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2023字对某个作品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范文(通用8篇)
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美术鉴赏论文 篇1
摘要:
本文从工夫、鉴赏、人生境界三个角度对写意花鸟画的创作进行反思。认为:技法的练习应该贯穿画者的艺术生涯,对技法的练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次,而应该倾注感情,这本身也是写意的需要;作为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名画鉴赏,不应该局限于作者表达什么,画作揭示了什么这一角度,应采取主动与作者交流的态度,通过体验,多视角把握画作本质;创作的源泉应该是作者人生境界与花鸟画之间的意会,提高人生境界成为写意花鸟画创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技法、沟通、人生境界
一、技法的练习
对于写意花鸟画创作来说,加强技法尤其是基本技法的练习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似乎只有好的创意、好的意境,或者只有作者在情感上的超越,作品才能传神,才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这个道理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考察画者,尤其是知名画家的人生经历,我们也许会对此产生另外层次上的认同。花鸟画的写意重在突出画面所产生的意境,恰如其分的用笔与巧妙的布局会让我们惊叹,在观赏一幅好的的画作时,在意会的同时,我常常在思考作者为何如此用笔,添一分如何,减一分又如何呢?其结果只能是赞叹作者技法的纯熟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而一幅让人感觉遗憾或者总有表达不尽如人意的画作时,也为作者疏于技法练习而叹息。技法的纯熟是意境表达的前提,大师们在追求意境的同时,也在寻求着技法的突破,如同盖屋,最美的房子是由最具特点的材料来完成的,当然这些材料不一定是最昂贵最稀缺的,但一定是组合最好的。在技法的练习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临摹,这看似老套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艺术生涯。
当然这里所认为的临摹,不是那种初学者的照搬,而是一种创作的过程。时下有许多关于如何作画的书籍,将用笔的方法进行分类,对初学者进行指导,甚至有许多画得不错的人也孜孜不倦地对画卷进行科学方式地分析。诚然,我们的教育理论已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就写意画法来说,却更像是感性的学问,如果没有感情的注入,就如同一个婴儿面临着大千世界,充满的只有好奇,而本身拥有的只有最基本的欲望。所以在对名作的临摹,应该是有“移情”的临摹,这种感情的注入是私有的,很多情况下是被读者“误解”的,但是不要小瞧这种“误解”,对于临摹者而言,本身就对画作有着有价值的“误解”,这也是在画者的不同人生阶段,对同一幅画有不同的领悟的原因。如此感情的注入,形成了对基本技法的重新诠释,也丰富了创作者的创作素材,形成了有价值的临摹。
2、布局,写意重在布局,好的布局将画作在时间、空间上进行了诠释,使得画作具有了画外之音、画外之意。
作为技法的一种,布局的练习也不能间断。构图从来就是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所在,从传统的三角构图到三迭构图到三远构图,再到八大山人的四边四角构图,以及到近代的潘天寿、齐白石等名家,其构图的想象力成就了其画作的风格。对于一名立志于艺术的人来说,深入钻研史上名家的构图,内化于自己的画作之中,不失为一条捷径。
唯物辩证法认为,质变是建立在量变的基础之上的。创作要实现自己的风格,注入自己的感情元素,离不开扎实的技法练习,而在作画之路上实现“匠”到“家”的转变关键不在于量的最大化,而在于优质的量的积累。在艺术之路上,往往会遇到进步的瓶颈,在面临瓶颈的时候要回头看看自己的工夫是否扎实,感情是否投入。
二、作品的鉴赏
对于创作而言,鉴赏名家习作是一条好的道理,也是必须要进行的练习。而鉴赏的质量也影响着画者以后的艺术之路。对于鉴赏来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鉴赏者、画作、画作者三者的问题,应该怎么进行处理呢?
1、作品与作者原意
对作品的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绘画史乐衷于对画家们进行定位,对其作品进行归类分派,当然我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不反对这样的行为,但是对于具体的画作而言,这种分析似乎就不那么可行了,我们了解了框架性的东西,然而我们更需要深层次的东西,就是具体画作所表现出来的。在面对一幅画作时,当我们感叹它的艺术精湛,我们通常会试着去解释这样一幅画,体现了什么,作者在表达什么,然而这些都是正确的吗?哲学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曾经说过,作者原意不可理解。
2、与作者进行沟通
基于以上分析,在鉴赏画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画作在所有鉴赏者心目中的共识,当然这不是不可以借鉴的,但是共识往往受到其它因素的干预如意识形态。那么在鉴赏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鉴赏者应该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在作品与作者之间进行沟通,这不光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艺术创作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而这种与作品、作者的交流也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尽量不要把鉴赏变成一个偏执理解的过程,而是要取得与画作之间的共鸣,就如同置身其中,让自身的视角、感觉去体验,在不同的时域下会有不同的感觉。
与作者之间也要形成一种共鸣,这种共鸣如同朋友之间的交流,试图通过这种沟通来启迪自己的心灵,达到贯通体验的过程,同时也为自己的创作之路形成积累和指引。与作者沟通是鉴赏的必由之路,排除了固执的可能性。
三、意会与人生
关于写意花鸟画创作的源泉或动力的问题,重在意境,从其概念本身就可以看出。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与其表达是否顺畅相关,同样与读者或观者是否共鸣或引起观者情感发生有很大的关系,这本身也是不同主体意境的表达。写“意”的本身是指意境的表达,花鸟只是载体,要在花鸟与意境之间取得平衡。而要做到达意,前提是作者的意境,很难想象作者意境的缺乏,能够做出有意境的画作。
由此提高画者的境界变得必要,而真正的境界在于对人生的体验,即人生的境界。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其中最高境界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境界中的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三松堂全集》4卷553页)。天地境界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对于花鸟画创作而言,人生与花鸟之间的意会在画作中得以呈现,是一种汇通。人生也就成为创作的最大源泉,花鸟则成为人生在画纸上的布局,而这两者之间的沟通是由意会来完成的,也实现了作者与作品的沟通,与观者之间的交流,作品才有意义,创作才有价值[1]。
四、总结
好的作品背后总是工夫的到位,相比较多下工夫,应该关注如何更好地下工夫,这对于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具有基础意义。临摹与鉴赏是画者的工夫,然而这些工夫不应该是偏执的,应该充满情感去体验,不同视角下与名家名画交流,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古代名画的鉴赏;艺术的创作是个性化的过程,艺术家的个人内涵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因此从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涵养均需不断磨练,这也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蔡顺根.写意花鸟画教学与笔墨气韵的表现[J]. 教学与研究,2009,(5).
美术鉴赏论文 篇2
摘 要: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从整体上来看蒙娜丽莎这副画,她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
《蒙娜丽莎》;艺术特征;对后世的影响
一、达芬奇及其绘画特点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性的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上。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
二、《蒙娜丽莎》的创作背景
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幅画画的是佛罗伦萨一皮货商的妻子,画家画她的时候,她才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只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富有魅力,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的一生》)
三、从多方面简析《蒙娜丽莎》(光线、色彩、人物表情等)
从整体上来看蒙娜丽莎这副画,她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作品联想:这种微笑征服了几个世纪的人们,很多人都在这种微笑面前浮想联翩。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空间: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形体:造型比例准确,半身像,双手交叠在腹部。色彩:深褐色为主色调。明暗:过渡柔和,明暗转移法(或称渐隐法,晕涂法)。艺术观念: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社会学式鉴赏人物装束: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文化背景: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初。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画家生平:达芬奇的生平和艺术思想。
(一)下面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这副画
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的名画。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举止是要受到许多的约束的,最重要的是她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反对宗教。她们不能放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在一般上层妇女中,也不允许肆意地哭与笑。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理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子画得很仔细。他用一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袒露的胸部显不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反后面的出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有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是他也表现了19世纪人的思想解放。
(二)对《蒙娜丽莎》神秘微笑探讨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稳时现,其实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蒙娜丽莎的笑容时现时隐,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利文斯顿解释人的视觉系统有两个观察区,一个负责辨色和观察亮点称为中央区,一个负责黑白色并观察阴影和运动称为外部区。为证明她的理论,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扫描了一张照片,去除阴影,从中央区观察,就看不到笑容,加上阴影,从外部区就可以观察到笑容。
四、《蒙娜丽莎》对后世的影响
《蒙娜丽莎》的意义在于:她继承了古典主义庄重、典雅、均衡、稳定和富有理想化和理性化的行为规范。但是进一步突破了希腊古典主义艺术在人本质上的局限,为使后来的艺术走向现实,走向客观,走向更深层,更内在,更微妙的表现树立了楷模。《蒙娜丽莎》就这样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几个世纪过去了,《蒙娜丽莎》几乎成了一项法则,为无数艺术家所遵循。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未来的科学研究也许会为我们解答许多关于此画的疑问,然而神秘一旦消失,一切便如同猜破的哑谜般索然乏味。毕竟,《蒙娜丽莎》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肖像,我们带着虔诚,也带着无需解答的疑问去欣赏她,这就够了。
参考文献:
[1]唐纳德 萨松著.周元晓,赵永健译.蒙娜丽莎微笑五百年[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克列斯乔恩.周元晓译.达芬奇的一生[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术鉴赏论文 篇3
摘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样一门课我的几点认识:1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2注意创设情境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4选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鉴赏能力、课程理念、美育、必修课、空间视觉、互联网、感悟。
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 教学的 过程中,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来上好这样一门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美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上《民族文化的瑰宝》时,谈到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时,教师可出示器皿,先让学生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机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演示,学生简单临摹,给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意与象征。以视觉为主,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而完整地挖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了欣赏的乐趣,增强了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加深对文化,历史以机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中,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的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主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作品里的人物,再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中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各种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再能用激昂的语调说:画面上是一个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的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进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毫无疑问,美术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之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象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我在上高一美术鉴赏《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时,首先提出问题:
(1)现代建筑在艺术处理方面有哪几个特点?
(2)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体现了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什么精神?
(3)法国郎香教堂等现代建筑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建筑思想?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现代精神?
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
(1)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网页
(2)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并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试写一篇与主题相关的小论文。
(四)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要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 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转变和进步。由于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过去一直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厚积薄 发,水到渠成”,许多学生对美术课存在很多偏见和错误的认识。由其是在农村中学颇为严重。如:我在上高中美术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术课是美术考生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学习美术纯属浪费时间;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根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不懂美术是什么?更有一些学生不得已来找我参加美术高考训练,原因是文化课不行,不得不出此“下策”。广大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明显存在偏见和误解,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教学。首先,我们来看看美术课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
(1)理性分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综合式局部感觉归纳为综合感受。
以往我们教学偏眼于前者,现在需要注意两者的平衡。美术鉴赏课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获得。当学生对某些作品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全上身投入时,会产生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跃,这才是真正接近艺术感受的状态导致艺术的感悟。例如:根据上述我校的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告诉同学们,高中美术课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审美水平,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缺少审美能力。而且美术课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与"艺术细胞"无太大关系。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后来,我又带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观看相关的影象资料。如: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毕加索,凡高等等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大师们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并不是他们文化课不行才学美术的。
总之,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实行高中美术新课程无疑要面对种种复杂的局面,但是如果美术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情况就会逐渐好转。事实上也证明了许多美术教师都是多面手,艺术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变则通。教师对相关美术专业的钻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休养,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术鉴赏论文 篇4
内容摘要:
本文讲述了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提升中职学生的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它承载着完善教育、培养学生人格的责任,为中职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
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鉴赏与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大纲中将美术和音乐两个学科规定为中职教育必修课程。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让学生直接获得美的信息,着重培养道德品质、加深对其的集体精神的塑造,学生的职业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中得以挖掘。办好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一.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
艺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艺术人才,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性强,“系统化”教学,课程量多又复杂。但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侧重点与传统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开设面向整个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它的课程内容简单、专业化程度较弱,主要让参加此课程的同学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提升个人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计思路
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是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主要内容覆盖美术与人生、美术表现、中外国美术赏析等,深入了解美术历史,提升美术品味。拓展模块则重于实践能力,内容多为设计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方法等。内外兼修,从内在修养到实际操作,逐渐提升美术能力。以追求生命之美和生活之乐作为出发点,基于美术艺术的大众审美分析,来确定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将课程目标由六要素组成,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兴趣(Interest)、直觉(Intuition)、理解(Interpretation)。确立“博大”、“高雅”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原则。区别于传统美术课程,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会变得更加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层次性”、“审美性”[3]。
三.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
(一)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给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开设美术课,让学生对美术有了浅显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进行了内容延伸,知识层次更加丰富。主要从“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可以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欣赏比较,正确的引导学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珍宝无数,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堪称人类瑰宝,塑造人物生动、造型逼真细腻、构图精妙。其次也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实地参观,多观看关于赏析珍品的视频。再多的教授课程,都是纸上谈兵,不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获取经验,通过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例如:《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
(二)审美能力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和九年义务教育衔接自然。不可太过突兀,也应该给学生慢慢适应的过程,这样做也符合中职学校《教学大纲》要求。与初中阶段的美术课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知识应是相通的[1]。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中需要适当精简知识内容,不要太过细致,简明扼要,并增加《中国美术史》、《美学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相关书籍。让学生从书中的内容中了解美术的发展史、不同美术类型的基本分类、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原理、美术的基本表现技法,掌握审美方法、评价方式的同时,又能在书籍中了解每一幅作品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涵,社会当时的处境、作品背后的故事。综合社会、自然、艺术三要素,更加全面理解艺术美的特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5]。
(三)创造美的能力
在知识感知、巩固、积累的基础上发挥美的创造力。在图书馆中增加有关提升创造美能力的书籍,优化教材,增加知识获取途径。例如:《绘画创作》、《简笔画基础》、《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书法基础》等等[3]。以课堂以外的形式,自主学习,在这些书中,找到二维平面作画的技巧,了解三维动画产生的过程,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找寻学习的自信。
四.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提升能力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辈出,艺术人才需求量在增加,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发展多条道路以提升学生能力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主旨。其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名人书画展。实践出真理,让学生们在一幅幅实际的真画作品面前,亲身领略艺术的魅力。用眼睛去体会艺术家利用色彩的碰撞。在专业的气氛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1]。其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个中职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能力提升。校园是学生时代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圣地、是成长的摇篮、是品质道德养成的场所。营造文化校园是大势所趋。在优美的学校环境里渗透艺术的元素,如名人雕塑、名家作品等,会带给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也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其三,组织学生互动,增加艺术活动。在校内创设活动内容,围绕艺术美术的主题,可举办学生自己的画进行展览评比,收集“民间名画”,让学生们自己对其评价和评比打分,选出“校内之星”[2]。这样既可以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对作品的评价能力,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也可以找寻文化企业,协商合作。学生还可以对名画加以临摹或是再创作。模仿大家的色彩,造型和构图,学习到更多。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与中职教育融合,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必须能够画出名画、得到大众的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理念,陶冶情操,成为高素质教育下的技术型人才,才是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重点。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等综合能力,它承载着完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对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静.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拓展模块的有效性教学探究[J].职业,2015,29(35):116-117.
[2]顾亭.浅析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23):211-211.
[3]张振国.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美术教学功能与学生能力培养[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45(10):114-115.
[4]李斯斯.中职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28):206-207.
美术鉴赏论文 篇5
摘要: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各省市地区幼儿园的快速发展,对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方向的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普遍注重绘画和手工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美术鉴赏教学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本文以贵州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鉴赏教学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鉴赏;幼儿教师
1、贵州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鉴赏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待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和更新,其中幼儿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高职院校对幼儿师资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展引起了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因为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是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能够比较直观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因为美术鉴赏教学与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和“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较高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从事后期的幼儿教育工作,促进美育的进一步开展。目前贵州省有多所高职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如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笔者对几所贵州省高职幼师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和走访,并且和多所幼儿园相关教师进行座谈和交流。通过调研得知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贵州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鉴赏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2、贵州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美术实操教学课程模式过于传统和滞后,教材设计与教学内容不符
据笔者观察,由于受到其他专业课程的严重挤压,学生美术实操课程的课时量明显不够,造成老师和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不够重视,影响了该课程在幼儿园的开设质量。多数高职院校大一上半学期开设的“美术基础”课程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基础课程;大一下半学期开设“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包括绘画活动、手工活动、欣赏活动等实践课程。在这两类课程中,绘画和手工技能课程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们从中很容易获得成就感。而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因为并非美术专业出身,相关知识薄弱,难以获得较大成就感,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虽然美术课程的教材众多,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电子版本的素材也很多,但是专门针对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专业教材较少,教材质量一直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另外,美术教材的内容安排及图片编排都过于落后,不符合该专业的标准化要求,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浓,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2.2师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师在整个美术教育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往往无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实践时间,学生在课下自行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也缺乏老师的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很多科目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美术鉴赏教学更是如此。在分组教学中多数学生偏爱绘画和手工教学活动,极少数同学选择美术鉴赏实践活动,他们欠缺对该课程的认知、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不能很好地掌握美术鉴赏的教学技能,久而久之丧失了对美术鉴赏实践教学的兴趣。教学评价是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体来说,贵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涵盖内容较多和课后作业较多,教师很难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他们在对学生的作业及美术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之后,学生往往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反思自己的不足,由此也导致授课老师收到的反馈信息不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评价的不完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利于学生美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制定也不够完善。因此应该出台一套监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3、针对贵州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鉴赏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3.1整合高职院校学前美术鉴赏课程资源,开展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地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必须更新美术鉴赏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理论课程的优化与整合都要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来统筹规划。教师要有注重前期“姊妹”课程的衔接和铺垫,为后期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通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及活动创新来优化理论课程建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加强与其他科目的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者背景音乐进行课程导入,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加强对他们表现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学水平,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启发幼儿潜在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美术鉴赏能力。因为每个学生的都是一个个体,在学习能力和思考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对基础薄弱同学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指导。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只对美术鉴赏的主体进行要求,而对作品的分析、讲解及风格则由学生自主发挥,充分释放学生美术鉴赏的天性,使他们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认识自己。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的讲解、分析,做出正确的教学引导和梳理,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他们大胆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2丰富新课改教学实践,完善教学评价
美术鉴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对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发展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新课改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和实习实践相结合。首先,他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其次,教师应该依据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特点,采取主体性教学,使美术鉴赏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再次,加强学校和幼儿园实习基地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因为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修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习和实践,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加大对美术教育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更好的实习和实践的场地,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他们的创新和实用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平时试讲或考评时,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与此同时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试讲情况来进一步判断其综合能力,这种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课程内容,有助于观察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试讲情况进行及时分析、评价和总结,重视对学生每一次试讲情况的分析,对他们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完善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优化提升学生的专业性,而且能够丰富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要针对问题多想解决的办法,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践,并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美术鉴赏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综上所述,美术鉴赏对学生终身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影响周围的人,并影响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受,特别是对幼儿美术教育发展和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美术鉴赏教学中,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因材施教,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开展幼儿美术鉴赏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美术鉴赏能力直接影响到幼儿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法训练,忽视欣赏能力”的培养思维,影响着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所以作为高职幼师教师一定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总之,艺术是让人们感受美、表现美同时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表达自身对周围事物认识的态度。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关教育部门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在校学生和幼儿教师的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要重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柳国梁.学前教育教师发展:取向与路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黄小丽.基于幼儿体验的绘画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xx.
[5]吴丽芳.对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人文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xx.
美术鉴赏论文 篇6
摘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一种本能,所以对美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心理学知识。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鉴赏课也逐渐走入了我们的大学课堂。美术知识的学习、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些基本的学习内容无一不跟美术鉴赏课堂有关,因此美术鉴赏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从美术鉴赏的概况、美术鉴赏的功能、美术鉴赏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这三个主要方面对美术鉴赏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美术鉴赏;大学教育;影响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对素质教育不断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美术鉴赏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美术鉴赏进入大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做人以及学会分辨善恶美丑的一项重要举措。那么美术鉴赏课究竟是如何对大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鉴赏的概况
(一)现状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得到满足后开始增加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艺术感受和艺术需要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教育上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由专一化转向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也愿意去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素养。美术鉴赏属于比较广泛和普及、也是相对于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传递形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对美的鉴赏,作品传递的思想和表达的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判断和吸收能力,因此美术鉴赏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1]。
(二)特点
虽然美术鉴赏课程在各大高校都有设立,但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一定就适合本校学生的文化需求。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和科学它的设置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如对课程的安排时间不合理、课时较少、种类较少。一般美术鉴赏都为几个学期的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具有内容单一的特点,适用于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美术鉴赏这类灵活性较高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想掌握的方面进行统计,设立多种课程供学生进行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需求[2]。
2.美术鉴赏过于形式化在大多数的大学美术鉴赏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进行美术作品的观赏,只了解教材上相对应的作品,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过程,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美术鉴赏的最终目的不是知道一个作品的内容和作者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达到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
二、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
作为知识认知的一种方式之一,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也有利于对更多知识的不断积累。美术鉴赏的内容往往千变万化,从古至今美术鉴赏就一直被人们广为推崇,比如古时候的人们对诸如瓷器、画卷、折扇等常见的东西进行美术鉴赏,通过鉴赏可以对其质地、产地以及铸造工匠等相关信息进行得知。由此可以知道:通过美术鉴赏可以帮助人们对于事物进行进一步地认知,现代人通过对于古时候的作品进行鉴赏时,除了上面所说的信息的认知以外,还能够帮助人们对了解其所出产的年代、艺术价值以及市场价格,等等。美术鉴赏的认知功能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由于现在科技发展非常迅猛,很多人都在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对于事物的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然而更多的是对事物表面的认知,却将其本质忽略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在丰富了学生业余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及认知[3]。
(二)教育功能
对于艺术的鉴赏,首先是提高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程度。在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我们去对艺术作品在艺术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何种心理状态,以及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思想。例如:对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他创作这幅巨著时所生活的年代的背景以及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由此也可以引申到画中的内容,通过画中的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经济的发展状况,为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术鉴赏不仅能够起到对学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基础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够实现。因此,通过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思维想象力,能够更好地开拓思维,并在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之中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三)审美功能
审美是人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在主观上对于世界的认知、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人的审美可以让人找到需要或者喜欢的东西,然而人的审美能力并非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接触事物,并在脑海中增强感知,再加以后天的教育从而培养起来的[4]。审美功能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同时,人的审美能力也是与道德相关联的一种感官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具有审美的功能,就可以在对所认知和感知到的事物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审美思维,通过这种审美的思维,人们可以进行情感的把控以及表达。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对于审美方面的教育,不仅有利于陶冶个人秉性,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审美思维以及审美的理念,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5]。
三、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的影响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够,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封建传统政策和小农经济以及将近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压制。这种偏爱有知识和技能但因循守旧的社会结构使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人们忽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我们不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为教学重点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的[6]。丰子恺先生曾说:“想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想象是有形的东西变形,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想象使无形的东西有形。”因此,在大学教育中美术鉴赏是一堂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审美能力的教育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是人类审美能力的涉及范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灿烂的世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对比,如美与丑、对与错等。因此培养学生对美的审视能力,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的本质是大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一件事情。在美术鉴赏课堂中,教师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拉近学生与美术家们的距离,使学生与美术作品产生一种审美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充分感受到美对身心的愉悦功能。
(三)广博知识的学习
艺术家豪泽尔曾经说过:“有的人也许天生就是艺术家,可是如果想成为鉴赏家就必须要经过学习与教育”。美术鉴赏课是根据人的理解能力而开展的一门课程,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是提高领悟力的一项重要因素。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也一样,它们都来源于社会,并且都依附于社会而存在,因而如果想要领会美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要对美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背景、人文情怀进行了解与掌握。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双边活动来发现美术作品的种种外部关系以及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美术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不同的更新,确保自己所教授的是完整而准确的美术常识[7]。同样地,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一门关于美术的课程,也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世界信息课。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审美的中心问题是情感境界问题,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来源于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意志甚至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例如:《长江万里图》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拉斐尔的《圣母像》中母爱的融入使欣赏者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歌颂;还有世界著名雕塑《大卫》,这座作品表现出的坚定、顽强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后人。当下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以一种全面的姿态迎接未来,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格而努力。在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不单单是一些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做人、认清美丑的基本常识。正义是美的、是被后人所敬仰的,邪恶是丑的、是被后人所不耻的、坚定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动摇是丑的、是我们不应效仿的。所以,美术鉴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8]。
四、结语
美术鉴赏是以视觉思维为主的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一系列的感知、理解、想象来升华自己。通过这种作品鉴赏的模式,可以更加直观地来引起共鸣,加深视觉冲击效果,而且在直观事物面前,人们的想象力和代入感也会得到发挥,从而形成更好的体验和更深的理解。美术鉴赏课在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能力素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各个教育机构,都应该提高对美术鉴赏的重视程度,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136-137.
[2]张晓玲,熊巍,张剑.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在校学生美术鉴赏现状调查[J].戏剧之家,2014,(12):145-146.
[3]耿振翔.浅析美术鉴赏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4,(30):165.
[4]欧阳启名.关于美术鉴赏课程改革的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3:8-10.
[5]边新灿.新一轮高考的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5,02:7-9.
[6]赵志红.民族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4-116.
[7]刘瑛,黄意涵.中国艺术品鉴藏与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初探——以长沙理工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6,(01):262.
[8]衣方丹,臧闯.美术鉴赏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30):21.
美术鉴赏论文 篇7
摘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自从问世,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和鉴赏从没有中断过,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键字: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的意义
引言:
《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对画家张择端的了解,进一步探索美术鉴赏对我们的意义和启发。
正文 :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啊!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10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这些都体现了张择端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才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全画分为三个部分: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二、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身临其境。他并不注重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细致描绘每个角色,甚至画中的树木都做细致的刻画,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人物和食物的比例合度,远近也层次分明。画家在作画时线条清晰自然,颜色深浅浓淡事宜,人物表情丰富,直达内心,景物自然和谐,与人物相应成辉,所体现的朝气和谐的繁荣景象,充分反映了张择端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下面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2、百度 美术鉴赏意
美术鉴赏论文 篇8
摘要: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同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以此来对两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应用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5-0102-02
1、前言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种类非常多元化,特别是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更是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提供了自主学习、写作探求等。然而在实际的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在诸如情景教学策略、现行组织策略、演示策略、练习策略、小组讨论策略等手段中进行任意组合、排列,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便出现无限种可能。
下面以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为案例,结合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进行研究。
2、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新模式的产生及其优势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促进高中生在鉴赏能力与鉴赏方法运用水平上不断提升。每一名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都必须要意识到美术鉴赏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更多情况下它将会对学生日后的鉴赏行为、艺术品位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必须要学会独立的鉴赏方式与鉴赏手段,真正地成为一名具有生活品位、艺术品位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更是将信息技术更广泛、深入地融入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手段等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更多时候是平面而又枯燥的。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则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信息容量的扩充、教学信息网络化的传输,赋予这门课程全新的生命。多媒体教学不仅弥补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而且能够巧妙地帮助学生将原有认知与新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削弱获取新知识的消耗这一认知资源的角度来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感染力强、形象直观等特点,同时,它的展示不受空间的限制,且信息资源丰富多元,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机互补,在调动学生感官刺激的同时,实现多元器官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将艺术作品的美感通过较多的层次展现在他们面前,从而最大限度调动高中美术课堂的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改变教师单纯的灌输教学手段,而且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引导与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他们。由于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从直观体验开始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是顺应了这种认知规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多媒体教学完成了师生角色之间的转换。传统的美术教学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甚至一些教师还在扮演领导与家长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言堂的权威象征。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重要性,仅仅将他们视为被动而又消极的接受者。可以说多媒体教学走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后,学生不再仅仅只能通过教师讲授来获取知识,教师更多时候更像是一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参与者,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主动探索知识,不断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3、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分析
多媒体与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有机融合,不仅为新课改下的高中教学带来多样的教学模式,而且将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媒介,更好地搭建在学生与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之间,为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提供了保障。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含义在传统的美术鉴赏课上,教师主要通过板书展示、口传身授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微软公司的PPT软件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传递性与有效性。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基于多媒体教学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通过灵活运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感官冲击,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以此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名作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事先准备好的PPT演示来让作品动起来,同时结合历史课上所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领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教師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对整个知识进行一种自主构建,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名作的欣赏与认知。
3)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待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对新知识进行转化,学生不仅能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拓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悟与分析提升对作品的认知,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
4、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分析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美术鉴赏课堂上,还可以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展开教学工作,以此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到极致,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来拓展创新思维。可以说,与传递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对学生合作、自主、探索等意识的放大。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探究式教学模式必须要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这个知识点不仅需要结合课本情况制定,而且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认知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互联网来展开分析,通过一种“侦探式”的探究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鼓励学生通过深刻思考来开展鉴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传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将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做得过于花哨,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整个艺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无法得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实际的美术鉴赏课堂中,笔者更建议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支撑,以小组作为讨论单位进行鉴赏方式的学习。如在欣赏凡·高系列作品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选择一些内容相关的音乐进行播放,同时配合一些艺术馆、博物馆的视频录像,让学生首先对油画艺术有所了解,随后可以拿出诸如《罗纳河上的星空》《凡·高在阿尔的卧室》《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等几幅凡·高大师的名画展开内涵讨论,甚至可以通过有趣的角色扮演,对画中的人物、场景、环境等进行还原,以此强化美术鉴赏课程的趣味性。相信通过这些手段,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定会得到激发探究动机的技法,同时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如面对著名抽象画派大师蒙德里安作品欣赏的时候,高中美术鉴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诸如Composition A(《构成A》)《红黄蓝的构成》《百老汇的爵士乐》等大师著名的抽象作品,并让学生猜一猜:大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物品、什么环境?为什么这些场景会有这样的艺术变形展示?如果你是蒙德里安大师,会如何展现这些场景?同时可以邀请几名学生走上讲台,站在画板附近进行同名作品的创作。在对蒙德里安大师的作品進行观摩、分析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几幅油画作品的图片来让学生猜一猜:哪些是蒙德里安的作品?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等等。
5、结语
实践证明,在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能够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那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于艺术鉴赏的识别度以及参与度,在高效交流的课堂中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达成。但在这种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多媒体的特征进行有效认知与识别,不断拓展其声像同步、画面动态选择以及直观性等教学优势,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融会贯通,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鉴赏品位。
参考文献
[1]周艳慧.多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两种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曾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144.
[3]万云鹏.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高中美术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之路[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3):46.
[4]许海燕.关注绩效增进融合技术助力课堂变革:杭州市西湖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工程”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9-10.
[5]李顺.鲁西南地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8):119-120.
[6]董文,闫正洲,谯石,等.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现状分析及培训对策[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3):84-8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