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也是对以往和现行商业银行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1、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2、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学习银监会QUOT三个办法一个指引QUOT心得体会

学习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心得体会

  为提高商业银行对信贷的风险管控能力,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贷款新规,并称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作为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不仅使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利于促进贷款业务健康规范化发展,更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流程化管理,实现发展和风险的平衡。贷款新规的全面实施,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监管思路,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大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在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信贷规模迅速扩张。当前,我国银行业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贷款经营管理相对粗放,信贷文化不够健全,存在不按约定贷款用途使用贷款的情况,给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带来影响,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隐患。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重要责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出台,为规范借贷行为,明确法律责任,防范贷款风险,保障贷款资金安全,促进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实现银行贷款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重点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促进金融机构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坚持“受益人原则”,加强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实施贷款人“受托支付”,减少贷款挪用风险;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强调贷后管理,有效改变过去“重贷前、轻贷后”,实现贷款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增强银行风险抗御能力。

  三是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并通过必要的贷款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手段,规范银行贷款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通过树立“实贷实付”管理理念,既保证借款人的正常用款需求,也保障贷款资金的及时有效支付。同时,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为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真正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学习,我掌握了在流动资金贷款操作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据此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支付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变化等状况,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等。

  而在与岗位职责关系更为密切的个人贷款操作上,新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规范贷款业务流程、防范贷款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提出监管要求。一是进一步强化贷款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了贷款调查的具体要求和方式方法,梳理了贷款调查的有关内容和流程,重点强调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确保贷款的真实性,把握借款人交易真实、借款用途真实、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真实,严防虚假贷款业务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个人贷款的质量,对我行个人贷款的操作和管理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促进了我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合规操作,强化了业务人员和审查人员的风险意识;二是规定原则上个人贷款资金应当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对象支付,自主支付作为例外补充。受托支付方式大大加强了贷后管理的有效运行,提高了风险防控能力。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紧扣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当前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防范制定了针对性的规范措施,正确引导着我行信贷工作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信贷工作人员,应通过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彻底领会贷款新规的精神与内涵,并积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保“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我学习“三法一指引”的几点体会

  银监会颁布“三法一指引”后,给贷款审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笔者作为基层联社的贷款审查人员,针对“三法一指引”的新特点、新规定,结合平时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工作难点、疑点,梳理出以下观点供同仁参考。

  一、对申请资料的审查应注重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法一指引”要求贷款人对贷款申请资料的方式和具体内容要向申请人提出要求,并承诺提供的材料真实、完整、有效。而有的申请人为达到申请成功的目的,提供虚假资料或随意篡改资料,调查人员为了达到贷款营销的目的往往在只是确保还款来源地情况下给以忽略。审查人员在审查时就应着重注意对其一是申报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如果是企业类借款人,要审查该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明、法人代码证、贷款卡(证)等法律文件;审查上述法律文件是否在有效期限内办理的年检手续;是否发生内容、名称变更;是否已吊销、注销、声明作废等。要注意审查部分企业“一套人马、多块牌子”以及产权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形。如果是个人借款,要审查个人身份证原件以及借款申请书上是否是本人的签字或盖章;二是主体资信程度真实性、有效性审查。要着重注意审查企业(或个人)、关联企业、公司股东及其配偶在金融机构贷款情况,以亲朋名义在金融机构贷款情况,对外担保情况,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有无大额或有负债或重大涉讼案件等;审查公司法人代表或个人有无赌博、吸毒、赖账不还等劣迹,有无道德风险等,审查申请人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最好是对上两个年度的信用等级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情况作介绍,对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突增突减要做说明。在征信系统中查询后,对征信系统登记不及时的,要向有关金融机构电话核实或派员核实,并在审查报告中如实反映。

  二、对申请资料内容和用途的审查要注重其合法性、合规性。

  “三法一指引”明确要求,贷款人应对调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负责。这里面涉及到有资料完整,手续齐全的情况,但必须确保其合法合规才能有效,主要包括印章、签字等情况的核实和审查。要审查法人及法定代表人印章使用是否合法;经办人是否超越职权使用法人公章及法定代表人印章;法人及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是否真实,授权内容、期限、事项是否清楚;审查法定代表人、经办人身份证号码,核对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盖章与预留印鉴是否相符;审查有关合同和文件是否有法定代表人、经办人签字,合伙组织是否有各合伙人签字盖章等。同时还要审查贷款调查时是否二人以上,调查人是否在采集的每份资料上加盖“经调查核对,资料真实”章,并签名。目前部分信用社盖的是“与原件核对相符”章,贷前调查关键是调查资料的真实性,而“与原件核对相符”章仅是形式审查,并不能证明该资料原件是否真实,也不是调查人对资料真实性的承诺,因此,统一改盖“经调查核对,资料真实”章为宜。此外,还要审查调查报告是否是双人签字,所有签名只能由本人手写,不能代签。才能确保调查环节和调查资料的合法、合规。而对申请用途的合法性审查,要重点注意属于特种行业的是否持有有效的特种行业从业许可证;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是否持有齐全的资质证件;贷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为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已退出的领域;审查个人经营项目是否合法合规等;审查是否涉及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等。

  三、对担保贷款的审查要注重其有效性、可操作性。

  审查保证担保贷款时,必须以审慎性原则考察保证人的经济实力、资产负债情况和资信程度以及有无实际代偿能力。此外,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等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担保无效;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担保无效;国家机关,法人分支机构未经授权担保无效;法律、法规规定对外保证合同应当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未批准担保无效。

  对公司担保审查。首先审查公司提供担保行为是否符合该公司章程规定;审查被担保人与担保人关系,被担保人是否为公司股东或公司实际控制人。其次审查公司章程对担保额度的限制以及签订担保合同的签订人有无该公司的法定授权。最后是在接受公司提供的担保时,要审查公司对外提供担保行为是否依照规定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如不履行审慎注意义务可能要承担担保债权落空的法律后果。

  抵押贷款审查。首先,审查抵押物权利证书真实性。其次,审查抵押物详细清单。包括:产权人、抵押物名称、用途、建造年份、房产证号、土地证号、购置价、账面价、评估价、认定价值等。

  最后,审查抵押物的价值依据。现实中,特别要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对土地经济环境、土地市场发育状况、土地的未来用途及有关规划、计划等方面的政策,实时了解土地价值状况,避免因土地价值虚增或其他情况而导致的贷款风险。要重点注意在有关抵押物手续完整、资料齐全、价值合理情况下是否存在隐含难以变现的因素,以评价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四、对合同、协议的审查应注重其规范性、严谨性。

  贷款合同是一笔贷款法律凭证的最终书面依据,由于省联社统一制定了格式合同,联社审查人员主要是对格式合同的审查,要重点审查借款合同的主要条款。主要内容有:借款种类,即根据借款人所属行业、借款用途等确定的类别;借款用途,即借款人使用贷款的范围;借款数额,即合同标的;借款利率,即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借款期限,即借款使用期限;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方式,即借款人归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担保条款,即债权实现的保障条款。同时包括借贷双方约定的其它条款。 “三法一指引”还要求,对借款支付方式应明确约定,因此,要对照借款人申请的用途,在合同中约定是否采用受托支付,以及支付的时间、金额、交易对手账号等。而 “三法一引”明确要求采取受托支付的,即使签订了自主支付方式的协议,也应视为无效。

  借款合同的签订与生效。借款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生效的条件有: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合同自标的物交付之日起生效;附生效条件(期限)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期限届满)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自办妥批准或登记手续之日起生效。

  此外,在注意合同的规范性、严谨性时,要注意规避容易忽略的法律风险。

  主要包括:1.格式条款,即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合同条款。对此,信用社应向对方作必要的提示和说明。

  2.借款合同与担保合同的关系,即在签订借款合同过程中,要实现主从合同的统一。

  3.要正确填写合同的条款,比如金额的大小写必须一致等。

  4.缔约过失责任,即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没有履行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前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些问题都是在签订合同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总之,贷款审查是一项知识面广、技术性强、实践操作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我们只有在平时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不断充实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促进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学习心得

为提高商业银行对信贷的风险管控能力,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贷款新规,并称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作为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不仅使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利于促进贷款业务健康规范化发展,更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流程化管理,实现发展和风险的平衡。贷款新规的全面实施,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监管思路,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大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在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信贷规模迅速扩张。当前,我国银行业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贷款经营管理相对粗放,信贷文化不够健全,存在不按约定贷款用途使用贷款的情况,给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带来影响,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隐患。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重要责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出台,为规范借贷行为,明确法律责任,防范

贷款风险,保障贷款资金安全,促进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实现银行贷款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重点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促进金融机构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坚持“受益人原则”,加强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实施贷款人“受托支付”,减少贷款挪用风险;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强调贷后管理,有效改变过去“重贷前、轻贷后”,实现贷款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增强银行风险抗御能力。

三是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并通过必要的贷款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手段,规范银行贷款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通过树立“实贷实付”管理理念,既保证借款人的正常用款需求,也保障贷款资金的及时有效支付。同时,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为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真正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学习,我掌握了在流动资金贷款操作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据此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支付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变化等状况,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等。

而在与岗位职责关系更为密切的个人贷款操作上,新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规范贷款业务流程、防范贷款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提出监管要求。一是进一步强化贷款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了贷款调查的具体要求和方式方法,梳理了贷款调查的有关内容和流程,重点强调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确保贷款的真实性,把握借款人交易真实、借款用途真实、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真实,严防虚假贷款业务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个人贷款的质量,对我行个人贷款的操作和管理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促进了我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合规操作,强化了业务人员和审查人员的风险意识;二是规定原则上个人贷款资金应当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对象支付,自主支付作为例外补充。受托支付方式大大加强了贷后管理的有效运行,提高了风险防控能力。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紧扣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当前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防范制定了针对性的

规范措施,正确引导着我行信贷工作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信贷工作人员,应通过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彻底领会贷款新规的精神与内涵,并积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保“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学习银监会QUOT三个办法一个指引QUOT心得体会

学习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心得体会

  为提高商业银行对信贷的风险管控能力,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贷款新规,并称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作为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不仅使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利于促进贷款业务健康规范化发展,更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流程化管理,实现发展和风险的平衡。贷款新规的全面实施,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监管思路,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大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在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信贷规模迅速扩张。当前,我国银行业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贷款经营管理相对粗放,信贷文化不够健全,存在不按约定贷款用途使用贷款的情况,给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带来影响,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隐患。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重要责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出台,为规范借贷行为,明确法律责任,防范贷款风险,保障贷款资金安全,促进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实现银行贷款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重点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促进金融机构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坚持“受益人原则”,加强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实施贷款人“受托支付”,减少贷款挪用风险;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强调贷后管理,有效改变过去“重贷前、轻贷后”,实现贷款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增强银行风险抗御能力。

  三是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并通过必要的贷款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手段,规范银行贷款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通过树立“实贷实付”管理理念,既保证借款人的正常用款需求,也保障贷款资金的及时有效支付。同时,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为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真正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学习,我掌握了在流动资金贷款操作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据此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支付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变化等状况,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等。

  而在与岗位职责关系更为密切的个人贷款操作上,新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规范贷款业务流程、防范贷款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提出监管要求。一是进一步强化贷款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了贷款调查的具体要求和方式方法,梳理了贷款调查的有关内容和流程,重点强调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确保贷款的真实性,把握借款人交易真实、借款用途真实、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真实,严防虚假贷款业务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个人贷款的质量,对我行个人贷款的操作和管理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促进了我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合规操作,强化了业务人员和审查人员的风险意识;二是规定原则上个人贷款资金应当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对象支付,自主支付作为例外补充。受托支付方式大大加强了贷后管理的有效运行,提高了风险防控能力。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紧扣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当前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防范制定了针对性的规范措施,正确引导着我行信贷工作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信贷工作人员,应通过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彻底领会贷款新规的精神与内涵,并积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保“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我学习“三法一指引”的几点体会

  银监会颁布“三法一指引”后,给贷款审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笔者作为基层联社的贷款审查人员,针对“三法一指引”的新特点、新规定,结合平时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工作难点、疑点,梳理出以下观点供同仁参考。

  一、对申请资料的审查应注重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三法一指引”要求贷款人对贷款申请资料的方式和具体内容要向申请人提出要求,并承诺提供的材料真实、完整、有效。而有的申请人为达到申请成功的目的,提供虚假资料或随意篡改资料,调查人员为了达到贷款营销的目的往往在只是确保还款来源地情况下给以忽略。审查人员在审查时就应着重注意对其一是申报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如果是企业类借款人,要审查该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明、法人代码证、贷款卡(证)等法律文件;审查上述法律文件是否在有效期限内办理的年检手续;是否发生内容、名称变更;是否已吊销、注销、声明作废等。要注意审查部分企业“一套人马、多块牌子”以及产权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形。如果是个人借款,要审查个人身份证原件以及借款申请书上是否是本人的签字或盖章;二是主体资信程度真实性、有效性审查。要着重注意审查企业(或个人)、关联企业、公司股东及其配偶在金融机构贷款情况,以亲朋名义在金融机构贷款情况,对外担保情况,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有无大额或有负债或重大涉讼案件等;审查公司法人代表或个人有无赌博、吸毒、赖账不还等劣迹,有无道德风险等,审查申请人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最好是对上两个年度的信用等级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情况作介绍,对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的突增突减要做说明。在征信系统中查询后,对征信系统登记不及时的,要向有关金融机构电话核实或派员核实,并在审查报告中如实反映。

  二、对申请资料内容和用途的审查要注重其合法性、合规性。

  “三法一指引”明确要求,贷款人应对调查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负责。这里面涉及到有资料完整,手续齐全的情况,但必须确保其合法合规才能有效,主要包括印章、签字等情况的核实和审查。要审查法人及法定代表人印章使用是否合法;经办人是否超越职权使用法人公章及法定代表人印章;法人及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是否真实,授权内容、期限、事项是否清楚;审查法定代表人、经办人身份证号码,核对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盖章与预留印鉴是否相符;审查有关合同和文件是否有法定代表人、经办人签字,合伙组织是否有各合伙人签字盖章等。同时还要审查贷款调查时是否二人以上,调查人是否在采集的每份资料上加盖“经调查核对,资料真实”章,并签名。目前部分信用社盖的是“与原件核对相符”章,贷前调查关键是调查资料的真实性,而“与原件核对相符”章仅是形式审查,并不能证明该资料原件是否真实,也不是调查人对资料真实性的承诺,因此,统一改盖“经调查核对,资料真实”章为宜。此外,还要审查调查报告是否是双人签字,所有签名只能由本人手写,不能代签。才能确保调查环节和调查资料的合法、合规。而对申请用途的合法性审查,要重点注意属于特种行业的是否持有有效的特种行业从业许可证;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是否持有齐全的资质证件;贷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为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已退出的领域;审查个人经营项目是否合法合规等;审查是否涉及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股权投资等。

  三、对担保贷款的审查要注重其有效性、可操作性。

  审查保证担保贷款时,必须以审慎性原则考察保证人的经济实力、资产负债情况和资信程度以及有无实际代偿能力。此外,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等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担保无效;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担保无效;国家机关,法人分支机构未经授权担保无效;法律、法规规定对外保证合同应当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未批准担保无效。

  对公司担保审查。首先审查公司提供担保行为是否符合该公司章程规定;审查被担保人与担保人关系,被担保人是否为公司股东或公司实际控制人。其次审查公司章程对担保额度的限制以及签订担保合同的签订人有无该公司的法定授权。最后是在接受公司提供的担保时,要审查公司对外提供担保行为是否依照规定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如不履行审慎注意义务可能要承担担保债权落空的法律后果。

  抵押贷款审查。首先,审查抵押物权利证书真实性。其次,审查抵押物详细清单。包括:产权人、抵押物名称、用途、建造年份、房产证号、土地证号、购置价、账面价、评估价、认定价值等。

  最后,审查抵押物的价值依据。现实中,特别要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对土地经济环境、土地市场发育状况、土地的未来用途及有关规划、计划等方面的政策,实时了解土地价值状况,避免因土地价值虚增或其他情况而导致的贷款风险。要重点注意在有关抵押物手续完整、资料齐全、价值合理情况下是否存在隐含难以变现的因素,以评价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四、对合同、协议的审查应注重其规范性、严谨性。

  贷款合同是一笔贷款法律凭证的最终书面依据,由于省联社统一制定了格式合同,联社审查人员主要是对格式合同的审查,要重点审查借款合同的主要条款。主要内容有:借款种类,即根据借款人所属行业、借款用途等确定的类别;借款用途,即借款人使用贷款的范围;借款数额,即合同标的;借款利率,即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借款期限,即借款使用期限;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方式,即借款人归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担保条款,即债权实现的保障条款。同时包括借贷双方约定的其它条款。 “三法一指引”还要求,对借款支付方式应明确约定,因此,要对照借款人申请的用途,在合同中约定是否采用受托支付,以及支付的时间、金额、交易对手账号等。而 “三法一引”明确要求采取受托支付的,即使签订了自主支付方式的协议,也应视为无效。

  借款合同的签订与生效。借款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生效的条件有: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合同自标的物交付之日起生效;附生效条件(期限)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期限届满)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自办妥批准或登记手续之日起生效。

  此外,在注意合同的规范性、严谨性时,要注意规避容易忽略的法律风险。

  主要包括:1.格式条款,即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合同条款。对此,信用社应向对方作必要的提示和说明。

  2.借款合同与担保合同的关系,即在签订借款合同过程中,要实现主从合同的统一。

  3.要正确填写合同的条款,比如金额的大小写必须一致等。

  4.缔约过失责任,即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没有履行应负的义务,致使另一方当事人遭受损失,前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些问题都是在签订合同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总之,贷款审查是一项知识面广、技术性强、实践操作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我们只有在平时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不断充实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促进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学习心得

为提高商业银行对信贷的风险管控能力,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贷款新规,并称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作为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不仅使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利于促进贷款业务健康规范化发展,更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流程化管理,实现发展和风险的平衡。贷款新规的全面实施,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监管思路,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大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在经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信贷规模迅速扩张。当前,我国银行业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但仍存在贷款经营管理相对粗放,信贷文化不够健全,存在不按约定贷款用途使用贷款的情况,给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带来影响,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隐患。特别是在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有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重要责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出台,为规范借贷行为,明确法律责任,防范

贷款风险,保障贷款资金安全,促进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实现银行贷款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重点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促进金融机构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实现贷款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强化贷款用途管理,坚持“受益人原则”,加强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实施贷款人“受托支付”,减少贷款挪用风险;重点强调贷款资金交易的真实性,防范和杜绝贷款用途的虚构和欺诈;强调贷后管理,有效改变过去“重贷前、轻贷后”,实现贷款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增强银行风险抗御能力。

三是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并通过必要的贷款操作流程及内部控制手段,规范银行贷款行为,确保贷款资金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通过树立“实贷实付”管理理念,既保证借款人的正常用款需求,也保障贷款资金的及时有效支付。同时,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为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真正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学习,我掌握了在流动资金贷款操作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据此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流动资金的支付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变化等状况,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等。

而在与岗位职责关系更为密切的个人贷款操作上,新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主要从规范贷款业务流程、防范贷款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提出监管要求。一是进一步强化贷款调查的重要性,提出了贷款调查的具体要求和方式方法,梳理了贷款调查的有关内容和流程,重点强调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确保贷款的真实性,把握借款人交易真实、借款用途真实、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真实,严防虚假贷款业务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个人贷款的质量,对我行个人贷款的操作和管理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促进了我行个人贷款业务的合规操作,强化了业务人员和审查人员的风险意识;二是规定原则上个人贷款资金应当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对象支付,自主支付作为例外补充。受托支付方式大大加强了贷后管理的有效运行,提高了风险防控能力。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紧扣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当前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防范制定了针对性的

规范措施,正确引导着我行信贷工作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信贷工作人员,应通过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彻底领会贷款新规的精神与内涵,并积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保“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