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ppt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1、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2、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论文导读: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

一、隐喻研究的历史及其特点

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对隐喻的研究一向被看作是边缘学科,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的领域。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 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到了19 世纪, 柏拉图学派认识到, 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逐渐兴起,这时,隐喻已经被认为是新的意义产生的语义现象,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式中的研究焦点。因为,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出、传送和加工。此时的隐喻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据美国语言学家理查兹统计,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

二、概念隐喻理论

何谓隐喻?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概念加以界定,阐述和分析了隐喻的本质和功能,但大都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Lakoff 和Johnson(1980:)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隐喻的概念加以解释。

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其中最重要的词是“理解” 和 “经历” ' 它们将隐喻引出语言领域。因此“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它更是思维的问题。各种思维活动,不管它是关于情感的、关于社会的、 还是关于人格的、关于语言的或者关于生与死的, 都与隐喻相关。隐喻对于想象和对于理性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

依据这一观点,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和建构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一种由旧知向新知的递归扩展'由已知向未知的延伸和渗透' 熟悉化与非熟悉化或创新化的波浪式连续转化的过程。我们称这一方式为隐喻性思维方式或隐喻思维方式,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而人类对隐喻思维方式的习得来源于人类自身的身体经验。Lakoff 和Johnson(1999)指出了这一习得过程“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 经验、 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这样就把主观判断与感觉运动经验连接起来。我们能自动和无意识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而且一定要利用隐喻进行思维。隐喻的体验性说明它们不可能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理据的。”

因此,在我们的语言中出现了这样的比喻:针眼、河口、山脊、山腰、桌子脚、椅子背等隐喻性的命名方式, 这也说明了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用 “体认”的方式来开始认识世界的: 他们首先认识到自我,而后才认识到周围的事物,进而认识到较为远处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开始认识到抽象的概念。

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Lakoff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 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 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到靶域上, 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 (Lakoff &Johnson, 1980: 5)。

在概念隐喻看来,隐喻是作为概念并系统性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即隐喻的概念体系。该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 概念隐喻 (隐喻的深层结构)和隐喻语言(隐喻的外在表现)。前者是原领域和目标领域间的系统性映射 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体现。例如:

Look, how farwe have come.

It’s been along bumpy road.

We can’t turnback now.

We may have togo our separate ways.

Our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The marriage ison the rocks.

按照传统的理论,上面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隐喻, 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概念:OVE IS A JOURNEY. 上述例子都是这一概念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看出,隐喻从质上说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言性的,同时,述例句也显示出隐喻的映射是系统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进行的。

因此,在概念隐喻理论看来, “隐喻是一种很平常的手段,我们下意识地、自动地使用着它,使用起来毫不费力,因此对它往往毫无察觉;隐喻又无处不在,不管我们思考什么,隐喻总是充满着我们的思想;隐喻又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在儿童时代就已经自动地获得了理解和使用隐喻的能力;隐喻又是常规的,它是我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中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隐喻又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用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这是其它的思维模式做不到的”(Lakoff &Johnson, 1980: 5)。

三、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

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这一命题,并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将其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从而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如英语中有(1)Time ismoney.(2)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等说法。在汉语中相对应的如:时间就是金钱,等等。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指参照空间方位(往往来自于人类对基本空间概念的认知, 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即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mapping)到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如英语中根据“HAPPYIS UP;SAD IS DOWN”这一概念演变来的“I am feeling down.”“He is in high spirits”等。汉语中“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种说法就是来自于“MOREIS UP; LESS IS DOWN”这个概念的。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

和原因等。如“Thework needs more patience”和“My fear of tiger causes my breakdown”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在实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此理论认为人本身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容器,有内外之分。将这个概念投射到人体之外的其他事物上,如房子、地区、田野,甚至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成是一个容器。如:“Thecar is coming into view”和“I’m in trouble now”等等。

除此之外, 隐喻还可以从句法角度划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等。从常规化程度划分为死喻(dead metaphor)、死寂隐喻(dead and buried metaphor)、非活跃隐喻(inactive metaphor)、活跃性隐喻(active metaphor)。从翻译学角度划分为:死喻、库存隐喻(stockmetaphor)、陈词隐喻(clichémetaphor)、近期隐喻(recent metaphor)和初创隐喻(original metaphor)。布莱克将隐喻分为已消亡的隐喻(extinctmetaphor)、潜伏的隐喻(dormantmetaphor)和鲜活的隐喻(activemetaphor)三种, 这里就不加以细述了。

四、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

隐喻的认知功能可分几方面来谈。隐喻首先是观察世界的途径。Black 认为隐喻有时起 “认知工具”的作用, Schon 等学者说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界的新方法,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这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一些隐喻实际上构成科学理论, 通过这些隐喻, 可以看到现实的一些构成因素。另一方面, 隐喻提供一种框架, 限制有时甚至危险地控制人们构建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方式。隐喻的另一个认知功能是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美国学者Boyd 力陈隐喻在阐述新的科学理论时有时是必不可少的,认为有一类构成理论的隐喻。Boyd 承认隐喻可能缺乏语言准确性, 而许多人认为科学陈述需要准确。但他认为这种不准确只是指称上的不准确,一般指称词都有不准确的情况, 不单单是隐喻才不准确。隐喻可以表达新思想, 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一个特例而已。形成并且传播新思想,使用字面语言常常不能完成。他认为科学上隐喻的一些用法,纯粹是注释性的, “原子结构是微型的太阳系”这一说法就是一例。Hugh G.Petrie & R. S. Oshlag对于这一点, 表述上有些不同, 但意思是一样的。他们说,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使人们理解新概念,方法是从较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 逐步接近新概念。隐喻或类似隐喻的说法,是从已知达到未知从而认识未知的桥梁。Richard E. Mayer 从推理的角度说明隐喻的认知功能。他在一篇论述“启发性隐喻”的论文中说,隐喻性模型可以推导出新领域的概念知识。要解决科学问题,事先要有进行关于事物性质推理的能力。而启发性隐喻,能成功地提供作为这种推理基础的陈述。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充分研究的学者,基本观点是认为比喻性语言跟普通(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David E. Rumelhar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在理解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的基础过程中,二者没有任何平行的心理因素;换句话说,理解前者跟理解后者的过程是相同的。他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说明这一点:儿童在用旧词说明新事物或新情况时,就已进行一种隐喻扩展。有时候这些扩展符合词的常规用法,人们就觉得他已学会了用法的更多内容;有时跟常规用法不一致,成年人很快就说孩子用法有误。如说 “开口” 、 “开门” 、 “开窗” 等等都正确 (从 “开口” 到 “开门” 、 “开窗” 已是隐喻扩展), 而 “开碟” 则不正确。根据这种观点,隐喻不能看作是某种需要解释的 “语言破格” 、 “背离常规” ,相反,要把它看作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五、结语

当今的隐喻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现了众多成果, 尽管缺乏一种对隐喻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但这并不妨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隐喻的研究对汉语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中尚未得到解释的现象;二是将过去零散的解释上升到理论高度。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为之而努力,如国内学者赵艳芳对隐喻和对汉语多义现象的研究,国外学者 Ning Yu 对英汉身体隐喻的对比研究等,这些成果都对汉语言的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1] Black, M. 1979. More About Metaphors. In A. Ortony ( ed) Metaphor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Goalty, A. 1997.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ege.
[3]Lakoff.G.&M.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Newmark,P.A. 2001.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Ning Yu.1998.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from Chine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6]Ungerer,F.et al.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Linguistics[M].Harlow: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7]胡壮麟, 2004,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8]林书武, 1994,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4):12-14。
[9]刘浩波, 2006, 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3):14-16
[10]束定芳, 1996,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3):21-23。
[11]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王寅,2001,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4):15-21。
[13]赵虹,2006,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3-26。
[14]赵艳芳, 1995,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3):13-16。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论文导读: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

一、隐喻研究的历史及其特点

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对隐喻的研究一向被看作是边缘学科,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的领域。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 即仅把隐喻看成是润色的工具,而并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到了19 世纪, 柏拉图学派认识到, 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逐渐兴起,这时,隐喻已经被认为是新的意义产生的语义现象,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式中的研究焦点。因为,隐喻处于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的心脏部位,负责意义的产出、传送和加工。此时的隐喻不仅被看作是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据美国语言学家理查兹统计,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目前,隐喻的研究范围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方向扩展。

二、概念隐喻理论

何谓隐喻?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概念加以界定,阐述和分析了隐喻的本质和功能,但大都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Lakoff 和Johnson(1980:)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隐喻的概念加以解释。

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其中最重要的词是“理解” 和 “经历” ' 它们将隐喻引出语言领域。因此“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它更是思维的问题。各种思维活动,不管它是关于情感的、关于社会的、 还是关于人格的、关于语言的或者关于生与死的, 都与隐喻相关。隐喻对于想象和对于理性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

依据这一观点,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和建构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一种由旧知向新知的递归扩展'由已知向未知的延伸和渗透' 熟悉化与非熟悉化或创新化的波浪式连续转化的过程。我们称这一方式为隐喻性思维方式或隐喻思维方式,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而人类对隐喻思维方式的习得来源于人类自身的身体经验。Lakoff 和Johnson(1999)指出了这一习得过程“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 经验、 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这样就把主观判断与感觉运动经验连接起来。我们能自动和无意识地获得这些思维隐喻模式,而且一定要利用隐喻进行思维。隐喻的体验性说明它们不可能是任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理据的。”

因此,在我们的语言中出现了这样的比喻:针眼、河口、山脊、山腰、桌子脚、椅子背等隐喻性的命名方式, 这也说明了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用 “体认”的方式来开始认识世界的: 他们首先认识到自我,而后才认识到周围的事物,进而认识到较为远处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开始认识到抽象的概念。

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Lakoff认为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 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 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到靶域上, 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 (Lakoff &Johnson, 1980: 5)。

在概念隐喻看来,隐喻是作为概念并系统性地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即隐喻的概念体系。该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 概念隐喻 (隐喻的深层结构)和隐喻语言(隐喻的外在表现)。前者是原领域和目标领域间的系统性映射 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体现。例如:

Look, how farwe have come.

It’s been along bumpy road.

We can’t turnback now.

We may have togo our separate ways.

Our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The marriage ison the rocks.

按照传统的理论,上面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隐喻, 而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概念:OVE IS A JOURNEY. 上述例子都是这一概念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看出,隐喻从质上说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言性的,同时,述例句也显示出隐喻的映射是系统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进行的。

因此,在概念隐喻理论看来, “隐喻是一种很平常的手段,我们下意识地、自动地使用着它,使用起来毫不费力,因此对它往往毫无察觉;隐喻又无处不在,不管我们思考什么,隐喻总是充满着我们的思想;隐喻又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在儿童时代就已经自动地获得了理解和使用隐喻的能力;隐喻又是常规的,它是我们日常思维和语言中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隐喻又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用隐喻的方式来理解自己和世界,这是其它的思维模式做不到的”(Lakoff &Johnson, 1980: 5)。

三、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

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这一命题,并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将其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从而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如英语中有(1)Time ismoney.(2)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等说法。在汉语中相对应的如:时间就是金钱,等等。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指参照空间方位(往往来自于人类对基本空间概念的认知, 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即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mapping)到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如英语中根据“HAPPYIS UP;SAD IS DOWN”这一概念演变来的“I am feeling down.”“He is in high spirits”等。汉语中“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种说法就是来自于“MOREIS UP; LESS IS DOWN”这个概念的。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

和原因等。如“Thework needs more patience”和“My fear of tiger causes my breakdown”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在实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此理论认为人本身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容器,有内外之分。将这个概念投射到人体之外的其他事物上,如房子、地区、田野,甚至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成是一个容器。如:“Thecar is coming into view”和“I’m in trouble now”等等。

除此之外, 隐喻还可以从句法角度划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等。从常规化程度划分为死喻(dead metaphor)、死寂隐喻(dead and buried metaphor)、非活跃隐喻(inactive metaphor)、活跃性隐喻(active metaphor)。从翻译学角度划分为:死喻、库存隐喻(stockmetaphor)、陈词隐喻(clichémetaphor)、近期隐喻(recent metaphor)和初创隐喻(original metaphor)。布莱克将隐喻分为已消亡的隐喻(extinctmetaphor)、潜伏的隐喻(dormantmetaphor)和鲜活的隐喻(activemetaphor)三种, 这里就不加以细述了。

四、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

隐喻的认知功能可分几方面来谈。隐喻首先是观察世界的途径。Black 认为隐喻有时起 “认知工具”的作用, Schon 等学者说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界的新方法,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这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一些隐喻实际上构成科学理论, 通过这些隐喻, 可以看到现实的一些构成因素。另一方面, 隐喻提供一种框架, 限制有时甚至危险地控制人们构建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方式。隐喻的另一个认知功能是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美国学者Boyd 力陈隐喻在阐述新的科学理论时有时是必不可少的,认为有一类构成理论的隐喻。Boyd 承认隐喻可能缺乏语言准确性, 而许多人认为科学陈述需要准确。但他认为这种不准确只是指称上的不准确,一般指称词都有不准确的情况, 不单单是隐喻才不准确。隐喻可以表达新思想, 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一个特例而已。形成并且传播新思想,使用字面语言常常不能完成。他认为科学上隐喻的一些用法,纯粹是注释性的, “原子结构是微型的太阳系”这一说法就是一例。Hugh G.Petrie & R. S. Oshlag对于这一点, 表述上有些不同, 但意思是一样的。他们说,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使人们理解新概念,方法是从较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 逐步接近新概念。隐喻或类似隐喻的说法,是从已知达到未知从而认识未知的桥梁。Richard E. Mayer 从推理的角度说明隐喻的认知功能。他在一篇论述“启发性隐喻”的论文中说,隐喻性模型可以推导出新领域的概念知识。要解决科学问题,事先要有进行关于事物性质推理的能力。而启发性隐喻,能成功地提供作为这种推理基础的陈述。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充分研究的学者,基本观点是认为比喻性语言跟普通(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David E. Rumelhar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在理解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的基础过程中,二者没有任何平行的心理因素;换句话说,理解前者跟理解后者的过程是相同的。他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说明这一点:儿童在用旧词说明新事物或新情况时,就已进行一种隐喻扩展。有时候这些扩展符合词的常规用法,人们就觉得他已学会了用法的更多内容;有时跟常规用法不一致,成年人很快就说孩子用法有误。如说 “开口” 、 “开门” 、 “开窗” 等等都正确 (从 “开口” 到 “开门” 、 “开窗” 已是隐喻扩展), 而 “开碟” 则不正确。根据这种观点,隐喻不能看作是某种需要解释的 “语言破格” 、 “背离常规” ,相反,要把它看作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五、结语

当今的隐喻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现了众多成果, 尽管缺乏一种对隐喻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但这并不妨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隐喻的研究对汉语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中尚未得到解释的现象;二是将过去零散的解释上升到理论高度。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为之而努力,如国内学者赵艳芳对隐喻和对汉语多义现象的研究,国外学者 Ning Yu 对英汉身体隐喻的对比研究等,这些成果都对汉语言的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1] Black, M. 1979. More About Metaphors. In A. Ortony ( ed) Metaphor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Goalty, A. 1997.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ege.
[3]Lakoff.G.&M.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Newmark,P.A. 2001.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Ning Yu.1998.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from Chine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6]Ungerer,F.et al.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Linguistics[M].Harlow: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7]胡壮麟, 2004,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8]林书武, 1994,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4):12-14。
[9]刘浩波, 2006, 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3):14-16
[10]束定芳, 1996,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3):21-23。
[11]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王寅,2001,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4):15-21。
[13]赵虹,2006,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3-26。
[14]赵艳芳, 1995,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3):13-16。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