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军请缨诗词典故 终军请缨原文及翻译
终军请缨诗词典故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终军请缨诗词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源出处:
《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释义用法:
汉代终军奉使南越,说其王归汉,终军表示,只要给自己一条长带,就可以把南越王缚来阙下。后用此典表示志在报国,请命出征杀敌。
用典形式:
宋·陆游:“遗民久愤污左衽,孱虏何足烦长缨。”明·陈子龙:“昔日长缨怀壮志,此时白羽公当挥。”
唐·元稹:“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唐·杜甫:“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明·沈明臣:“谁道虎头非将种,请缨从古是书生。”明·何景明:“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
明·沈周:“左贤早待长绳缚,莫遣论功白发生。”
宋·苏轼:“且向东皋伴王绩,未遑南越吊终军。”
宋·刘克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唐·魏征:“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清·陈至言:“请缨系南越,无路痛书生。”
明·李攀龙:“书生自抱终军愤,国士谁讥魏绛功。”
清·佟世临:“请缨慷慨终童志,赋鹏沉沦贾傅年。”
宋·周邦彦:“曷不持长缨,取虏报县官。”
清·黄景仁:“夕不家宿辞帝城,式董戎寄挥长缨。”
唐·祖咏:“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明·黄洪宪:“闻道辽阳飞羽急,书生急欲请长缨。”清·张景祁:“追思燕颔勋名,问谁投健笔,更请长缨?”
宋·陆游:“慷慨知非请缨日,推移忽及挂冠年。”
金·元好问:“爱惜平生请缨手,一蓑休忆弄秋江。”
清·黄鷟来:“伊吾壮士思鸣剑,南越书生快请缨。”
唐·杜牧:“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清·叶衍兰:“簪绂乐升平,终军漫请缨。”
宋·陈师道:“请缨北阙非无意,捧檄南州且为亲。”
宋·刘克庄:“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宋·乐雷发:“深衣大带讲唐虞,不如长缨系单于。”
终军请缨诗词典故
典出《汉书·终军传》。
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便因才学出众入选为博士,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谒者给事中。当时,朝廷正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向汉武帝上表,毛遂自荐说:
“臣愿意竭尽所能,担任此次出行的使者,向匈奴王单于阐明利害。”
汉武帝见终军主动要求出使,便下诏问他有什么打算。终军就把如何对单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劝他归顺的设想,向武帝禀明。武帝对他的设想非常欣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专门执掌议论划策的职务,但没派他出使匈奴。
过了不久,南越(南方的古族,也称“南粤”,在今两广等地)请求与汉朝联姻。汉武帝想说服越王归顺汉朝,但不知道该派哪位使者才能圆满地完成使命。
终军向武帝自荐说:
“臣愿意拿一根长缨,把南越王收缚汉宫门下。”
武帝见终军愿意出使,就派他南下。
终军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南越,凭借自己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越王,愿意举国归顺,在汉朝封侯。
武帝见终军说服了越王,不由龙颜大悦,赐给南越王大臣的印绶,并在越境内用汉朝的礼法代替旧俗,还命终军作为特使留在当地安抚民众。
没想到,南越的相国吕嘉居心叵测,拒绝归顺汉朝,发兵杀了越王,并且包围了汉使馆舍。
汉朝的使者们寡不敌众,全部死于越兵刀下。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几岁,世人称他为“终童”。
后来,“终军请缨”这一典故,用来称立下降服强敌、建功报国的大志,多用于投军或出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