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历史沿革简介 恩施历史沿革

1、恩施历史沿革

2、恩施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巫郡。从唐代至宋代,鄂西实行羁縻州县制,从元代至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设立施南府,辖六县。民国成立后,废除施南府,各县直属于省。民国,属荆州道。民国,改为施鹤道,辖七县。民国,改为鄂西行政区。民国,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下辖八县。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省政府迁入恩施。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恩施专署,辖八县。12月1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设恩施专区,专署驻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巴东、鹤峰、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8县。 恩施专区改称恩施地区,地区驻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巴东、鹤峰、宣恩、来凤、咸丰、利川等8县。 撤销来凤县,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地区辖7县、1自治县。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史为乐编)

  11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恩施市,以恩施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设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撤销鹤峰土家族自治县,设立鹤峰县。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设立来凤县。撤销恩施县,将恩施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恩施市。12月1日自治州正式成立。

  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利川县,设立利川市。

  4月4日,国务院(国函[1993]36号)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与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及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起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全州原设1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撤并25个,现变更为88个;原乡镇管辖的483个管理区,撤销451个,保留34个(其中新设2个管理区)。

  底,全州辖5个街道、37个镇、46个乡,个居委会、个村委会。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人。

恩施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恩施概述
下载论文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西南隅,是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地区,面积24061平方公里,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苗族人口20.58万人,占总人口的5.5%。东北部接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部连接宜昌地区,恩施地势地貌复杂多种多样,地势高低参差,海拔最高处达2410米,最低处仅152米,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该地区地貌特征十分复杂,在高山大川之中夹杂着山地、丘陵、小块盆地,溪河纵横,溶洞遍地,“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明显;但也不乏高山平原、丘陵和小盆地,还有大量具有南方特点的高山草场,境内有清江、郁江、唐崖河、娄水河等多条四季长流的山区河流和多座中小型水库。
  恩施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土壤条件。本地区是高山地形,土地以红壤为主,同时又兼有大量的碳酸岩石土壤。在碳酸盐岩石地区的土壤大都是黑色的,富含大量的营养,为各种植物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
  二、森林植被丰富。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达90%以上,素有“鄂西林海”之称。恩施州境内山峦起伏,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型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适合多种植物生长,阔叶林植物和针叶林植物丰富,而且不乏许多珍稀的物种。该区有许多珍贵药材,素有“华中药库”之称,天麻、人生、黄连等都适合在这一地区生长繁殖。
  三、水资源丰富。该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溪河纵横,山间到处可见涓涓细流,而且水质很高,清澈见底,没有污染。在夏季降雨充沛,雨量很大。全州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共有大小河流60多条,总流域面积21801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99.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509万千瓦,可开发量349.1万千瓦,占全省的10.6%。本州岩溶发育强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储量丰富,类型为裂隙岩溶水储量64亿立方米,占全州水资源总量的21.4%。丰富的淡水资源为种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多先天的优势。山间有许多天然的瀑布,对于发展观光旅游业是一个不错的条件。
  四、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山大人稀、草木茂盛、森林面积大是这一地区的特点,这就为野生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恩施州陆生脊椎动物共有400余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钱豹、云豹、金雕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猕猴、黑熊、大灵猫、小灵猫、斑羚等,省级保护动物狼、豹猫、眼镜蛇、银环蛇;还有野兔、野猪以及不同种类的鸟。
  恩施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劣势
  一、气候变化不均衡。该区降雨充沛,但降水在时间上不均匀。在每年的5、6两月里,降水相当充足,有时连着几天不停;降水过多,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到了7月以后,下雨就逐渐减少,农作物也开始成熟,在这段时期作物往往因为缺水,后期生长缓慢,结实率低,产量下降。气候变化不均衡,作物的生长没有保障,遇到自然灾害多发期,作物就受损严重,农民收入减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二、地理位置偏远。恩施位于湖北的西南部,与武汉、重庆等大城市相隔很远,地理上没有优势。国家的优惠政策到达总是滞后,信息的传达延迟。所生产的工业产品和农作物销售渠道有限,大都是满足本地区自己的需要。商品交换少、流通速度缓。慢挤压严重。而经济发展的物质原料得不到及时供应,发展受到限制。
  三、生产方式落后。该地区人口较多,由于是处在大山之间,可耕地面积较少,人口相对于耕地面积来讲比例很高。而土地大多都是开垦在不平整的石窟上或者是在石缝之间,稍好一点的是开垦在山脚下风化的土地上。因此,现代的农业机械不可能走进这一地区的农村,生产方式还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人畜耕作方式,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所以,这一地区农业发展不仅受到土地的限制,还受到生产方式的制约。
  四、作物遭受野生动物破坏严重。这一地区动物多而杂,人们的土地又紧邻山林,许多动物常常践踏庄稼,经常性的骚扰农作物,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在粮食收割的季节里,这些动物就下山进行大面积的侵扰,破坏庄稼,导致农作物收入减产,农民的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就拿野猪来说,每年因野猪践踏的粮食在农民的总收入中站的比例大约有5%左右。再加上其他动物的破坏,农民们要损失很大一部分财产。
  五、劳动力不足。在当前形势下,外出打工已成为该地区一种流行的现象,许多人都远赴他乡打工挣钱,其中又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正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主力军,大量人员外流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的生产缺少了主要的劳动者,经济发展没有了强大的推动力,以至经济发展缓慢。在家的大都是老幼体弱者,当灾害来临时缺乏必要的保护和挽回措施,可以预防的灾害得不到预防,可以减小的损失得不到降低,可以避免的损失得不到消除。
  六、交通条件落后。陆路交通成了该区通向外面的主要方式,通向农村地区的还是公路。该地区的公路网并不是很发达,而且质量也不好,在大山深处的某些地区甚至还没有通公路,有的地区即使公路通到家,所耕种的土地仍然没有通路,生产物资还得肩挑背扛,人力资源消耗大。
  恩施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开展和国家总体布局发展的规划进行,恩施地区的经济、交通、信息、教育和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在战略措施上,在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扶贫开发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将在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利用外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投入。国家政策的支持就为恩施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带来了机遇。
  二、交通条件和信息通讯大改善机遇。“十一五”时期,“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恩施州段、恩施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建设工程相继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路运输为骨干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恩施州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基本消除。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相比具有行车速度快、行车时间短、通行能力大、交通事故少、运输成本低、运输质量高的特点,因而对运输业产生巨大影响。恩施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商品流通更快,农产品向外运输和内部流通也加快。同时,现代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信息的传递进一步加强,人们能够通过网络即时了解各种生产技术和种植方法,有利于人们及时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
  三、人才教育大提升机遇。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恩施州受教育人数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多,尤其是各个高中的扩招,现在接受高中教育的人数比过去翻了一倍多。伴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将有更多的人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设在恩施市里的湖北民族学院就为本地区人才的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而且还专门为本地区学生进入该校学习开设了绿色通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