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之魂培训 大山之魂

1、大山之魂

2、品格教育师范教育之魂

大山之魂

——记朝阳中心小学教师王平和

南漳县薛苹镇朝阳中心小学夏辉举罗荣凯

手机13871727260 QQ1419092242

他魁梧的身材,微笑的面庞,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自7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来,一直在山区小学任教,立足三尺讲台,扎根山区教育,所教学生成绩始终居全镇前列。他就是默默无闻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的朝阳中心小学教师王平和。

  从参加工作开始,他一直带学前班和一年级复试班,对低年级教学和管理他有自己一套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交给他学校放心,家长放心。学前班虽然不考试,但家长期望值大,王老师丝毫不马虎。上课批该作业很认真。他总是先给一个级上课,另外一个级要么写作业,要么预习课文。这个级上完课后立即给下一个级上课,循环反复。

 刚参加工作,他一个人在冷水河教学点,有10多个学生居住在河对岸,为了学生的安全,上学他亲自接,放学一个个送回家,过冷水河时一个个背过河,工作了,他背了学生,间他先后背过郑光华等50多个学生。

  他调到栗林教学点,有个学生李东,母亲病逝,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跟着年迈的老奶奶生活。,他在上学途中不慎摔伤,左腿骨折,王老师得知后亲自送他到医院做手术,并与班上的学生轮流照顾他。一个星期后,为了不让李东缺课,王老师又把他接回了学校,背着他进出教室,生活上是细心照顾。整整一个多月,在王老师的精心呵护下,这个学生的学习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腿伤很快得以康复。

  山村里大多数孩子们的衣服是不分季节的。10月的一天,天气突变,寒风刮起,气温极低,可一年级的闫新波只穿着一条单薄的裤子,赤着脚,冻得直哆嗦。王老师二话没说,连忙跑回家,把女儿的棉衣拿来给闫新波穿。看着学生没有衣服穿,他总是把自己家里的衣服向外送,可当发现自己的家人都没有衣服穿的时候,工资低只好拖了再拖。的3月,闫新波急性阑尾炎发作,父母均在外打工,王老师立即把他送往医院,医院马上为他做了手术,整整一夜王老师一直守护在医院。第二天一早,他爷爷来了,王老师又准时走进了教室。

  王老师一人在栗林教学点时,有个叫徐晓云的学生家离学校有15里路,父亲体弱多病,母亲离家出走,他每天早上9点半左右到校,课堂上总是哈欠连天,注意力无法集中,成绩不尽人意。中午,徐晓云躲在教室里哭,王老师看见后心疼坏了,立即把徐晓云拉到家里去吃饭。而且从那天起,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让所有离家远的孩子都能在学校吃上热乎饭,让孩子能在学校里安心读书。

  王老师天天照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做饭,爱人潘秀英是计生干部干部既要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又要操持家务、忙田间地头的农活,让爱人帮忙,是个不小的难题。但孩子们中午在学校无饭吃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神经,在他的反复劝说下,爱人义务当起了学生的炊事员,每天中午到学校为孩子做一顿饭。下午上完课,王老师要到附近的山上去捡柴,保证第二天孩子们喝上热水,吃上一口热饭,特别是冬天,下大雪了,烤火取暖需要的柴更多,王老师很多时候就是把自己家里的柴拉来,供孩子们用。大雪封山了,许多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王老师经常给孩子们垫付医药费,有时还要护送孩子们回家,在几十年的岁月里,他就是这样默默地度过每一天的。

  有的孩子家里困难,没有带粮食到学校时,王老师夫妻拿自己家里的米面粮油菜给孩子们做饭,感动了学生家长,家长们有的送米,有的送面,有的送菜,纷纷用自己最纯朴的方式表达对王老师的感谢,可很多时候都被王老师婉言谢绝了。

 王老师一直把学校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在栗林教学点内每年学校盖瓦需要翻检,他让老父亲搬来梯子爬上屋顶收拾,从没有让学校给过一分钱。上级领导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到了吃饭时间,都是他盛情挽留到自己家中款待,从没有让学校支出过一餐的费用。到较大的朝阳教学点工作后,他看到星期天师生都回了家,就主动留校看门,从没找学校要过值班费。

10月,女儿要结婚,家人都通知了亲朋好友,王平和考虑到自己要回家办理女儿婚事需要几天,怕影响工作,他主动说服了亲家,请人通知了亲朋好友,把婚期推迟到寒假,现在提起这件事,爱人还耿耿于怀。

王平和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从没离开过教学点,在教学点既是教员,保育员,又是炊事员,虽然整天忙碌很累,但学生成绩可喜,每年学生考试成绩都名列全镇前茅。秋,栗林教学点合并到朝阳教学点,由于教师紧缺,学校领导决定让他任一年级、学前班复试班班主任,并负责所有学科教学任务。任务重,责任大,但他没退却。这个班共39人,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文明礼仪上都要手把手地教。开始上课时,总有哭的、喊的、下位的,就像一锅粥。已经50岁的他,很快进入角色。他探索出低年级管理“三招”:一是针对低年级同学好动特点,以发现“闪光点”激励学生。课上他积极表扬学生为主,奖“小红星”、“小红花”、糖果之类东西;课下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看动画片,听儿歌;中午,他给孩子们一个个打好饭,守着他们吃好,陪着睡午觉。孩子们逐渐喜欢他了,对他言听计从了,慢慢养成了各种良好习惯。孩子回到家里吃饭,不再像以前似的撒娇了,说不吃就不吃,挑食,他们都知道,按时吃饭,多吃蔬菜了,饭后的小碗洗得非常地干净,也不在小商店里买食物了,懂得了不乱花钱。二是针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他发自内心的关心。学生陈华涛、王宁两同学开始上学时,从不说话,从不与同学交往玩耍,从不做作业,师生根本不可能沟通。后来他通过家访,获悉陈华涛小时候患了一次重病,原来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下变得沉默、孤僻了。王宁因家住偏僻,常与家人见面,见了陌生人就躲。针对这些同学的不同特点,他一一对症并给予关怀、帮扶,组织学生与他们一起玩耍、唱歌,多与家长沟通,表扬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快乐,课间手把手的辅导功课。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他们都变得活泼可爱,爱说爱跳,成绩上升很快。三是用各种有趣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课余他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地的特点,引导学生做老鹰捉小鸡、丢沙包、小白兔钻山洞、猜谜语等游戏,做跳绳、拍皮球、跳皮筋、踢毽子、舞蹈的体育活动,开展画画、拼图、折纸、泥捏等艺术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会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王平和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中的得与失作详细记录,并自费订阅了有关教育杂志,常带身边,要求自己以终身学习的态度与时俱进地对待新形势。在教学中他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掌握了课件制作的基本要领。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校园时,王平和又以十分的热情和谦虚严谨的态度投身到高效课堂探索中之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撰写的论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获南漳县二等奖,论文《电化教学在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地位》、《浅谈数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获襄阳市二等奖,自制教具《钟表认识模型》、《幼儿看图识字卡》获襄阳市三等奖。

由于学校无专职保安,校长委托他作好学校兼职保安。这项工作很复杂很辛苦,常人是不愿干的。他毅然接受任务,每天锁门开门、询问登记,任劳任怨。更为感人的是他还是男生宿管员,每天提前两小时起床管学生,夜晚十二点才睡觉。在他的尽职尽责工作下,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王平和在大山中扎了根。51岁的他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可他坚守教学点,用自己的爱为大山的孩子谱写未来。

金碑银碑不如人们的口碑。他年年被评为县级镇级先进个人,去年还被评为省“楚天园丁奖”。

王平和老师事迹简介

王平和,男,于1出生11月,家住栗林村四组。自7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他一直在山区小学任教,立足三尺讲台,扎根山区教育,所教学生成绩始终居全镇前列,年年被评为县级镇级先进个人,去年还被评为省“楚天园丁奖”。

当时栗林坪村教学点设有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有近50人,他一人分班授课,家里距学校十多里,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从未因家里事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承担了一个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责任。

王老师在教学点和村小任教期间,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上学读书,不知道淌过多少次河水,送过多少名学生,从没怨言。

他一直兢兢业业扑在教学上,为了学生,他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是从细节入手,管住学生,让学生喜爱。课堂上积极捕捉学生“闪光点”,以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真心关注学困生和留守儿童,让他们沐浴同样的阳光。三是组织各种活动,开发学生智力。

品格教育师范教育之魂

品格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孔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20世纪初马丁·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品格教育的主张,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从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以“尊重-关怀-责任”为核心价值内容的品格教育是现代学校克服多元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霸权的利器。品格是内在于个体的道德品性,是一种知晓美好事物、渴望美好事物、从事美好事物的德性,如诚实、勇敢、公正等。美国学者洛克伍德在《什么是品格教育》中认为,品格教育是“学校所倡导的、旨在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通过明显地影响并坚信能够产生这种行为的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而直接和系统地塑造年轻人的行为”。笔者认为品格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共同参与教育性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内化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需要的德性品质的过程。它是以受教育者(儿童)德性品质养成(培养)为目的,使符合人类社会根本利益和社会主流价值需要的价值规范成为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要求(性格化)。品格教育追求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品格的形成。教师是影响个体品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却正在抛弃品格教育,这不能不令人沉思。

  一、教师培养失效的几种表现

(一)师范生职业信念不坚

  由于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计划没有系统开设德育课程,更没有品格教育课,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自学方式或通过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学习道德理论,其结果是学到的理论不系统,内容不全面,效果也不理想,缺乏针对性。有人在进行教师职业角色认同与冲突的问卷调查时,有50.2%的学生认为自己选对了职业;2.6%的学生自认为有点选对;7.4%的人认为选错了职业。如果再给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25.6%的学生表示会重新选择职业;17.8%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重新选择;只有21.2%的学生认为自己会继续选择教师职业。由此可见,师范生重新选择和可能重新选择职业的百分比相当高,表明这些准教师们对教师职业信念没有足够的忠诚度,影响到他们的为师之道。由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便会对现实中的师德悖逆现象感到茫然。

(二)教师道德严重滑坡

  自上世纪代开始,教育学者们就开始呼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局部地区或部分学校的师德下滑状况,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但是近十年过去了,这些仍旧只是口号,在师德建设和师范生品格培养领域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出台。部分教师道德沦丧的案例仍时有报道。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媒体上出现“禽兽教师”的字眼感到恐慌和悲哀。

  比起有偿家教,带有色眼镜,随意嘲弄、讽刺、挖苦学生和此起彼伏的教师暴力等等,缺乏教师爱抚鼓励的孩子们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心智发展所受的损失更大,危害后果比体罚更重。果真是有些孩子秉性真的那么顽劣,没有更好的管教方式,还是我们的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教师素质堪忧,缺少教师职业的灵魂

  许多教师远离自己的职责,把本该肩负的责任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等下放给家长,教师责任心——如“逃学的孩子”,忘记了教师育人时自身应具有的基本品格。

  陶行知说过: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然而面对如此失魂的“教师”,我们没理由不为中国的教育现状担忧。

  二、教师培养失效的深层原因

(一)教师培养计划的缺陷

  许多教育家认为如果教学被视为一种道德活动。那么教师培养也应被如此看待。教师培养不仅是一个建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建构道德品性的过程。如果这能够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那么教师培养计划就必须发展和改变。

  一些研究表明,能提供道德主题的课程、或者传递“教学是一种道德活动”这种思想的教师培养计划非常少,而包含有目的的将道德问题整合进来的、更有系统的教师培养计划就更少了。由于教师培养计划的这些缺陷,品格教育就更要优先考虑。乔斯等人在对600名教师培养系系主任或院长进行调查后发现,90%对核心价值观表示认同并且认为应该在学校中教授。但只有24%的系主任或院长的教师培养计划在强调这些内容,同时他们认为那些与宗教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学更有可能在教师培养计划中包含这些价值。

  但把品格教育纳入教师培养会存在着许多障碍,如基础服务性课程课时有限。如何有效实施品格教育的研究有限,强调品格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资源的缺乏等等。

(二)学校对品格教育的忽视

  柏拉图曾说过:美德教育是唯一名副其实的教育。学校教育作为品格和技能的发展而存在的观念自有教育以来就被接受了。英国曼德斯教授发现,前的英国学校教育视道德教育为理所当然,然而后,“到底是否要进行道德价值教育”,在英国成为热门的议题。人们开始质疑“学校是用以培养良好公民”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已有研究无法证明品格教育计划具有有效性;“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和道德相对主义引发的对品格教育计划的质疑;过度强调标准化考试,而品格发展自身却无法参与这种评价;道德教育实践的弱效现象导致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诘问等等。学校对忽视品格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许多师范生有着接受品格教育的意愿。

(三)品格教育课程的匮乏

  诚然,技能和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他们绝对不能提供给学生或教师以灵魂。然而从现行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来看,教师培养对师德教育重视不够。高师院校只重视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不重视德育课是其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品格教育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目前有关教育伦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不少,但能把师范生品质特点与教师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的教材不多,更遑论单独的品格教育课程。这种高师学生希望进行品格教育以期提高自身道德品性与品格教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是教师培养欲找回灵魂却又无法达成的原因之一。

  三、品格教育实施的基本策略

  现实告诉我们必须重新调整教师培养计划以使其内含灵魂。从历史角度看,学校曾经把品格发展视为其任务的一部分。现在,父母和社会依然希望学校和教师来担负起这种职能,因为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所传递的品格教育比非专业人员所传递的更有效。其实教师自身也珍视这种角色并希望能得到实现,但他们对实现这一任务由于缺乏充分的条件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明显,教师培养必须重新找回塑造教师灵魂的路径:品格教育。

  如果能把品格教育很好地整合进教师培养计划中,品格教育将会发挥其巨大效用。为此,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形成品格教育氛围

  要想使教师的行为具有道德性,首先教师培养计划必须是包涵道德内容的,并且优先考虑品格教育。教师培养计划要为品格教育设置隐性课程,以便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教师以公正、忠诚、尊重、关怀、责任等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如在教师培养场所张贴优秀品格的典范;开展优质品格师范生评比;通过大量的研讨班、会议、论坛、沙龙、学术通讯形式来强化品格教育,并给予准教师大量的检验和讨论道德问题及反思他们在见习、实习中所发生的教学事件的机会,建设高尚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品格教育氛围。

(二)整合品格教育课程

  虽然少数大学能为品格教育提供专门德育课程,但把价值观整合到其它课程中这种更加有效地实施品格教育的方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在强调品格教育单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着重在隐性课程中整合品格教育。

  教师培养计划中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可以用于这种品格教育整合。尽管已有一些教师培养计划将品格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但力度仍然不够理想。当前研究证实,道德叙事法和通过儿童文学实施品格教育已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在教师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中整合品格教育的有:在心理学课程中重视道德发展的理论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凸显德育论、课堂管理等教学内容,在教学法课程中训练教师怀着责任和关心去教学,在班主任课程中播撒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教师培养的学科课程方面也应进行品格教育整合的尝试,如在历史学科中可以关注平等、社会偏见等事例,在文学学科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丰富的价值观等资源。品格教育是教师培养的核心与灵魂,我们有时会发现其本身已经悄悄地整合到课程的各个方面。

(三)评估师范生的品格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培养计划并对其加以修正完善,对师范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估,以判定其是否适合从事教学活动,并达到评估其品格的目的。

  教师若没有诚实、公平、责任感和同情心等美德,也就不能使他的学生形成这些美德。想成为教师的人就要有形成美德的倾向,有作为学生榜样和导师的服务性动机。正如斯洛尼克所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教师,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师。因此,他提倡当师范生在教师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进步时应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审查和评估,比如通过“有深度的会谈、写富有哲理观点的日志和日记、封闭且持续性的检验、监督和观察”等来评估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品格强度。因为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部分品格,如诚实、勇敢、细心、公平及责任等,可以得到判定。当然,这些品格还需要通过被修正过的教师培养计划来进一步评价。普通教育不仅需要有知识技能的教师,更需要有品格优秀的教师,教师培养者不能把没有核心灵魂的教师交给中小学。

  品格教育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靠以上这些策略就能轻易解决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但它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关系到教师的地位名声,关系到教师的职业性向,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韦士特霍夫在《教师如朝圣者》一书中说:在关于方法、技术、知识、技能或者计划等事被谈及之后,最终浮出水面的是进行教学的人,这是最重要的部分。教师培养计划必须培育准教师们“尊重-关怀-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带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去,让教师们带着灵魂去实现自身价值。师范院校必须重视自身培养教师的职责,以及它向学生传授道德、伦理、品格的功能。只有这样,教师培养才有灵魂,教师也才能具有师魂的重要组成要素——优质品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