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

《找规律》教学反思2017-08-24 10:31:37 | #1楼回目录

《找规律》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找规律》,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过程设计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体现了数学知识“转化”的理念。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游戏、抢答等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难点突破处理不当。本节课的难点为“理解两三位数乘整十数的算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注重了“怎么算”。“为什么这么算”并没有作为重点研究,只是简要地进行了概括。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如抢答题第一题设计为10*14,初见此题许多学生得24,如果按照一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这样的顺序,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3.数学语言的严密性。数学语言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很强,为了迎合学生,没有特别强调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总之,在教学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所以以后要多学多练,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2017-08-24 10:30:41 | #2楼回目录

《找规律》教学反思

吴海燕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想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另外,在知识拓展上,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去创造规律,展示数学的规律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参观小红和小丽的房间,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小丽房间的墙面和地面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规律。然后,我借助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示,让学生理解循环的规律,找到观察的方向,在学生内心中初步建立规律的表象。例1的规律与主题图一致,区别是不再按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做一做”的基本规律与例1一致,只是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我采取先扶后放、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规律正确表述出来。这样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合作、验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再次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设计图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创造“规律”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一节教研课,课后我感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孩子“摆一摆”,让学生先看图再操作,是否与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动作—图形—符号)相违背。能否直接给学生一些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学具,让学生摆一摆,从中找到规律,这样更能激发兴趣,且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闯关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虽然重视规律的表述,但没有引导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不利于记忆,更影响运用的熟练度。

找规律教学反思2017-08-24 10:31:06 | #3楼回目录

“找规律”教学反思

环城一小张凌燕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本节课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利用游戏,感知规律2、探究发现规律3、体验规律4、欣赏规律5、创造规律。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设计时,我首先通过接老师动作的游戏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让孩子初步感知规律,为下一步发现规律奠定基矗

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之后的巩固练习我采用的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

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摆一摆”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学具给学生,让学生两人合作,摆出“规律”。教学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操作来发现规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事也紧扣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然后,在“欣赏规律”环节我紧紧围绕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看了不同的有规律的图案和现象,使学生充分感知了规律的美,并在此基础上自然的引入了最后一个环节“创造规律”,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整堂课重难点突出,并且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层次分明,不足的是在评价的形式上,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应与奖励等方式结合,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