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岐之见文言文及翻译

南岐之见文言文及翻译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岐之见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南岐之见  作者:刘元卿  :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

  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细瘦。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及见外方人至(及至) B、焦而不吾类(类似)

  C、不求善药去尔病(离去)D、终莫知其为丑 (始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A、其水甘而不良 学而不思则罔

  B、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 观之,兴正浓

  C、吾乡之人皆然 尘气莽莽然

  D、反以吾颈为焦耶 以亿万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4分)

  ①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

  1、C

  2、A、B

  3、①(你们)不寻找好药治你们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细吗?

  ②我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干吗要治呢?

  4、在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有勇气坚持真理。(意思符合即可)

  

  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

  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找好药来治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干细呢?”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作品赏析

  1.本文告诫人们:见怪不怪,见不怪反为怪;以错误的标准看待事物,往往会觉得正确的反而是错误的了。

  2.选自明朝刘元卿《贤奕编·警喻》。《贤奕编》中有许多小故事,作者希望以此起到警视的作用,让读者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作者介绍

  柳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萍乡人,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