正地写。

  2、请你选用这里的词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培养联系课文运用词语的能力,并引出下面的学习)养蜂人千里迢迢来到延安赶槐花。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

  (原以为学生很快能说到诗情画意这个词语,但是连续叫了三个学生都没说到这个词,这是因为对这个词学生没有具体的感知,没有形成表象的经验,所以当然不会运用。)

  过渡:养蜂人的生活的确十分辛苦。课文的第三段,就是写这方面的内容。同桌互相合作着读一读,一个同学读写作者的话,一个同学读写养蜂人的话,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学生缺乏倾听的能力,他们的注意力还没有被牵引到学习上来,致使这个环节落实时,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读哪一段,有的在读课文的第二段,指导老师过去才纠正过来。而且由于课文的篇幅很长,这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反馈读的效果,让学生说感受。师:你最想说什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地说,又不失教师的引导地位,引出写作者感受的那句话,使教学流程更加顺畅。)

  1、研读课文,找重点句。

  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是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2、深入文本,理解艰辛和诗情画意。

  (1)艰辛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有人问你,养蜂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能有条理地说一说吗?请你再次默读课文,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个图表,请你根据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赶什么花来填一填。然后再来说一说。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说。如果你读懂了,请用图来表现养蜂人一年到头天南海北的四处奔波的生活。请一个学生上来填写图表,师生合作完成,注意纠正错别字。

  学生认真读第三段,一边读,教师一边指导,请一个学生到上面来画循环图。

  交流。你能看着图表来说一说养蜂人艰辛的生活吗?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积累在“好词花园”里。(学生说的时候,缺少好词好句,而且让学生看着图表上,学生反而把文本中的好词抛弃了,说的过程成了毫无感情色彩的机械训练,效果很差。学生虽然能把过程说清楚,但缺少对养蜂人艰辛生活的直观体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作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

  2、正音:

  模样(mú)尘埃(āi)直径(jìng)削弱(xuē)

  朝晖(zhāo)干涸(hé)可恶(wù)恶劣(liè)

  三、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填表)

  出示: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

  小小的灰尘主要来自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

  2、看表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

  第二段(2)小小的灰尘来自土壤和岩石。

  第三段(3~6节)灰尘的作用很大。

  第四段(7)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有关知识及其作用。)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狼狈bèi 擦拭shì 气候hòu 尘埃āi 削弱xuē 朝晖huī

  循环xún 厌恶wù 裂开liè 讨厌tǎo 环境jìng 飘荡piāo

  wù(可恶) xiāo(削皮)

  恶:è(恶狠狠) 削:

  ě(恶心) xuē(削弱)

  五、再读课文质疑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1、能在读文中理解"迤逦、喜怒哀乐、千种情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根据语言环境选用合适的动词。

  4、能体会作者对培育自己成长的母校的热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留恋。唤起自己对母校的依恋不舍之情。

  

  一、 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照,激发情感,引出课题。

  2、媒体出示课题:母校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

  我重返母校,跨入( ),漫步( );想起了五年的( )。走出( ), ( )涌上心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师小结:我们跟随作者跨入拱门,漫步操场,走出校门,每到一处熟悉的地方,都让我们回忆起五年中的喜怒哀乐,唤起千种情思。这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触景生情。

  三、 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媒体出示句子:

  我似乎又尝到了与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2、读句子,发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这三个"似乎"包涵着作者跨入拱门那一刻的喜悦(板书:喜悦),如果你是那位作者,你似乎想起了什么呢?

  (二)学习2 — 8小节

  过渡:从大门到操场,路不长,但在作者写来却是十分优美。

  1、媒体出示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清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沃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2、“沿着、穿过、踏着”都有“走”的意思,可是作者用了不同的动词,你从这三个动作中又似乎体会到了什么呢?

  3、指导朗读。

  4、下文中还有一句和它结构相类似的句子。

  5、媒体出示句子:

  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6、不看书,你能选择不同的动词来说说吗?

  7、媒体出示作者写的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0、来到操场,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两位同学来读读4—8小节。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感受? (板书:兴奋)

  11、朗读体会

  (三)学习9 — 11小节

  1、媒体出示:

  我慢慢来到拱门下,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缓缓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2、学习词语:迤逦

  ①读准音

  ②看清字形发现什么?

  ③看看这两个字,再看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3、是啊,在这迤逦的阳光下,熟悉的校园中,唤起了作者的什么情思呢?读读课文,找一找。(板书:留恋)

  4、出示第10 — 11小节

  这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读读吧!

  5、指导朗读

  四、 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熟悉、喜悦、留恋之情、松柏常青、兴高采烈、甜蜜蜜、稚气

  2、仿照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写一写。

  媒体出示:

  例: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我驻足在教室里, ,五年的喜怒哀乐,像 ,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五、 拓展作业

  1、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没过几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喜怒哀乐,千种情思呢?

  今天母校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明天我们将放飞理想。最后让我们带着万分不舍向母校告别吧!

  齐读: 母校,再见!母校,再见!

  2、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36、母校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共3页,当前第2页123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小金花

  16再见了,亲人 大嫂

  大娘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交流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交流。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教法学法:导学互动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视频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课件出示:

  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 颇)

  破釜沉舟——(项 羽)毛遂自荐——(毛 遂)

  纸上谈兵——(赵 括)卧薪尝胆——(勾 践)

  背水一战——(韩 信)田忌赛马——(孙 膑)

  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

  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

  二、导学互动

  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

  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

  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

  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

  (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

  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

  (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

  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

  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

  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赵的成功。)

  2、对比阅读前后语段。

  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呢?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

  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抓住“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

  2、抓住“乘虚而入”理解魏国虚在哪?

  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终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

  4、齐军“以逸待劳”又体现在哪?

  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罗地网?

  (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

  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

  行动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设伏

  7、你理解“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吗?

  三、导学归纳

  1、孙膑,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军事家!

  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反馈训练

  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孔明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新词。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4、介绍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共4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2、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联系全文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为什么?

  4、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有感情朗读、联系生活想象读,等多种方法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逐步培养自己的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通过抓关键词,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水的珍贵,知道节约用水,体会母亲的勤俭持家,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学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水的珍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流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珍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珍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流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流指导朗读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1、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从而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呢?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珍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流顺序灵活调整)

  (1)、十里挑水

  引导抓住“十公里”、“一个小时”、“一担”,读好文章,并体会取水的不易,突出了水的珍贵;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而且作者巧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的表现了出来。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抚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渴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缓缓”、“滑过”、“倾注”、“吸吮”、“抚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能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慢慢的享受。

  让我们也慢慢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跟四兄弟一起慢慢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慢慢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渴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珍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累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 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欣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欣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流。(写2分钟,交流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一滴水有多苦》,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27、水

  最珍贵

  十里挑水 雨中洗澡 一勺水冲凉

  (细节描写)

  反衬

  苦 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首先让学生以旧促新,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二、学习两次赛马的段落

  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学习方式采用填表格、摆学具、画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分角色朗读。(各小组分工合作)

  2、请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1)填表格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2)请摆学具的小组派两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3)请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的小组来汇报;

  (4)请分角色朗读的小组来汇报;

  汇报学习结果我采取从易到难,首先是画表格,接着是摆学具,然后是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最后是分角色朗读。因为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讲解,没有提问,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读书的基础上讨论,动手操作,最后以学生解说的方式把前后赛马的过程读懂,我在这几个环节中,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的作用,也真正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在朗读评价时,引导学生抓住神态的词,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的冷静、胸有成竹,田忌的不解、疑惑到坚定信心,齐威王从得意到目瞪口呆。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议取胜的原因,并讨论取胜的条件

  1、过渡: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却是一败一胜,原因何在?

  2、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提问:“出场顺序”是怎样调换的?如果用其它方式还可以转败为胜吗?六匹马一起跑,结果会怎样呢?

  3、孙膑他会怎样想?

  到此,学生对课文已很熟悉,这时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取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谈对三个人物的情感评判

  在这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自由释放各自的情感,然后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撞击中达成理解。

  五、师生互动

  课文学习到了这里,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一次分角色朗读,要注意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想跟同学一起来读课文,这不仅体现了师生互动和平等,我也想用我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我们真正达到共鸣。

  六、总结课文

  1、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文提到了善于观察、足智多谋、认真分析的孙膑,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做事情,勤动脑筋,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想,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这篇课文作了总结,让学生学习孙膑的好品质。

  七、课后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从智取胜的小故事,举办故事会或办一个“智慧之花”专栏;

  2、以臣子、朋友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帮他分析一下第二次失败的原因,再帮他设计一下第三场该如何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也不忘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无论是第1题还是第2题,都是课文的延伸,能够帖附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上。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孜孜不倦、直截了当、万般无奈、滔滔不绝、烙印”等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合理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

  3、感受莫泊桑不断追求出色、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酷爱,孜孜不倦,作品,万般无奈,滔滔不绝,烙印。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个人物的了解,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主人公莫泊桑的了解,揭示课题。

  (1)初步了解莫泊桑的成就。说的好,这就是莫泊桑,他写出了很多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随机把“作品”一词出示在黑板上)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出示PPT)

  (2)复习“拜”字写法,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讲述的就是青年莫泊桑在成长为作家过程中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莫泊桑拜师。

  “拜”是一个熟字,注意,它的右半部分是,四短横,一竖。(描红)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莫泊桑拜师。

  2、反馈学生预习课文后对福楼拜的了解,理解“文学大师”。

  (1)了解文中另一个人物福楼拜。

  文中莫泊桑拜谁为师福楼拜。

  谁能把他的身份介绍具体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文学大师。

  (2)理解“大师”的含义。

  什么样的人人们会尊称他为大师啊在某些领域中相当有造诣的人。

  福楼拜在文学创作方面极有造诣,所以被人尊称为——文学大师(拿词卡)带着崇敬的语气,读好——文学大师。

  3、联系课文第一小节,理解“酷爱、孜孜不倦、作品”的含义,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了解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学什么。

  ●莫泊桑要拜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为师,学什么呀?

  ●抓住文中句子: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理解“酷爱、孜孜不倦、特色、作品”几个词的含义。

  ●因为他的作品总是平平常常。(贴:平平常常)

  所以他追求让自己的——作品有特色。(贴:有特色)

  (2)小结,初步感莫泊桑是个有追求的文学青年。

  (3)抓住“酷爱、孜孜不倦、特色、作品”几个关键词语,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莫泊桑拜师学什么。

  二、深入学习,学习创造性复述,体会莫泊桑不断要求进步、勤学苦练的精神。

  (一)学习莫泊桑第一、二次登门请教的经过。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1、学习课文1—5小节,通过朗读,了解人物对话内容,指导抓好莫泊桑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象,练习创造性复述,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1)反馈文章写了莫泊桑几次登门拜访。

  (2)了解莫泊桑拜师过程中,福楼拜是通过什么方式教他的。文章中三次登门,也都着重描写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之间的——对话。

  (3)读文,了解前两次登门莫泊桑提出的问题。

  ①学生先自由朗读莫泊桑前两次登门,读读人物之间的对话。

  ②指名读,读出疑问的口气。

  ③把莫泊桑说的第三句话用疑问的口气读出来。

  (4)了解第一次登门面对莫泊桑的困惑,福楼拜如何指导他的,理解福楼拜所说的“功夫”的具体含义。

  ①师引读人物对话。

  ②想象莫泊桑的心理活动,进行创造型复述。

  莫泊桑听了福楼拜的说他的功夫不到家,心里会想什么呢谁能联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一说。

  ③理解“功夫”的具体含义。

  ●于是,莫泊桑急切地问,那——(指导读好莫泊桑的话)

  ●福楼拜又是怎样指导他的呢自由读一读这段话。

  板书:看详细、长期记

  ●就是莫泊桑第一次登门,福楼拜针对他的问题——写不生动(指指黑板上的板书)教他的方法,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楚。

  ●小结:今天我们抓住的是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练习抓住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创造性复述的。

  2、学习第6小节,理解“单调”。

  (1)读文,了解第一次登门后,莫泊桑的做法。

  第一次登门,莫泊桑按照福楼拜的要求去做了,他是怎么做得拿起书,一起读读课文第六小节。

  (2)引读课文。

  他连续看了三天都——一无所获(板书)

  (3)想象三天莫泊桑看到的东西,理解“单调”。

  ●同学们,第一天,莫泊桑站在街道上看到——(马、车)大街上来来往往只有马和车吗没有人吗?(人、马、车)

  ●第一天,他看到了人、马、车,看不出它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想到老师要他长期看,于是决定第二天再看,可他看到的还是——(人、马、车),还是没发现什么特殊之处,第三天又去看,看到的仍然是。(人、马、车)

  三天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用文中一个词形容就是:单调。

  (4)师小结

  3、学习第7、8小节,读福楼拜的话,理解这里的”功夫“指“会观察“。

  (1)自由读福楼拜说的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楼拜是怎样告诉他的,自由读读福楼拜说的话。

  (2)请一生读福楼拜说的话,并注意读好一些四字词语。

  这段话比较长,看谁能一口气读清楚。(富丽堂皇装饰简陋狂风暴雨烈日炎炎)注意读出感情。

  (3)发现福楼拜说的这段话的表达方式。

  你们发现了吗福楼拜讲了一连串的话,都是什么句?

  他究竟问了多少问题啊。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是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

  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二、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不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的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如: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三年,读了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行指南,对照看着,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对此,设计这样的课外任务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活动中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路线,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的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