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效应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多元化经营模式曾经十分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等新治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采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Seth(1990)发现混合并购行为,与其他并购类型一样,不能降低企业的系统风险因此,用该理论来解释混合并购购的动机从目前来看也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3 代理理论与自大假说
  
  3.1 代理理论
  Mueller(1969)提出假设,以为代理人的报酬决定于企业的规模。因此,代理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企业规模扩大,而忽视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率。Jensen和Heckling(1976)以为,部分代理题目使治理者轻易丧失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其额外的消费,由于这种代理本钱将其他大多数的所有者承担。Fame and Jensen(1983)以为,通过报酬安排、经理市场、有效股票市场以及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机制,可以减缓代理题目。当这些机制都不足以控制代理题目时,接管将可能是最后的外部控制机制。因这一理论还产生了控制机制论、治理主义、骄傲假说等几种并购理论
  O Canyon等人(1994)在1945年一1990年之间,对170家英国公司样本董事的工资支付的调查研究结果,即销代额增长、收购频率与董事下资支付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治理者倾向于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以此增加自己的收进,进步职位的保障程度。Becker等(1988)发现,美国公司补偿与企业规模的均匀弹性是0.3,即企业销代额每增长10%治理职员的收进补偿增加3%。此理论隐含的假设条件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克服代理本钱题目。同时股票市场也是无效率的,无法对治理者一行为进行控制与监视。但是实际上,20纪3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的实施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股东和治理者一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股票市场的效率也不断增强因此,基于上述动机的并购行为将会越来越少。
  3.2 自大假说
  Ro11(1986)提出的自大假说以为,并购企业决策者过多地关注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从而忽视或有意回避两家公司合并后可能产生的负而协同作用,而并购企业的过高估价来自于自大逐一他们的过度自信。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增加了人们对企业并购动机的熟悉。这意味着企业治理者的意图是增加企业的资产,但其决策违反了股东的利益,并购价格过高。
  
  4 价值低估理论
  
  “价值低估”理论以为,当目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或潜伏价值,或者没有反映出其在其他治理者手中的价值时,购并活动就会发生。当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其资产的重置本钱时,通过购买现存公司的股票来获得扩张所需的资产,要比购买或建造相关的资产史便宜些。
  詹姆斯·托宾以Q值反映企业并购发生的可能性,Q=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木。假如Q<1,且小得越多,则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进行并购要比购买或建造相关的资产更便宜些。该理论提供了选择目标企业的一种思路,应用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伯,但现实中并非所有价值被低估的公司都会被并购,也并非只有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才会成为并购目标。
  
  参考文献
  [1]?崔保军.企业并购动机综述[J].企业经济,2004,(8).
  [2]?科斯.企业的性质,载于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一联书店,1990.
  [3]?邵桂兰,刘铁军.跨国并购的理论评述[J].经济师,2007,(5).
  [4]?贾红睿,何新宁.企业吞并理论论研究进展猜测[J].2000,(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