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什么意思 长到夏至短到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的含义
冬至,南方简称冬,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日。也称其“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可以朔源到周代。当时国家即有于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动,以求其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这个规矩,其后一直沿袭。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下向天子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东京林华录》、《帝京景物略》等),特别是在南宋,冬至节日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说法。由上可见,由汉及清,从官方礼仪来讲,说冬至是“亚岁”,乃至“大过年”,绝非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之传统的承袭,因冬至日总在十一月初一前后。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文学家将圆天分为三百六十度,作为一年时间的分配,自春分起,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阳历而论,每年的冬至约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农民历解释冬至的`自然现象:「斗指戊,斯时因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也最长。」
冬至这一天,对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太阳东偏南(篇离角度最大)升起,当天正午的太阳的高度角最低约约只有48度,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所以也叫「最长的一夜」。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白天就慢慢地变长起来,太阳高度角也逐渐变大。所以在时序的转进中,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冬至成为重要的节日,民间称为「冬节」。
冬节周代已有,自汉以来,冬节更为隆重「唐书」载:「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唐代以与新年并重,所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到了宋代民间更为热烈庆祝。
(一)敬神明
冬节一早,煮甜汤圆,先在大厅敬供神明与祖先。
(二)拜祖先和祭祖
中午时备酒菜,先祭祖先,然后全家聚餐,欢度冬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三)吃甜圆仔添岁
祭祀神明、祖先完毕一家人吃圆仔,全家团圆而食,叫做「添岁」,即古所谓「亚岁」。清代「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者,节略如元旦。」
民间在冬节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在节前夕全家大小一起来搓汤圆,有红的,也有白的,小朋友们则用米粉塑造的家饲如鸡、狗、猪等等,俗称「做鸡母狗仔。」
(四)饷耗
在乡下祭拜结束后,会将汤团黏一、二个在门户器物之上,即所谓「饷耗」。高拱干修「台湾府志」中的记录有「门扉器物,各黏一丸,谓之饷耗。」这虽是清代的习俗,但却仍存留在我们民间的社会里。
(五)补冬
在王诗琅所编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如下:「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龙眼干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现代人到冬天常见街上有「红面蕃鸭」、「姜母鸭」和各式各样的「羊肉炉」(土羊肉或洋羊肉,台湾式或外国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补品,一般人繁忙,没时间炖煮,方便大家进补啊!这些补品都是较烈(热)的食品,不宜吃太多,会造成流鼻血。
更多推荐:
2014年冬至放假吗?
冬至是几月几日?今年冬至准确时间
冬至是什么意思?2014冬至是什么时候?
2014年冬至是几月几日?冬至的由来及来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