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1、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2、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延伸练习54

小学应用题练习作业
三年级应用题 姓名: 评分: 一个三位数乘 6 的积,和 41 乘 18 的积相等。这个 有公鸡 59 只,母鸡 77 只,小鸡 85 只, (1)公鸡和 三位数是多少? 母鸡一共有多少只?

一个地球仪 85 元,一个书包 48 元,买一个地球仪 水果店有橘子 24 箱,苹果 8 箱,生梨 4 箱,橘子的 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 箱数是苹果的几倍?苹果的箱数是生梨的几倍?

白云园 12 个班的同学去春游,平均每班有 36 人, 同学们去划船,男同学去了 37 人,女同学去了 34 共有 9 辆大客车,平均第辆大客车坐多少人? 人,每 6 人坐一条船。一共需租多少条船?

一桶 3Kg 的油 42 元,一桶 5Kg 的油 65 元,哪种瓶 商店有彩色电视机 210 台,比黑白电视机的 3 倍还 装的油便宜? 多 21 台.商店有黑白电视机多少台?

农机站有 433 千克柴油,用了 5 天,平均每天大约 有 20 只小动物到森林城堡住宿,每间房屋住 6 只, 用多少千克? 一共可以住满几间房,还剩多少只小动物?

红领巾小学买来皮球 380 个,足球 70 个,课外活动 用一根 36 厘米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 时借出去 423 个,现在学校还剩多少个球? 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小学三年级数学方法的创新论文(共2篇)


  第1篇:浅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B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打造高效课堂有重要的价值,教学实践中要从课堂节奏、教学情境、教学设计等方面入手进行创新,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服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应用创新思路服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品尝学习乐趣,让他们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并锻炼个人动手动脑能力与数学思维,在创新课堂中积极合作,实现个人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下面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法创新做简要的探讨。

  一、节奏张弛有度

  小学三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孩子,学习思维受感性认知主导,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爱打闹、活泼好动等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结合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通过合理调整教学节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的相辅相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一节数学课基本为40分钟,对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迅速利用各种趣味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重难点分配得当,将主要知识压缩在15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其余时间通过穿插各种问题、任务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延伸并锻炼能力。比如,学习《时间的换算以及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课堂引入教师可使用有关时间单位的猜谜语活动进行快速引入,或者出示直观的钟表表面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指针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秒、分、时等单位代表的意义及互相之间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计算之后,教师可组织一些应用到时间单位换算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知识与不同情感体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二、营造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还未形成明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营造趣味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利用学生自主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激发其学习动机更好地掌握各类知识,对个人思维、能力等数学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锻炼。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加减法》这一章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计算,教师可提供多种趣味导入,结合学生熟知的各类情境来调动其积极性进行主动探究实践。比如,将学生日常进行消费的生活实践组织为各种趣味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或者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两位数加减计算的一些有趣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现场模拟、实践操作、趣味总结等方式在各类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知识应用体验,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与应用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引导他们形成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班级人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比如,分为4人一组时是什么情况,分为5人、6人、7人一组时又是什么情况,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两位数除法的应用,通过这种具体实践的方式掌握除法运算的相关法则,实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设计教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各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运用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解决各类数学难题,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建立起个人学习信心,实现趣味、高效数学课堂的打造。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升问题含金量,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问题的设计可从二者的图形特征入手,突出两种图形在边长方面的异同。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若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边长会有几种情况?”让学生探讨一些更为简便的算法或者趣味计算经验,从而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其进行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逻辑思维,在个人创新意识与探索实践能力的引领下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与换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应用生活化思维设计一些趣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硬币的厚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大葱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学校操场的长度用什么单位表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准确认知,在了解不同单位代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活动实践,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如课本教材的厚度如何用不同单位表示、课桌的高度如何用多个单位进行描述、学生个人的身高的描述有几种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点的应用,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心理与需求,在合理把握教学节奏、营造趣味情境的基础上,配合巧妙设计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全面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皇甫玉娇 来源:新课程·小学 2016年2期

  第2篇:立体引学式与小学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从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来说,对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一定的体会和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差,在做题是往往不是对题目进行实质性综合分析,而是单一的联系代替运算分析,孤立地以题目中一些表面的个别的外部因素为依据进行解答;遵循机械的联系,按固定的习惯思路,套用以前熟悉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运算定势,思维不能随题目性质的变化而灵活地转移;思维只能随着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的发展顺序,由原初条件推向结果,而不能由结果返回到原初条件;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对题目进行连贯的分析综合活动,注意力容易被情节所转移;思维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的运算结果以及根据题目的本质联系来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讲要做到“三启发三促进”:

  一、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会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问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该题的题意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启发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就等于解答应用题中完成一半的任务。

  二、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步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概括地说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在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得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问题,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很多小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启发引导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的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三、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自主能力。

  例如:三(1)班今天要进行植树活动,要求分两组进行植树,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40棵树苗,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树苗;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树苗多,人少分到的树苗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棵树苗?当然,题中还缺少男、女生人数的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时,让学生先摆出12只“白兔”,7只“黑兔”,使“白兔”和“黑兔”一一对应。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说出白兔跟黑兔相比;白兔多,黑兔少;白兔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理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操作和分析,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关于这种应用题中较大数与较小数的数量关系的表象,理解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此,数学应用题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虽然中国的国情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举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但我们更应从提高全民的素质入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自觉学习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代测定法等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要达到这些目标,教师的善于启发引导是离不开的。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启发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作者:邱洁丽 来源: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4年2期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哪位。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 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 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 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16时:16-12=下午4时。

5、时间段的计算: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

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几个特殊数:25×4=100 , 125×8=1000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

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把小数点对齐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考数学大本34页的分析方法。

4.解答应用题不管有几种思路,都要明白每种思路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目标:1、体会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两个圆是

2.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比如:462,4+6+2=12,12是3的倍数,所以462是3的倍数。

6、关于倍数问题:

两数和÷倍数和=1倍的数

两数差÷倍数差=1倍的数

例: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的和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加起来就相当于乙数的6倍了,而它们加起来的和是24。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6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6=4,甲数为:4×5=20

同样:若已知甲数是乙数的5倍,甲乙两数之差是24,求甲乙两数?

分析:这里把乙数看成1倍的数,那甲数就是5倍的数。它们的差就相当于乙数的4倍了,而它们的差是24。

这也就相当于说乙数的4倍是24。所以乙数为:24÷4=6,甲数为:6×5=30

7、和差问题

(两数和 — 两数差)÷2=较小的数

(两数和 + 两数差)÷2=较大的数

例:已知甲乙两数之和是37,两数之差是19,求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如图:

解析:如果给甲数加上“乙数比甲数多的部分(两数差)”(虚线部分),则由图知,甲数+两数差=乙数。如是:甲数+两数差+乙数=甲数+乙数+两数差=两数和+两数差

又有:甲数+两数差+乙数= 乙数+乙数 =乙数×2

知道:两数和+两数差=乙数×2

+ 两数差)÷2=乙数

解:假设乙数是较大的数。乙:(37+19)÷2=28 甲:28-19=9

8、 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 ÷8=6 ,最小是 。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最大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最大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

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 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 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总数÷平均数=份数 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折线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占总体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 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

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

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

间为:22:00—10:00=12(小时)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

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

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

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几个特殊数:25×4=100 , 125×8=1000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 = 积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

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考数学大本34页的分析方法。

4.解答应用题不管有几种思路,都要明白每种思路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目标:1、体会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两个圆是

2.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综合练习题集

一、填空题。

1.7角是()元,还可以写成()元。20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 )米。 2. 小李的身高是1米75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3.写出下面各题的小数。

(1)某市新建了一座跨江大桥,全长为一点三七六米。( )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二十九点四六年:( )年 (3)小琦的跳远成绩是一点五二米:( )米

4.小光买了一个价格是2.3元的卷笔到刀,付了5元钱,应找回( )元。 5.把0.7、1.27、1.3、0.8从大到小排列是: ( )>( )>( )>( ) 6.0.57元表示( )元()角()分。 7. 87米表示( )米()分米()厘米 6元5角 =( )元 1米2分米 =( )米

8、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周长是()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

9. 4平方米=( )平方分米8公顷=( )平方米 500公顷=( )平方千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9平方千米=( )公顷 10.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明身高132 ( )。 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 ( ) 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6 ( )。

课桌面的面积约是42 ( )。 中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 1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 ),周长是( ) 12. ① 800千克=( )吨 ② 7米=( )分米=( )厘米③ 180秒=( )分

13. ① 730里最多有( )个30 ② 719里最多有( )个90 ③ 520里最多有( )个40。

14、① 105的6倍是() ② 1320是8的()倍

③ 5232÷8的商是( )位数 15、750÷4商的最高位是()位。

16、650×80积的末尾有()零,积是()位数。

17、一列火车7小时行了525千米,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列式是( )。 18、油脂厂4月份(30天)生产食用油720吨,平均每天生产食用油()吨。 19、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上午7时15分是(),下午5时20分是(),晚上12

20、张老师有人民币126元,如果张老师借给李老师26元,那么两个老师的钱数正好相等,李老师原来有人民币( )元。

20、彭娟今年8岁,妈妈的年龄是彭娟的4倍还多2岁,妈妈今年( )岁。

21、工人叔叔一天加工1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5个工人10天可以加工( )个零件。 22、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周长()长。 二、判断(对的画“ √ ”,错的画“X”)。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 2、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它的面积也扩大2倍。 ( ) 3、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 4、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5、用8厘米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 6、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7、31×69的积大约是2100. ( ) 8、50×60的积的末尾只有两个0. ( ) 9、因数的中间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也有几个0。 ( ) 10、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一定是四位数。 ( ) 11、用十位上的2乘13积是26。 ( )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8分) 1、325×80的积的末尾有()个0。 A、1,B、2,C、3,D、4 15. 648÷8的商的个位上是( )。 A、8,B、1,C、9,D、0 2、比较下面两个图形,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面积相等,周长也相等。 B、甲、乙的面积相等,但甲的周长长。 C、甲、乙的周长相等,但乙的面积大。 D、甲、乙的面积相等,它们周长不一定相等。

3、某校开设两个兴趣小组,三年级有42人都报名参加,其中27人参加书法,24人参加剪纸小组,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人

A、7,B、8,C、9,D、10 三、在○里填上“>”“<”或“=”。)

0.8 ○ 0.70.12 ○ 0.210.45 ○ 0.35 2.4 ○ 0.080.08 ○ 0.18 三、我是小小的神算家。 1、直接写出得数。

50×50=80

×30 = 52020= 3000÷5=

10×500= 600×13=25×200= 30×10= 83×40 = 70×50= 45×20=120÷6= 120÷6= 30×10= 3000÷5= 300÷3= 12×30=505÷5= 960÷3=69÷3= 2000÷4= 550÷5= 90×50=53×20= 500÷5= 80×50= 56+34=2700÷9= 2.3+3.4=5.3-3.5= 8+4.7=12×200= 9-3.5= 15×20= 0÷23= 2000÷4= 6.4+9.6=25×40= 200÷50=60×75= 4500÷9=273×19=80×34= 7200÷9= 100÷50=60×91=36.5+365=96÷4=230×5= 28÷4= 300÷3= 2000÷4= 120×3= 400×7= 0.6+1.4 = 6.22、列竖式计算。

342÷3=

78×34=

32×13=

63×72=

15×68=32191×409= 56×10= 690÷3=505÷5= 550÷5= 540×2= 16×5= -3.9 = 1.25804÷5= 65×59= 27×56= 45×25= 42.3×26=92756×6= 100÷20= 700-80= 960÷3= 90×50= 5×800= 1200÷4= +12.7 = 2040÷6= 83×41= 43×58= +15.9= 10÷3= 52269÷3= 53×20= 205×3= 30÷3= 457÷3= 1.10-0.3 = 25×17= -3.8= ÷4=

72+805÷5=(277+75)×25= 280÷6=

680×15= 108×50= 3000÷74=

342÷3=804÷5=2040÷6=

906×8= 460×3= 504×6= 3、脱式计算。

68+24×40 125÷5×39

78÷3÷5 125×8+231

五、画一画、算一算

下面每个方格的边长表示2厘米。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各一个?并在方格纸右面算出它们的面积。

应用题。

1、《连环画》每本5元 《十万个为什么》每本14元 《童话故事》每本16元《卡通世界》每本20元

(1)三年级一班38名同学每人买一本《连环画》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共花多少钱?

(2)张利用50元买了1本《卡通世界》,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本《连环画》?

2、工地运来9车水泥,平均每车装30袋,每袋水泥重50千克,这些水泥共重多少千克?

3、端午节李阿姨买粽子,上午卖了46个,下午卖的粽子刚好是上午的3倍,李阿姨一天卖了多少个粽子?

4、三年级的同学做操,如果每排站8人,可以站成14排;如果每排站7人,可以站成多少排?

5、粮店运来40袋大米,20袋面粉,每袋都是25千克,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千克?

6、新华书店运来540本《白雪公主》,卖了30天,还剩120本。平均每天卖多少本?

7、农科区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9个学习小组,三年级共有252人,平均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8、向“希望工程”献爱心,丁丁捐了15.6元,笑笑比丁丁多捐了4.3元。他们俩一共捐了多少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