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于凤至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1、于凤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字翔舟,富商于文斗之女,生于1897年奉天怀德(今吉林四平公主岭),为张学良的原配妻子。

2、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1936年“西安事变”后陪伴张学良,其间乳房烂疮日益严重。1940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同年赴美求医,病好后在华尔街股市拼杀,赚了许多钱。

3、1990年3月20日午夜12时半,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上一座雅致的豪宅里,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

于凤至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于凤至为什么和张学良离婚

一、人物生平

1、早年生活

其父靠经商致富,为避风险,将家眷安置于怀德县大泉眼村(现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大泉眼村)。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于凤至在大泉眼村出生,五岁入私塾,九岁到郑家屯。

十一岁时由父母订下婚约,对方是小她3岁的张学良。

1913年考入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

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

1916年生张学良唯一的女儿张闾瑛。

2、赴美求医

1936年“西安事变”后陪伴张学良,其间乳房烂疮日益严重。

1940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同年赴美求医,病好后在华尔街股市拼杀,赚了许多钱。

1990年3月17日午夜12时半,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上一座雅致的豪宅里,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因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

二、人物事件

1、婚姻生活

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

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于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照拂。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张作霖是一个颇自负的男人。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富大贵、大吉大利。从那时起他便许下一个心愿:一旦得势,他的儿子必与于家女儿成亲,用以相近相报。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让张学良娶了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

于凤至美丽而又智慧,爱新觉罗·溥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张学良同于凤至的婚事,是由张作霖一手包办做主的。张学良最初并不满意这门亲事,因而持反对态度。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分反感。

张作霖面对儿子的不感兴趣则出以折中的态度,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张学良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张学良15岁同于凤至结婚。于凤至大张学良3岁,所以婚后张学良一直对于凤至以大姐呼之。

婚姻的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和成熟度。于凤至对张学良的婚外行为并非没有察觉,心里有时也不是滋味,但她的良好家教和个人涵养使她总能识大体,顾大局,所以还是一往情深地培植、浇灌她们的婚姻之树,给外人的感觉:他们夫妻倒也是和谐、幸福的。

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

于凤至在府内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就连张学曾、张怀曈想要给许夫人办寿酒都请她给出主意。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于凤至对卢夫人格外敬重。她十分钦佩她能视冠英、学良、学铭如己出的美德,所以一直寻机加以回报。和卢夫人形同母女,她不但对自己的亲属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亦不摆少奶奶架子,于凤至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

于凤至入帅府以来,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也更加使张氏父子对这位女子刮目相看。

张作霖娶于凤至为儿媳,当初想法很简单,一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二是希望于家女儿能给儿子带来好运。不曾料到儿媳竟然还具有诸多美德: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善待下人,聪明睿智。据他自己的经验:如果女子贤惠、聪明,就可以充分发挥男人的最大力量。相反,女子愚蠢、刁顽,也会大大减弱男人的力量。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射出去。学良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他的福份。可自己当初还应允学良在外找女人。张作霖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这孩子,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于凤至格外关照,高看一眼。据传张作霖特别给儿媳面子,他平时发怒时,别人不敢上前,于凤至一劝即可消气。

张学良在同于凤至婚后的漫长岁月里,也越来越被她的友爱、体谅和痴情所感动。他们在1916年结婚,那时学良只有15岁,于凤至也仅18岁。婚后,于凤至可谓双重身份:既是妻子,又是大姐。作为妻子,她已察觉出学良对她用情不专,与别的女人在外同居。面对这些她没有哭闹过,也不曾以疾言厉色来责怪他,而是默默地把苦涩埋在心底,对学良仍然一副温良恭顺的样子。作为大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问寒问暖,没有半点怨言。1927年,张学良结识了赵四小姐,他们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一时闹得沸沸扬扬。面对丈夫的情人,于凤至没有失却昔日风范,待她如同姐妹。这些深为张学良所感动,钦佩。所以,张学良对赵一荻提出,如果她愿意跟随他,没有夫人名义。对外国人称她为自己秘书,对中国人则可称其为侍从小姐。此后他们三人一起出出进进,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凡是和张学良有交往的人,都羡慕他有个和美的家庭,称他有两位贤内助。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在英国的于凤至给宋美龄写信。“亲爱的美龄姐,学良不良,离开我以后发生这件事,我甚为遗憾,可否把学良交给我看管?"电报发出后石沉大海。于是于凤至从英国回到南京,直接找宋美龄,但此时的宋美龄也被蒋介石背信弃义搞得狼狈不堪,对于凤至说,事情终不像我们女人想的那么简单。我真的没有办法了。于凤至说,我情愿陪学良坐牢,照顾他的生活。宋美龄大为感动,劝说蒋介石让于凤至到溪口陪伴幽禁中的张学良。

蒋介石仍不开情面,先是通过高级军事法庭将张学良判为有期徒刑10年,尔后又长期软禁。为此事,宋子文曾一气辞去财政部长职务,宋美龄也同蒋大动肝火。于凤至为搭救张学良,几经周折,后因有病急需治疗及考虑到子女的前途,她才又再次携子女赴美。

张学良在溪口幽禁期间,曾住武岭学校,二日后,移居距武岭学校五、六华里的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之后当局允许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和他同住,两位商量之后,每月一替一换,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于凤至由上海乘船来宁波,赵四小姐则由宁波去上海,有时她们也一同留在张学良的身边,小住几日。

适时,赵四小姐和张学良所生的独子张闾琳(后在美国任太空总署工程师),还属幼小,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年龄。于凤至为了使赵四小姐更好好地抚养幼子,便说服赵四小姐返回上海,自己留下。而后的三年幽禁中,她由溪口辗转奔波江西、湖南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乳房烂疮日渐加重,张学良便向军统局局长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去治病,由赵四小姐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蒋介石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自此,天人两隔。

2、股市搏杀

出院后的于凤至暂时住在女儿张闾瑛家里,在女儿、女婿的精心照料下,于凤至的身体康复得很快。张闾瑛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为她补习英文。在治病期间,她的日常口语对话早已不成问题,经过家庭教师专业辅导,她很快掌握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身体渐渐地康复,于凤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挣钱。虽然依靠伊雅格的资助,她暂时渡过了难关,但长此下去必将是坐吃山空。丈夫获释遥遥无期、在美国生活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治病需要钱,于凤至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钱对自己如此重要。

于凤至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讲述了她第一次走进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的感觉。刚来美国时,热心的莉娜曾经带她去过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莉娜告诉她,这是一个疯狂的地方,有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可以一眨眼间成为穷光蛋。四处寻求生机时,于凤至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股票大厅,别人能凭着炒股成为百万富翁,我为什么不能?至于能不能成为穷光蛋,她没有想,她记起的只是父亲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闺女要是做买卖,肯定是把好手”。

就这样,于凤至带着一种被逼无奈、同时也带着一种自信闯进了股海。凭着当年东北大学文法科的教育基础,凭着从富商父亲于文斗那里遗传下来的经商基因,以及当年东北第一夫人的胸怀和胆识,她很快在股市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大起大落的股市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顺利地掘到她事业的第一桶金。

有人说,华尔街股市里都是赌徒。但于凤至具有赌徒的胆量,却没有赌徒的疯狂。股市上每有盈余,她便购买房产用于出租,慢慢地有了一些稳定的收入,她再也不用为钱而发愁了。

3、赴美求医

西安事变发生时,于凤至刚由西安来到英国不久,她的女儿张闾瑛和儿子张闾珣、张闾玕自从张学良1933年下野出洋、携家人游历欧洲后便留在英国。正在英国安排子女读书的于凤至得知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立即打电报给宋子文,要他一定保护好张学良的安全,并草草安排一下便赶往国内。当于凤至满心焦虑地来到南京时,张学良已在羁押之中。就从那时起,她陪伴着张学良由南京到浙江奉化、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沅陵,1940年又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在4年辗转流迁的幽禁生活中,于凤至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着由副司令变为阶下囚的惊天突变,相濡以沫地度过了艰难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生活的颠沛流离、特务的刁难虐待、心情的苦闷抑郁慢慢地蚕食着体弱多病的于凤至的身体。1940年春天,积郁成疾的于凤至被确诊得了乳腺癌。

对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人们来说,患上乳腺癌就等于是被宣判了死刑。无可奈何之下,张学良夫妇求助于宋美龄,在宋美龄的协调帮助下,于凤至带着贴身侍女及张学良的一名副官从上海搭乘国际航班来到美国治病。临行前,张学良告诉她,他们在北京时的老朋友、前美国驻北京公使詹森·肯尼迪和夫人莉娜会帮助安排就医。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于凤至一下飞机就受到詹森·肯尼迪及夫人莉娜的热情接待,在他们夫妇面前,于凤至感受不到丝毫的轻慢。他们帮助于凤至安排好住处并联系好了就诊的医院——位于纽约城郊的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研究中心的哈克尼斯教会医院。

在这所闻名遐迩的教会医院,负责为于凤至治疗的是著名的肿瘤专家温斯顿·比尔。经过x光检查确诊了左乳病变的准确位置后,比尔决定采用保守疗法,这样可以使术后的于凤至仍然保持原有的身材。在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比尔医生先后为于凤至做了三次难度较大的肿瘤摘除手术,顺利地摘除了左乳内三枚卵石大小的肿瘤。虽然三次手术过于麻烦,却可以减少乳房外面的创口。

然而,由于癌细胞的病变转移,一年后,比尔不得不提出摘除整个左乳的治疗方案。于凤至起初为保留左乳固执地僵持了几个月,后来在詹森·肯尼迪夫妇的极力劝说下,于凤至终于妥协,同意了比尔医生的建议摘除左乳。

术后的化疗缓慢而痛苦,在化疗期间,于凤至的头发几乎掉光了,人也变得愈加憔悴、虚弱,一向瘦弱的身体几乎成了皮包骨,体重不足45公斤,所幸的是性命终于保住了。

4、离婚之后

于凤至在与张学良一起生活的20年里,风风雨雨,沟构坎坎。她给予他她所能给予的一切:时间、关怀、体谅、爱护、帮助……。张学良去台湾后信仰基督教并接受洗礼。根据基督教教规,已婚男人只准有一位夫人。宋美龄就抓住了这一点作为借口,用政治手腕胁迫张学良同于凤至离婚,好断绝张学良申请去美国探亲定居等的理由。于凤至对于这些怎能不知?无奈之下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然而在他们正式离婚之后于凤至仍然视自己为张夫人;离婚后张学良给她来信的称谓没有变化;宋美龄每年给她寄的圣诞贺卡上,称谓也仍然是张夫人。起因是: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在创刊号上刊载蒋家父子利用张学良的长信通过特务炮制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当时正在美国洛杉矶养病的张学良结发妻子于凤至,在听到这一消息时显得格外震惊和气愤,因为她从辗转得到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屈辱。这篇奇怪的东西让她蓦然想起1940年在贵州与张学良分手前的一些秘密谈话。

当时,于凤至在贵州幽禁地因被检查出左乳发生癌变,才经宋美龄暗助前往美国就医。临行前张学良叮嘱她:此行赴美就医,无论将来病情是否好转,都不要再返回贵州。他希望于凤至到美国后,设法把当时尚在英国读书的几个孩子转到美国继续学业。当然张氏此举的更深层含意是蒋介石有一天要斩草除根,而于凤至去美可为张家保存“骨血”和“人脉”。在谈到自己今后能不能去美国与于凤至相会时,张学良告诉她:只要蒋介石在世,他就绝对不会有出头之日。而他只要有一口气,也绝对不可能“认罪”。

基于上述原因,当1964年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发表的时候,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是假的,甚至是蒋介石及特务以张的名义伪造的。可是,这一次于凤至是真正地想错了。因为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篇刊载在《希望》上不久又被台湾下令收回的所谓《西安事变忏悔录》,不但确是张学良亲笔所写,而且还是应蒋介石的要求不得不写的。只是这篇上陈蒋介石有关“西安事变”经过的长文,并不是以“忏悔录”为主旨,而是以“回忆录”和“长信”的方式形成的,发出此信后又被台湾当局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并被冠以“忏悔录”三字对张学良进行丑化与诋毁罢了。

不明真相的于凤至借此在美国掀起一波“为夫叫屈”的传媒大战。《洛杉矶太阳报》首先刊发于凤至谈话,进而向台发难。接着《纽约时报》也载长文抨击台湾长期羁押张学良。由于张学良在西方的政治影响及于凤至女士借台湾“伪造”《西安事变忏悔录》一事在国会参众议员和司法界上层人士中的奔走呼号,很快就造成了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声势。这样,就引起了台湾当局对于凤至的强烈不满,其中不仅包括蒋介石父子,甚至也包括与于凤至始终姐妹相称并素有往来的宋美龄的不满。于是,蒋介石有意改变对张学良的处置意见:与其长期幽禁而惹是生非,不如快刀斩乱麻以绝后患。这就是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解除夫妻关系的政治背景。

据新发现的有关史料,真正意识到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离婚,而且一定要敦促于凤至马上离婚的人,并非之前相关纪实文学中所说的宋美龄,而竟然是张学良的多年至交张群先生。

张群早在1929年张学良易帜前夕就受蒋介石指派前往东北沈阳。张学良子承父业后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断然决定“东北易帜”,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听从了南京政府特使张群的建议。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蒙难并失去自由的20多年里,张群由于政治方面的多种原因,暂时与幽禁中的张学良疏远但仍然保持着神交。1959年张学良从高雄迁回台北后,张群又成为张宅的座上客。而这次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异,为什么始作俑者竟会是张群这位台湾政坛的重要人物呢?

张群过问张学良家事,并情愿亲自赴美游说于凤至在协议离婚手续上签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发生作用,这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发表《西安事变忏悔录》后对传媒发表的多次谈话。

于凤至在美国对参众两院议员发起救张呼吁攻势,非但没有起到营救张学良和让张学良有一天来美与她团聚的初衷,甚至在客观上还起到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于凤至虽然知道蒋介石惧怕美国,却不知蒋介石正因惧怕美国势力的从中干预,才忽然对幽禁刚刚解除,仍在蒋眼里是冥顽不化“东北虎”张学良的高度关注。

蒋介石始终认为只要于凤至还在美国,张、于两人亲生的几个子女还在美国,那么张学良的心始终会向往美国,这无疑就是张学良将来的一条后路。而身体状况始终不如意的蒋介石,当然不能不顾忌到他百年以后不想看到的事实:“东北虎”有朝一日飞出台湾,飞到美国后再前往中国大陆!

蒋介石之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于台湾大溪行馆召见幽禁中的张学良以及后来同意宋美龄关于让张氏从高雄搬回台北的建议,完全是基于宋美龄在其中发挥和解玉成的作用,当然后期也有其子蒋经国的游说因素在内。不然,若依蒋介石从前的主意,恐怕要一直将张学良幽禁至死方解心头之恨。

所以,1964年当蒋获悉于凤至在美国施压的消息后,在憎恨于凤至到处为张氏游说奔走的同时,也想起了仍在台北幽居的张学良。蒋介石甚至还萌发让张学良作杨虎城第二的罪恶念头。

张群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高层要人,他当然是最先洞悉蒋介石心中恶念的知情者。出于对至交张学良生命安全的考虑,张群认为有必要让张学良认清这样的现实:如果继续和于凤至保持这种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很可能给张学良自由的彻底恢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张群也重提了张学良好友张大千对张的希望:尽快给赵四小姐一个应得的名分!

张群的这种考虑得到了宋美龄的积极赞同。张学良也对此善意表示理解和同意。于是张群才以私人名义从台湾飞到了美国,秘密来到洛杉矶比佛利山上于凤至住所,当面向她说明与张学良办离婚手续的近因与将来的益处。

于凤至在其回忆录中又表示:“我思考再三,他们绝不肯给汉卿以自由。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了字。但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救汉卿,我要奋斗到最后一息”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她,她90余年的人生历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生死相许、什么叫忠贞不渝。[2]

于凤至为什么和张学良离婚

关于张学良和于凤至为什么要离婚的流传很多。一个版本是于凤至因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陪伴张学良,为了感激赵四小姐一直在张学良身边照顾,于凤至便主动提出离婚,成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不过,这不是于凤至自己说的,而是一个叫周鲸文写的未发表的文章里说的,也就是说,这是外人的一种猜测。

流传得更广的版本是宋美龄“破坏”了张学良于凤至的婚姻。有一种说法是1961年秋,宋美龄对张学良说:“汉卿,按照我们基督教的章法,你必须尽快做出决定与凤至小妹断绝婚姻关系,否则你算不上忠诚的卫道士。”

因为基督教徒要遵守一夫一妻的规矩,所以宋美龄的意思很明显,既然二十多年未见的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婚姻已名存实亡,那么不如离婚,让张学良娶一直在他身边照顾的赵四小姐。

比起第一种说法,宋美龄“拆散”张学良于凤至婚姻的说法更可信。

关于这一点,首先得聊聊张学良为何会皈依基督教。

张学良在1917年就加入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不过那时他只是喜欢基督教世界的文明和欧美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真正皈依基督教。1919年,他进入东北讲武堂后,便一直未接触过基督教。1937年,他被幽禁在南京,一个友人送给他一本《圣经》,不过,他只是闲时随手翻翻而已,在10年幽禁岁月里读的主要是明史和阳明哲学。到了台湾后,张学良想找一个信仰作为精神寄托,他最先选择的是佛教。

我以人格担保你的个人安全。

张学良和宋美龄的私交一直很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宋美龄向张学良保证:“”然而蒋介石却背信弃义,将张学良囚禁,为此宋美龄很愧疚,一直都在寻找机会让张学良重获自由。

宋美龄确实是引导张学良信仰基督教的人。

上世纪50年代初,宋美龄去看望幽居在高雄的张学良,两人交谈一番后,宋美龄建议张学良研究基督教,并请刚从美国回来的董显光帮助张学良学英语。所以说,除开宋美龄外,在基督教上对张学良影响深远的还有董显光、周联华和曾约农三人。

1956年,张学良写完《西安事变回忆录》后,在董显光的引导下正式皈依了基督教。

宋美龄让张学良皈依基督教是有深意的。

其实,早些年,蒋介石也皈依了基督教,如果张学良也信仰基督教的话,这无疑会减少蒋介石对张学良一直存有的怒气。事实上,对张学良也确实有益。

1959年3月,蒋介石便解除了对张学良长达22年的管束,可以自由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张有绝对自由,他只能见特定的人,仍有少数安全人员会监督、保护他。蒋介石还在台北大溪梅园召见了他,并允许他从高雄搬到台北居住。

1961年8月,在宋美龄的安排下,张学良到士林凯哥教堂做礼拜、听讲道。这士林凯哥教堂可是蒋氏夫妇的私人教堂,能去里面做礼拜、听讲道的人自然不一般。正是这一次,时隔24年后,张学良再次进入到国民党高官的视线里。

从这些信息来看,宋美龄强迫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的可能性非常大。

两人是义结金兰的姐妹。

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宋美龄这样做也太不地道了,而且于凤至与她的私交很深,作为姐姐的宋美龄却“破坏”了妹妹于凤至的婚姻,宋美龄不被骂才怪。

别忘了,张学良可是蒋介石一直很忌惮和怨恨的人。

然而,事情可没这么简单。

一直想促使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婚的另有其人。

其实,张学良有一个多年的挚友,名叫张群,是蒋介石的亲信。在张学良易帜前夕,蒋介石就派张群去沈阳,两张也开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失去自由,成了国民党的“敏感人物”,张群虽表面疏远他,但暗地里依旧很关心他。

1959年,张学良搬到台北后,张群也成了北投张宅的座上客,后来又有张大千和王新衡的加入,四人常常组饭局,发展到了“三张一王转转会”的亲密程度。

1959年秋天,张大千从巴西飞到台湾主持《张大千画展》,张学良在得到张群的允许后去到台北中山堂观看张大千画展。之后张大千和张群到张学良住宅做客,赵四小姐亲自下厨做了美味佳肴招待贵客。

“只有这样才合乎情理!于夫人毕竟在美国住的时间太久了,她也应该成全赵四小姐的一番美德!”

张大千突然感慨:就是让张学良给赵四小姐一个名分。言下之意,不过,那时张学良还没打算和于凤至离婚。张大千的那句话,一直刻在张群的脑海里。只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当初,张学良让于凤至到美国治病,还考虑到一件事,让于凤至照顾孩子们,那是他的后代呀,他怕某人“斩草除根”,希望妻子能保护好张家的“血脉”和“人脉”。而张学良的子女与于凤至都在美国,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牵挂。蒋介石其实很怕张学良逃离台湾,与家人团聚,再回到祖国大陆的,所以对蒋而言,张学良与于凤至“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也是一种威胁。

真正让张群做出逼迫张学良离婚的决定,竟是因为于凤至。

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篇叫《西安事变忏悔录》的文章,文章作者便是当时异常敏感的人物——张学良,一时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报道。看那文章的标题中的“忏悔录”三个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如果将来有一天有人说我在国内向蒋“认罪”了,任何人,即使是亲友旧故,乃至家人,凡是认为我是有罪的,这人就是敌人,甚至是特务,要永远记住这一点啊!

当时在美国洛杉矶养病的于凤至看到这篇文章,震惊愤怒不已,甚至有一种屈辱感。她回想起1940年在贵州与张学良分别前的一些密谈,他表示:

所以,当于凤至看到所谓的张学良的《忏悔录》时,她的第一感觉便是:《西安事变忏悔录》是假的,肯定不是张学良自己写的,一定是蒋介石及特务们以张的名义伪造的。

于凤至为此在美国掀起了一波“为夫叫屈”的传媒大战。《洛杉矶太阳报》首先刊发于凤至谈话进而向台发难,接着《纽约时报》也刊登了长文评抨击台湾长期羁押张学良。当时,张学良在西方的政治影响力还挺高的,再加上于凤至借台湾“伪造”《忏悔录》一事四处奔走呼号,很快便造成了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声势,甚至美国参众两会议员还准备将“呼吁给张学良以全面自由”的议案提上国会山的议事日程。

事实上,那个所谓的《忏悔录》真的是张学良写的,不过他写的叫《西安事变回忆录》,而《希望》杂志为了谋取利益,将“回忆录”变成了“忏悔录”,这才导致了于凤至的过激行为。

与其长期幽禁惹是生非,不如快刀斩乱麻以绝后患。

台湾当局依附美国,也惧怕美国,对于凤至极为不满,特别是蒋氏父子。蒋介石也有意改变对张学良的处置意见:

所以说,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次是于凤至将张学良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如果继续维持与于凤至的夫妻关系,很可能给张学良自由的彻底恢复带来很多麻烦,同时要尽快给赵四小姐一个名分。

张群洞察到了这一变化,为了张学良的安全,也为了珍惜好不容易为张学良争取到的相对自由,他必须让张学良认清现实:

宋美龄是支持张群的。毕竟她一直对张学良有愧,如果再让他陷入到危险,或是让他丧失了好不容易争取到的相对自由的话,她会更加有愧。

在得到宋美龄的支持后,张群以私人名义从台湾飞到美国,又秘密到了洛杉矶比佛利山上于凤至家,直截了当地说明他的来意。

于凤至愤怒又反对,问:“那么是汉卿委托你来?”

张群犹豫了一下,说:“不是,是他知道这事,根本上是汉卿经过多年教育,已经认罪和守法了......”

于凤至沉默。

任何时候,任何办法,汉卿如果擅自行动想离开,离开之时,就是他死亡之时......你不懂这些,赵四懂......

张群来了脾气,说:“这是你闹的,‘政府’对汉卿这样管束已是很宽大了;”

突然有一个人跑到自己家里来,指着自己的鼻子骂,于凤至能不憋屈?不过,在那关头,她已将个人的屈辱压了下来,签了“解除婚姻协议”,因为她一直记挂着自己的丈夫。

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签了字。但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结婚......

于凤至在回忆录中表示:“我思考再三,他们绝不肯给汉卿自由。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

从于凤至的回忆录就已经证实了,她并非是为了成全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而主动离的婚。

宋美龄并不是真正“破坏”张学良和于凤至婚姻的人,她是在替张群“背锅”。

以上这些内容,也充分说明了不过,她应该是自愿“背锅”的,毕竟她和张群一样,都希望张学良安全、自由。

也在同一个月,他和赵四小姐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国友人伊雅格的寓所里秘密举行了婚礼

1964年7月,张学良接受了洗礼,成为基督教组织中虔诚的一员。,只有12个人参加,其中就包括宋美龄和张群。

不管是在66岁时被迫离婚的于凤至,还是被人骂替人背锅的宋美龄,或是直接拆散张、于婚姻的“罪魁祸首”张群,他们三人的出发点只有一个:

虽然,张学良这次躲过了危险,不过离他们期望的真正自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1975年蒋介石去世,临终前嘱咐儿子蒋经国,说张学良是“此龙中虎,不可放也。”蒋经国掌权后,宋美龄与之政见不合,于当年9月离开台湾。不过,身在异国的宋美龄并没有忘记自己对张学良许下的诺言,和张群依旧在为张学良的自由而努力。

“汉卿这人好啊,很热情厚道,极富有正义感,一生从不负人。我们夫妻感情一直是很好的。”

而于凤至一直在美国等张学良。晚年时的她对我党的郭维城说过:可见,在她心中她一直不觉得自己已和张学良离了婚。她望着照片里的张学良,说:

1990年6月,张学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然而,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在这年的3月已去世。从1940年分别,到1990年去世,于凤至足足等了张学良50年,可是,终究没能等到相会的那一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