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个人资料简介

梁漱溟个人资料简介

1、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毕业于顺天中学。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2、1913年1月,年末写出《社会主义粹言》,代表作品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等。

梁漱溟个人资料简介 梁漱溟被称为什么之父

一、人物经历

1、早年经历

1893年,生于北京,先祖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开封。

2、教育经历

6岁,入中西小学堂。

8岁后,先后就读于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

13岁,考入地安门外顺天中学堂。

3、工作经历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顺天中学毕业后任京津同盟会《民国报》编辑兼记者。

1912年,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总编辑孙炳文为其拟“漱溟”作笔名;同年开始读佛典。

1916年,蔡元培聘请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

1917年12月5日,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1918年3月,在北大哲学门研究所开始讲授佛教哲学。

1923年9月,在北京大学开设“孔家思想史”课程。

1925年春,返回北京。后与熊十力及山东六中部分学生住什刹海讲学。

1926年1月,与师友迁居万寿山北大有庄同住共学。讲《人心与人生》。

1927年1月,应邀为北京高校讲演《人心与人生》《我对于心理学上见解的变迁》等。

1928年7月,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1930年1月,河南村治学院开学,任教务长。

1931年1月,赴山东邹平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六月,该院成立,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

1933年10月,接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4、写作经历

1913年1月,年末写出《社会主义粹言》。七月,向父兄表示志愿出家为沙门。

1914年2月,在《正谊》发表《谈佛》。

1916年9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

1918年11月,在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度哲学概论》。

1919年1月,与陈大齐等人在北大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五月,北京爆发学生运动,先生在《国民公报》发表《论学生事件》。六月,开始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欲以此书为《孔家哲学》《唯识述义》两书之“引子”。

1920年1月,《唯识述义》第一册出版。本同年春,阅读《东崖语录》有感,遂放弃出家之念。暑假,访问金陵刻经处研究部,向欧阳竟无介绍熊十力。秋,在北京大学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记录自十月始刊于《北京大学日刊》。

1921年,暑假间应山东省教育厅邀请赴济南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十月,该讲演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初版。本同年4、5月间决定过农家生活,年末与黄靖贤女士结婚。

1922年12月,发表《曲阜大学发起和进行的情形并我所怀意见之略述》。

1924年,发表《重华书院简章》。秋,辞离北大,应邀前往山东菏泽任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主任。熊十力偕往。

1928年9月,发表《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并为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讲演乡治问题。

192911月,发表《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

1930年6月,主编《村治》,于该刊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文。十一月,发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

1933年2月,写成《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

1937年3月,《乡村建设理论》出版。八月,作为国防参议员出席参议会。

1942年2月,赴桂林,开始写作《中国文化要义》。

1946年9月,回北碚,重新写作《中国文化要义》。

1949年11月,《中国文化要义》出版。

1950年9月,建议设置中国文化研究所。10月,写作《中国建国之路》。

1955年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中国人》等著作。

1960年,开始写作《人心与人生》。

1966年8月,先生被赶出居室,暂住小屋内。9月至11月写出《儒佛异同论》。

1974年1月,写作《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并在政协学习会上讲演。

1975年7月,完成《人心与人生》,重新写作《东方学术概观》。

1984年,《人心与人生》出版。中国文化书院于北京成立,先生任院务委员会主席。

1986年11月,《东方学概观》出版。

二、个人作品

专著《究元决疑论》初刊于1916年《东方杂志》,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后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印度哲学概论》1918年1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转年12月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全集》第一卷。 《唯识述义》(第一册)1920年1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印刷,北京大学出版部发行。后收入《全集》第一卷。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10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初版,1922年1月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收入《全集》第一卷。 《乡村建设大意》1936年1月由山东邹平乡村书店初版。后收入《全集》第一卷。 《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3月由山东邹平乡村书店初版。后收入《全集》第二卷。 《答乡村建设批判》写成于1940年8月,1941年2月由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后收入《全集》第二卷。 《中国文化要义》写作于1942年至1949年。1949年11月由成都路明书店初版。1987年6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重印。后收入《全集》第三卷。 《人心与人生》写作于1960年至1975年。1984年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初版。后收入《全集》第三卷。《我的自学小史》1942年写成前十一节,连载于当年桂林《自学》月刊。1947年在上海出版单行本。1974年开始增写至十八节。 全文首次发表于1987年出版的文集《我的努力与反省》。 《梁漱溟先生在晋讲演笔记》1922年2月由山西省教育会发行。 《漱冥卅前文录》1923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2年北京村治月刊社出版。 《乡村建设论文集》1934年8月由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股发行。 此文集有两种文本,标有“第一集”者所收篇目为多。 《梁漱溟先生教育文录》1935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 《朝话》1937年6月由山东邹平乡村书店出版,1939年由重庆乡村书店出版增订版。另有40年代商务印书馆版和中国文化服务社版。1988年1月教育出版社本仍有增删。后收入《全集》第二卷。 《梁漱溟教育论文集》1945年开明书店出版。 《漱溟最近文录》1944年江西中华正气出版社出版。 《梁漱溟先生近年言论集》1949年11月成都龙山书局出版。 《东方学术概观》1986年11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我的努力与反省》1987年6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忆往谈旧录》1987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勉仁斋谈书录》1988年6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谈佛》原刊于1914年2月《正谊》,后收入《全集》第四卷。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原刊于1922年《教育杂志》,曾收入《漱冥卅前文录》。后收入《全集》第四卷。 《办学意见述略》原刊1924年6月18日《北京大学日刊》,曾收入《漱冥卅后文录》。后收入《全集》第四卷。 《主编本刊之自白》原刊于1930年6月《村治》,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原刊1930年6月《村治》,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原刊于1930年11月《村治》,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1930年7月起在《村治》连载,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1931年9月起在《村治》连载,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初次刊登于1933年9月《乡村建设》,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村学乡学须知》原刊于1934年2月《乡村建设》,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精神陶炼要旨》原刊于1934年10月《乡村建设》,后收入《全集》第五卷。 《儒佛异同论》写作于1966年,初刊于1986年11月出版的文集《东方学术概观》。后收入《全集》第七卷。 《东方学术概观》写作于1975年,初刊于1986年文集《东方学术概观》。后收入《全集》第七卷。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写作于1965年3月。 《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一书出版于1988年12月,后收入《梁漱溟全集》第四卷。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写作于1969年,初刊于1979年《中国哲学》第一辑。后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三、主要成就

1、学术成就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其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2、政治主张

梁漱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提出“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主张。他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挑起“党争”、破坏抗战,忧心如焚。为联合中间势力,形成政团力量,促进联合抗日,梁先生发起参与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又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41年,在《光明报》发表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明确主张“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厉行法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身体之自由”。1943年,梁先生对国民党当局“民有痛痒务掩之,士有气节必摧之”的独裁专制极为不满,断然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操办的所谓“宪政实施协进会”。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解放前夕,梁漱溟拒绝参与国民党策划的假和谈,在重庆等待解放,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同情并敬重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和为之进行的努力。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在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梁先生曾两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全国解放后,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庄严宣布:“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并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同时,他以“帮助共产党认识旧中国”为己任,对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提出意见和建议。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先生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并提,并为刘少奇、彭德怀同志辩护。当受到围攻时,他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表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梁漱溟被称为什么之父

乡村教育。

梁漱溟被称为“乡村教育之父”。他致力于乡村教育理论与实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