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为何被朱棣篡位成功团队很重要
1、建文帝为何被朱棣篡位成功团队很重要
2、中国史上两位最懵懂丞相结局为何迵异
朱允炆的皇位是承于他的祖父朱元璋的,但不幸的是,没做纪念皇帝后,皇位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给抢了。那么,明成祖朱棣是如何篡位成功的呢/中国历史上十大迷案相信不少人也听说过,今天主要讲一位也在其一迷案的人,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说起朱允炆历史后人给他的评价可以从他的谥号看的出来,朱允炆的得谥号是“惠”,所以也称明惠帝,惠字在谥号中意思为“柔质慈民”同时也是后人对他的一种可惜之情。
朱允炆作为皇位的正统继承人,为何会被作为臣子的皇叔“朱棣”篡位成功,因为在靖难之役开始的时候建文帝无论是在号召力还是经济、军事方面远远胜于朱棣,为何还为失败呢?这个问题一直是不少后人研究的问题,其实研究历史问题,终究还得回归到人的问题,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那么朱允炆在用人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呢?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的处境可以说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首先先说朱允炆方面的阵容情况,朱允炆从小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难为人中之王,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没有经历过战场磨砺,性格温和宽厚,懦弱仁慈。所以他非常注重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导致他才会对部下说:“若与燕王交战,不可取燕王性命,切莫让朕负有杀叔之恶名”。在皇权面前哪有亲情可讲,社会经历太浅。
在人才队伍方面可以说是一群猪一样的队友,先是拜其祖父朱元璋的洪福,所有有名气的大将们都被屠戮殆尽,像蓝玉、朱文正等名将都死了,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辅政大臣主要为三个,分别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此三人皆是当时的天下名士,他们根据自己学的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这三个人都勇敢、正直和满怀着理想。但是,他们都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唯一受到建文帝重用的将领却是官二代而且毫无行军打仗经验的李景隆,可笑的是后来朱棣攻入南京城时,却是这位朱允炆重用的大将为朱棣打开城门投降的,历史总是在开玩笑。
反观朱棣一边,朱棣20岁的时候就藩燕京北平,之后曾经多次跟随其岳父大明第一武将徐达出征蒙古,并且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而且北平是当时大明的北方防御重镇,朱棣在此手握重兵,并且作战经验丰富,远非朱允炆可比。
朱棣在人才队伍上有谋士姚广孝相助,姚广孝精通阴阳术数,交际广泛,与文学家宋濂、杨基等交友,经历和谋略比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三位差了几条大马路了,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三位如果派去著书教学必是名家,可是在处理政事却是两眼摸黑。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也不论你是创业还是公司上班,一个好的团队,好的队友都是成功的基础,要不然再好的优势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的,所以老话才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文章标题: 建文帝为何被朱棣篡位成功?团队很重要!中国史上两位最懵懂丞相结局为何迵异
中国古代,最扎眼的人物,除了皇帝就是宰相。宰相是百官的头,也是百官的靶子,权大责重,上得伺候老板(皇帝),下需应付政务,有点差池,上下不讨好。在历史,只有一手遮天打算篡位的宰相,和一手遮天不打算篡位的宰相,才有真正的舒坦日子过,但是,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少,所以,宰相们,都比较操心,越是勇于任事者,就越操心。
不操心的宰相也有,多半都出在皇帝过于积极,自己出头做宰相事的时候,不过这个时候不操心的宰相要时刻准备着,一旦皇帝把事办砸了,出来当替罪羊。在历史上,既不操心,也不担心做替罪羊的宰相,好像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汉初年的曹参,一个是东晋初年的王导,他们不仅不操心,而且难得糊涂,以糊涂相标榜。
曹参是汉高祖刘邦仅次于萧何的亲信班子成员,萧何死后,他马上让从人为他收拾行李,说是就要让他做丞相了,果然,相国的大帽子,落在了他的头上。可是做了丞相之后,曹参却终日饮酒,醉时多,醒时少,百事不兴,属员有过,能遮便遮,有人看不惯,想过来提意见,一并拉去喝酒,喝到大家物我两忘,意见也就没了。最后连皇帝都看不过去,转弯抹角表示了不满,也让老先生用一套萧规曹随的鬼话蒙将过去,每日依旧沉在醉乡里。
王导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功臣,晋元帝能从王爷变成皇帝,多半亏了王导,登基的时候,皇帝要拉王导一起坐床的(那时候还没有椅子)。此老也是著名的糊涂,人家骂他“聩聩”,自己也很以聩聩自得。酒量如何不知,但下面的官员,胡作非为,肯定没事。有次装模作样地派出人员出去考察,回来后大家纷纷说下面官员的不好,只有一个人一言不发,最后等大家说完了,他说,做宰相的,理应网漏吞舟,何必管官员的好坏。王导居然夸这个人说的好,深合其意,害得大家都觉得自己不仅无趣,而且见鬼。
不过,两个宰相的聩聩,结果却不一样,曹参得到的是好评,老百姓编出歌谣来夸,结出了文景之治的果。而王导,不仅老百姓没夸,而且官员也未必念他的好,东晋政治混乱,国势微弱,中原涂炭,恢复无望,当时人骂他聩聩,后来人依旧骂他聩聩。
曹参的时代,承秦末大乱,人口减半,六国贵族豪强已经被秦剪灭殆尽,社会组织也被破坏殆尽,社会只有按自然规律,慢慢恢复元气,国家才有指望。
这时对社会恢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个,就是来自政府的权力,因为这个时候,只有政府是有社会唯一有组织而且有强力的势力,而且这个势力,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抗衡,但是作为政府官吏,恰恰有自身的强烈冲动,出来指手划脚,为公也罢,为私也罢,一时间难说清楚,总之从长远看,做就比不做更不好。
显然,此时的最高行政长官,能够做到最好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尽量抑制官吏的冲动,这一点,曹参做的很好,当然,当时的老板配合得也好,皇帝身子弱,没主意,又好色,不当家,当家的吕后,只关心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地位,别的都马马虎虎可以将就。
汉初尊崇黄老,有案可稽的记录,自曹参始,据说是胶西盖公的主意。曹参做丞相前,请教了本地的儒生,结果言人人殊,没有一个人说的合他的意,只有盖公的清静无为,才真正打动了他,当然,也只有这个主意,才真合乎时代的需要,后来很得史家称道的文景之治,恰是曹参开的头。事实证明,合乎时代需要的作为,最难的恰是不作为,因为古今中外的政府官吏,别的好说,让他们尽量少作为,不生事,的确太难了。
王导之世,门阀豪族势力已成,而且断送了西晋江山,社会对新王朝的呼唤,是抑制门阀豪强,奖拔草莱,恢复中原,改变政府由门阀势族垄断的局面,然而,王导却一面模棱两可,在南渡的中原门阀和江南豪族之间搞平衡,一面放纵门阀豪族把持政权。
胡作非为,从而换取他们的支持,等于是说,王导处在一个本该抑制政府官吏的时候,恰恰不抑制,反而更加放纵。仅仅由于进入中原的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的争斗,以及中原汉人对本族王朝的依恋,才使得偏安的小朝廷得以苟延。这样的丞相,这样的聩聩,当然没法得分。
对于政府而言,无为是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民间社会可以自然地生长,实现自己的均衡发展,但是,只有在抑制了官吏的权力冲动的情况下,无为才有可能。摘编自《中华遗产》
文章地址: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