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啃老族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4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啃老族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因一: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子女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
原因二: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许多父母本身便没有让子女“精神成人”的意识,
认为“因为独生,所以啃老”。这种观点不尽合理。即使是在多儿多女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偏袒某些子女,比如老大或者老小,因此这些子女极容易成为“啃老族”。显然,责任在于父母在家庭社会化方面的失误,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塑造了这样一批“啃老族”。
原因三:大学教学管理机制缺陷
据调查, 51%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对他们的就业有帮助。同时,又有49%的大学毕业生则认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影响不大。这对于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我国有些高校片面强调学生的就业率,轻视德育尤其忽视学生的责任教育,强调专业或职业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调课堂责任理论教育;忽视责任实践教育,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实践性。相对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是学校的应试教育导致啃老行为的增多。在经济结构的影响下,盲目的灌输式教学和呆板的板书课本式教学方式让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失去了对学习兴趣,渴望学得知识机却感到失望和无聊。同时又将他们推向了学校外以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因此大学毕业生除了厚厚的培训结业证书和大学毕业证、学位证之外,剩下的只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合好高骛远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所以,学生在毕业后会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对他们的就业帮助不大,从而导致他们的就业遇到困难,出现啃老行为。
原因四:就业压力催生啃老
当前经济下行,严重影响人们就业和生活,大学生就业形势比往年更为严峻。“啃老族”的出现,与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有关。劳动部《2003─2004:中国就业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据统计,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青年就业问题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许多年轻人就业变得坎坷曲折。这些不能或者不愿就业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啃老族”。
原因五:潜规则造成的劳动分配不均
现在的工作数量有限,失业人口却在不断的增加,造成了供不应求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潜规则。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面对潜规则毫无办法。工作是有的,却不能分给适合的人才,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好工作,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和浪费。导致一部分人闲置在家啃老。
啃老族生活状态
啃老族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在城市里,年轻人靠“啃老”过活,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的现象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物价的升高,将会愈加普遍。
解决方式
啃老族是没有就业,大部分都是失业人群,政府国有企业倒闭淘汰,私人企业崛起更多创业问题,也不是利用极端问题用法律约束和道德绑架解决问题是可不行的,近日出现老年化,应该要老中青三结合解决问题,创造更多就业,未结婚人士成为视为所谓单身消费收入是没有被国家承认的,所以会拖国家经济发展,成为了社会中的亚健康,如果社会大部分人不想生孩子,或者是失去劳动力,劳动就有果实的,应该就业完成问题。
“啃老族”的行为与不当育儿方式有关。
为什么当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成年之后还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啃老族”的行为与他们在6岁前受到的不当育儿方式有关。
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幼儿教师发展论坛上,幼儿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6岁以下儿童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他们成年以后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鲜活的例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称为“啃老族”。
中国园长发展论坛主席、幼儿教育专家李俊杰说:“就拿吃饭来说,孩子都好几岁了,父母还给孩子喂饭;或者当孩子自己吃饭把饭洒出来时,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纠正动作,而是对孩子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
致力于幼儿教育科学普及工作的学前教育硕士李俊杰说:“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
专家认为,让孩子自己吃饭,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对以后孩子学写字、学画画以及培养动手能力都很有帮助。
根据学前教育理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在6岁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儿童6岁以前养成过多依赖父母的习惯,那么以后再培养他独立、自信、顽强的品格就会相当困难。
人们对中小学教育已经十分重视,但是对于幼儿教育关注不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和老人都是围着小孩转,为孩子想是就应该,不知国人是否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明明是小孩子什么都懂了,可父母呀老人呀都要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个“不懂事”的年龄是越来越大,不是6岁以下了,实际上,父母对10岁甚至1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溺爱型居多,这样当然就会直接影响成年以后的行为方式。6岁以前不当教育方式的后果,就难以挽回了,更何况是15岁以下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