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鸡兔同笼评课稿 鸡兔同笼评课稿

1、鸡兔同笼评课稿

2、鸡兔同笼说课稿

《鸡兔同笼》评课稿

泗水县泉林灰泉小学田常城

我曾有缘于11月参加了在泗水县洙泗小学举行的教学研讨会,江苏海安县海陵小学副校长、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许卫兵校长为我们大家提供了两节精彩的公开课。其中许老师上的《鸡兔同笼》这节课,颇有些想法!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趣题,教材借助这个问题向学生提供了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应用假设法进行探究学习,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课的开始,许老师通过师生谈话,拉近距离,增加感情。然后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本节课许老师通过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趣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展示的多种方法,在进行教学。在这一系列动态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合作交流,归纳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许老师引导学生逐步有序的总结出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分四步进行:

1、利用多媒体出示例题,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汇报展示。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

2、合作探究,在学生汇报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鸡兔同笼问题时所采用方法的共同之处,能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合作主动、有效,而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解决鸡兔同笼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得出。

3、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了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假设法的理解运用。

4、最后课堂小结,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注重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之间交流,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这节课主要体现了许老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基本功扎实,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学生会学,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本课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提出后,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3.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不仅可以解答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问题。拓宽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4.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所增强。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以下方面的的困惑: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方程法已初步尝试和学习过,列表法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那么这一节课中,列表法和方程法虽说不是新方法了,那么是不是该一带而过?在本节课教学中,用了两节课的时间,那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合理把握好时间呢?

鸡兔同笼说课稿

《鸡兔同笼》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是人教版数学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内容。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对此题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用代数方法解题的优越性,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和代数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能从问题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但鸡兔同笼问题对学生来说,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非常抽象。学生单从文字上很难理解并解决问题。而形象直观的农村资源,变抽象为具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铺路搭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题意,理解假设法。

由于“鸡兔同笼”问题在五年级上册学习稍复杂的方程作为课后练习出现过,所以学生具备了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通过分析、整理数量关系,能列出方程。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学法定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扮演。对照学法制定教法,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活动教学法,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情景

1500年前的小学生在研究《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译文: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化繁为简,引出问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同时出示分析表格。

(二)展开

1、猜测—列表

2、自主探究

在观察出规律后,允许学生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等方式自主探究去找寻它的内在规律,解决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深入到学生身边,听取学生的想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点拨。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a、画图

抓住意料中的的生成契机,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①说一说画的过程、思路,其他同学质疑、评价。在自主学习之后,给学生一个充分交流的机会。

②课件动态展示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b、假设法

根据图列算式,并动态演示

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学生活动。

3、列方程

列方程同学交流列方程的方法,数量关系式。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总数

鸡的脚数+兔的脚数=脚的总数

学生初步体会代数的方法数量关系明确,便于理解。

(三)提升

1、形成结论。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列表法 直观、但对于数据较大的题目工作量大

假设法 假设——计算——推理——解答

列方程 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

结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很重要!

2、解决《孙子算经》原题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3、“鸡兔同笼”的变式

①动物园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②有38个同学去游乐园划船,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4、阅读材料

课本P114 抬腿法

五、作业

1、课本P116 1、3

①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③盒子里有大、小两种钢珠共30个,公重266g,一直大钢珠每个11g,小钢珠每个7g。盒中大钢珠、小钢珠各有多少个?

2、课本P116 2、4

②篮球比赛中,三分线外投中一球记3分,三分线内投中一球记2分,在一场比赛中张鹏投了15个球,进了9个,共得了21分。张鹏在这场比赛中投进了几个三分球?

④有3名选手参加知识竞赛,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6分。

⑴2号选手共抢答8题,最后得分64分。他答对了几题?

⑵1号选手共抢答10题,最后得分36分。他答错了几题?

⑶3号选手共抢答16题,最后得分16分。他答对了几题?

3、结合实际编一道“鸡兔同笼”问题

六、效果预测

“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数学文化及中国数学渊源的历史,特别是借助大量的农远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的探究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假设法,促进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一题多解又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感受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