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个人简历资料简介

金庸个人简历资料简介

1.金庸(1923年3月22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现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为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家。

2.金庸出生于著名的浙江海宁查氏家族,读初三时就与同学编写过《献给投考初中者》,但因经常讽刺、投诉校方,读初中时就曾被校方开除,1944年考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又被开除。1946年进入《东南日报》担任翻译工作,投身新闻事业。1948年供职《大公报》香港分社,从此移居香港,撰写了大量文艺专栏、影评和剧本。1955年开始以“金庸”为笔名撰写武侠小说。1959年创办《明报》,发表大量高质量的社论,使《明报》发展成为香港有名的报业集团。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之后,除系统修订以往武侠小说外,还多次前往大陆与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人会谈,并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工作。

3.金庸社会影响力极高,其武侠小说最初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现已被文学研究界高度认可,学界甚至提出了“金庸学”的说法。2018年10月30日逝世于中国香港,享年94岁。

金庸个人简历资料简介 金庸小说最好看排名

一、人物生平

家学渊源金庸原名查良镛,于1923年3月22日出生于浙江海宁袁花镇著名的查氏家族。查氏是当地有名的大族,历史上出过著名文人査继佐、查慎行、查嗣庭等。其祖父查文清曾任丹阳同知,“丹阳教案”发生时因放走了为首烧教堂的两人,被革职回家,其爱国精神对金庸有很大影响。其父查枢卿毕业于震旦大学,继承了家业。其母徐禄也出身于海宁望族,著名诗人徐志摩即其堂侄。还有很多名人都与金庸有亲戚关系。金庸自称“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我叫徐志摩、蒋复璁做表哥。陈从周是我的亲戚,我比他高一辈,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过我的老师。”家族文化传统和长辈的教导,为金庸提供了良好的少年教育。金庸从小就爱读《荒江女侠》等武侠小说,其他中外小说也有广泛涉猎。

流亡求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查氏家族产业几乎都被烧光,母亲、弟弟也先后去世。金庸来到尚未沦陷的碧湖,就读于新成立的浙江省立联合初中。读初三时,他与几位同学合编了小升初参考书《献给投考初中者》,行销到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是金庸第一次出版的书籍,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1940年,在浙江联高就读的金庸,由于用壁报讽刺训育主任,被要求退学,转到衢州中学就读,继续发挥文学才能,在《东南日报》“笔垒”副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因笔锋犀利得到关注,但在学校仍被列为“过激学生”。

高中毕业后,金庸步行前往重庆求学。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但因缺乏路费放弃,最后选择不收费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但很快又因不能接受国民党训育管制,于1944年被退学。

退学后,金庸先在中央图书馆短期任职,又到湘西农场工作了两年。1946年夏天在陈向平的推荐下进入《东南日报》社,负责翻译外国电台、报纸的新闻,兼做记者、编专栏。

移居香港1947年10月底,金庸到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就读,同时兼任《大公报》翻译和《时与潮》半月刊的编辑工作,1948年被调往香港,支持新创立的《大公报》香港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庸一度受梅汝璈邀请前往北京,考虑在外交部工作,最后还是重回《大公报》做国际电讯翻译和编辑,从此定居香港。

1952年,金庸任《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副刊编辑,开始大量撰写副刊文章,潜心钻研电影、戏剧、舞蹈、古典音乐等艺术,每天常与同事陈文统(笔名梁羽生)谈武侠小说、下围棋,涉猎领域非常广泛。

1956年,与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在《大公报》开设《三剑楼随笔》,三人均因撰写武侠小说在香港颇有名气,本专栏则是三人轮流执笔,“用另一种笔法撰写散文随笔”。

金庸还同时编写了大量电影剧本,其中由夏梦主演的电影《绝代佳人》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离职《大公报》后,他一度在长城电影公司供职,担任电影编剧。

武侠创作香港左派新闻人为促进销量,考虑推进武侠小说,并由此吸引读者,1954年先由陈文统在《新晚报》发表《龙虎斗京华》,署笔名梁羽生,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

1955年,因梁羽生《草莽龙蛇传》连载完成,《新晚报》要求金庸撰写武侠小说。首次使用笔名“金庸”连载了《书剑恩仇录》。“金庸”即将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连载大获成功,使金庸继续投身武侠小说创作中。到1972年金庸封笔时,已完成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和短篇小说《越女剑》。“金庸”这一笔名的影响力反而超过了本名。

封笔之后,金庸开始系统修改自己的武侠小说作品,每次印行也有单独修订。第一次系统修订完成于1980年,由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于1980年9月推出,1994年正式授权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简体字本,故多称“三联版”。2002年开始,金庸宣布继续修订武侠小说,2008年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一般简称“新修版”。当时为金庸小说博得社会声誉的是“连载版”,得到大陆学者、读者广泛关注、阅读、研究的是“三联版”。“新修版”作为金庸的晚年定稿,究竟能否取代“三联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新闻事业金庸“认同胡政之时代《大公报》的文人论政作风”,力求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论政思想。1959年5月20日,金庸创立的《明报》正式发刊,以“公正、善良、活泼、美丽”为信条。创刊初期以金庸连载武侠小说作为主要卖点,目标读者为普通市民,但因社评质量较高,逐渐得到文化界广泛认可,逐渐从娱乐小报成长为香港举足轻重的报业集团。

1962年以来,《明报》“因‘凸现了人道主义和个性’而贴近读者”,日发行量突破4万份,逐渐成为香港有影响力的大报。1963年,金庸成为国际新闻协会(IPI)会员,多次应邀参加世界级别的报人座谈会,参观世界大报。除《明报》每日发行外,金庸还创办了《明报月刊》(1966)、《华人夜报》(1967)、《明报周刊》(1968)、《明报晚报》(1969)等报刊,并入股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创办《新明日报》(1967)。1976年,《明报》搬入十层高的明报大厦。在《明报》任职或专栏供稿的香港文化名家有胡菊人、董桥、三苏、倪匡、亦舒、潘粤生等。1989年《明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时,金庸宣布不再担任《明报》社长。1991年改组《明报》,1993年出售个人所持全部《明报》股份并辞去名誉主席职位,从此完全退出。

晚年活动金庸与大陆、台湾政要往来密切,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与香港回归中国,“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眼看到两岸统一”。

1981年7月18日,金庸前往北京,得到邓小平接见,两人对中国政策及未来发展的问题展开了坦诚的长谈,此后又多次与中央领导人见面。

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在北京草签了关于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金庸受邀担任基本法起草委员、港方政治体制小组召集人,为香港回归及回归后的发展前途做出了贡献。

晚年金庸还悉心研究中国历史。1999-2004年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并在历史系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盛世继承皇位制度》。

二、人物成就

武侠文学武侠小说作为特殊的类型小说、通俗小说,此前不受重视。将文人情怀、爱国热情、古典文化寄托在小说创作中,是金庸小说的典型特色。1957年开始连载的《射雕英雄传》标志着金庸小说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倪匡评价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金庸中期作品逐渐在人性、历史深度展开挖掘,《倚天屠龙记》开始的武侠小说逐渐摆脱简单的正邪两分法,避免脸谱化人物,塑造了一批性格丰满的小说人物形象。1963年开始连载的《天龙八部》代表着金庸小说的又一高峰,此书在结构的复杂性上远超此前作品,将佛教哲理与对武林霸权、爱情、仇恨等问题的反思结合起来,达到“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深度,主角萧峰的自杀则将小说的悲剧色彩推向高潮。

金庸后期作品如《笑傲江湖》《鹿鼎记》则进一步反思政治、权力问题,其封笔之作《鹿鼎记》作为一部“反传统武侠小说”,写法与此前不同,“转向对宏大叙事与侠的消解。”

金庸小说大量使用了“偷意”的手法,即广泛借鉴古今中外小说、戏剧、电影作品的优长,但写作时加以化用,不着痕迹,因此格外引人入胜。如《雪山飞狐》的讲述方式就受到《天方夜谭》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启发,其中有关复仇的情节则来源《基督山伯爵》等西方名著。

新闻事业金庸一生撰写社评大约七千余篇,以观点犀利、善于预测政局著称,“历任港督都要读他的社评,据说美国国务院、台湾的政要都剪辑他的社评,作为研究和参考。”办《明报》期间,金庸大量报道内地消息,促进港台及海外读者了解大陆新闻,对中国政治变化常有敏锐嗅觉。与《大公报》的多次笔战,也为《明报》提升了知名度和认可度。

作为新闻人的金庸,成功将《明报》打造成香港的报业集团,也是一位成功的报业家、文化企业家,被称作是“富有人情味的老板”。金庸的社评及其办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新闻史学意义。

文学史地位1994年,北京大学王一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选中九位小说大师,将金庸排名第四,在鲁迅、沈从文、巴金之后,而在老舍、郁达夫、王蒙、张爱玲、贾平凹之前,并评价“他的现代新武侠小说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中国武侠小说在文化境界上的崭新拓展,并在总体上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推动了现代中国小说类型的丰富和发展。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独一无二,第四席位无可怀疑”。1998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召开的“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意味着“金学”开始进入国际汉学界较高层次的视野。有学者认为金庸小说是当代不可绕过的文化现象,未来也必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但“经典”仍需长时段的淘洗,突击提拔是违背文学基本规律的。也有学者认为金庸小说不过是通俗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当下有高估其文学水准之嫌,且其小说经过多次修订,仍有漏洞和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思想观念金庸用武侠小说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并用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结合的方式,塑造了诸多深入人心的侠客形象,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念与近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形态契合。金庸小说中的侠客与传统公案小说大不相同,有学者指出金庸是在传统章回体的框架中注入了新的价值追求。这也是金庸将通俗文学提升到严肃文学水准的表现之一。金庸小说入选大、中学语文课本,证明其价值观念、文学技巧都得到了更高认可。

“金庸学”的提出对金庸作品的研究,常简称为“金学”,或为避免与研究《金瓶梅》的学问混淆,称“金庸学”(Jinyonology)。金庸本人对“金学”持谦虚态度,但从学术方法的特殊性看,“金庸学”并非现代意义的学科,但就影响力来说,不管是金庸作品本身还是相关研究均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学术现象,“‘金庸学’有成‘学’的合理依据,金庸小说业已成为当代的文学典范(或部分学者表述的“经典”),并在文学史上有其立足之地。”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研究金庸小说的版本文字变迁、文化源流熏染,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都比一般的作家专人研究更加复杂。以后研究的难点是:如何既凸显金庸小说和金庸研究的特殊性,又避免局限于金庸作品自身,割裂通俗文学、武侠文学的文化大背景。

三、世界影响

金庸是一位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两岸如邓小平、蒋经国等都喜读其作品。《笑傲江湖》连载时,“西贡的中文报、越文报和法文报有二十一家同时连载。南越国会中辩论之时,常有议员指责对方是岳不群。”

金庸小说被译成英、法、日多种语言。

金庸小说最好看排名

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蔚为一代经典,许多人即使不曾详细拜读,也一定听说过书中重要情节及角色,不如趁本最好看排名的详细介绍,找出各位的「金学」入门选择。

第十名:书剑恩仇录(新修版)

群戏精采,视角多元

当代武侠小说大师的首本著作《书剑恩仇录》,是一部初登场便展露出名家才华及视野的厉害作品,故事讲述乾隆年间,势力庞大的反清帮派「红花会」,在十四位当家的带领下与朝廷抗争的故事。

书中主角为红花会帮主的陈家洛,然剧情视角更借重「乾隆为汉人」的传说恣意挥洒,因此各大角色交错登场,更将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与民族矛盾书写得淋漓尽致。可惜在情节铺陈上仍显稚嫩,若已拜读过其它作品,不免会有火候稍嫌不足的感受。

第九名:侠客行

深具禅意及宗教哲理等丰富意涵

书名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侠客行》,书中讲述一对流落两地的孪生兄弟,虽环境天差地别,然际遇各有造化,是一部在武侠之外蕴含了佛道墨三家哲理的小说作品。

本书也与《天龙八部》有所呼应,同样以佛陀出世为引,然在情节上更可感受到作者心境变得加倍超脱自在,许多内容也颇具禅意。若想体验酣畅淋漓的武打描写或是刺激紧凑的剧情,此作也许不是金庸著作中的最佳选择,建议作为后期的阅读备选。

第八名:雪山飞狐

以较短篇幅达到巧妙发挥

在动辄八、九十万字、情节与人物牵连甚广的武侠小说中,《雪山飞狐》实在是个异数,它只有短短十三万字,却完全不影响大师的绝妙发挥;更在精巧的篇幅中恣意安排,颇有意犹未尽之感,也可称其为金庸笔下划时代的尝试。

内容以倒叙及插叙法交叉描写为主,且透由人物的表达建立起故事样貌,又因误会横生而有所出入,凭添悬疑之感。唯独令人有所动摇的是,本部作品为开放性结局,较不推荐给喜爱确立内容的读者。

第七名:天龙八部

不受限于单一主角的恢弘格局

一般来说,武侠小说因打怪式的冒险过程,让读者伴随青涩的主角一同成长,也更容易投射情感;然而《天龙八部》以乔(萧)峰、段誉、虚竹三位主角依次描写,又将三人命运交织一处,悲喜起伏中透露佛学之意,比起刺激的打斗,倒是更发人深省。

由于书中内容涉及层面广泛,后经作者修订,调整的幅度相当大,其中甚至关联到重要剧情及人物性格的改变,因此引发不小争议;而对已经熟知原版的读者而言,可能也容易受到既定印象的影响。

第六名:碧血剑

真假虚实的完美揉合

《碧血剑》是金庸笔下较少被讨论的作品,然本书将真实历史与虚构情节紧密结合,创造出令人难以分辨、却又不得不赞叹的广阔世界观,情节塑造具备相当上乘的发挥。

除此之外,其在主、从角色上也有虚实之分,已经死去的袁崇焕、金蛇郎君等人,透过尚活在人世间的袁崇志一路经历描写,读者仍能自蛛丝马迹感受到已逝角色的性格及影响力,并产生想像空间。而此作还与《鹿鼎记》在人物上有对应关系,推荐共同阅读。

第五名:鹿鼎记

最不武侠的金庸小说

《鹿鼎记》的成功在于看似闹剧、喜剧的情节中,深深埋进人性的黑暗及光明面,因此略具历练的读者拜读时常产生会心之感,具有相当的代入性。

其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加入历史设定且以诙谐手法写成,流畅且极富戏剧化的情节令人惊叹。当中以逃为上策的韦小宝,更使这套作品被称为史上唯一一部、由不会武功的主角所造就的武侠小说。此外,本部为金庸封笔之作,在历经前十四部作品的淬炼后,自武侠之义上升至国族之情,配合当时历史变迁,读来相信能领略更深层的意念。

第四名:倚天屠龙记

即使角色众多但仍剧情严整

《倚天屠龙记》以元末明初为时代背景,里头出现的诸多角色基本为前两部《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著作中的故人或后人展开的新篇章,因此既可视之为续作,亦或作为独立作品阅读也无妨,自由度极高。

另个重点则在于人物众多,在有条不紊的分配出场下个个特色、性格分明,再加上情节组织紧密,即使是初次拜读也容易理清头绪。另外,书中主角张无忌曾受金庸钦点为武功最强的角色之一,得以想见本书描写武打过招的精采程度。

第三名:射雕英雄传

拍案叫绝的人物塑造

金庸不仅以《射雕英雄传》确立了自身于武侠小说界的地位,更掀起「射雕三部曲」的序幕,也是其著作中流传最广者。情节紧凑、毫无冷场,主角由原本资质鲁钝到最终习得盖世武功,振奋人心的内容更获得读者多年来热烈讨论。而挪用其角色设定的喜剧片《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王家卫导演的《东邪西毒》,均成为影迷之间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书的精妙之处同时在于角色塑造鲜明而纯粹无杂质,如郭靖、黄蓉及「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英雄人物,从一而终,鲜少有灰色地带。再加上以十八年前的未解之谜为伏笔,刺激精采,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第二名:神雕侠侣

小说影视化中最著名的武侠作品

金庸著作中巨细靡遗描写感情变化的小说,莫过于《神雕侠侣》。主角杨过那一声「姑姑」,与藏于活死人墓中、形象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即使不是忠实读者,也一定曾在不断翻拍的电视剧中留下深刻记忆。

一旦阅读此作后,更将沉溺于主角浓烈绵长的感情描写,以当时不见容于社会的爱情为中心,延伸出人物间情感交织及爱恨纠葛,将复杂的情爱描写融合于杀伐决断的江湖之间。而本书同时也是金庸影视化最多次的作品,入门不可不看。

第一名:笑傲江湖

江湖背后激烈的波涛汹涌

钻研金庸著作的金迷们一定很清楚,作者本人怀有浓厚的历史情怀,因此故事善于架构在朝代更迭中;然而本部《笑傲江湖》却并未有明确设定,所描写的内容皆为任何年代都可能发生的现象,越是深入阅读,越能感受江湖(社会)中的灰色地带无所不在,正邪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令人颇有体悟。

尤其在经过修订后,疏漏的剧情得到适当填补,不仅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却又未对重要剧情翻盘,因此受封为最符合读者期待的金庸著作,相信值得一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