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表达借梅花念家的句子,古代对读信的称呼?

民国时表达借梅花念家的句子,古代对读信的称呼?

民国时表达借梅花念家的句子,古代对读信的称呼?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

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古代的通信有三种方式:“传”指车递,“邮”是步递,“驿”是马递。车传成本高效率低,逐渐废除。短距离的靠步行递送,长距离靠马递。驿站为中转站,即为传递军情官员途中食宿、换马之所。

周朝开始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唐朝有1600多个驿站,从业人员超20000,因为已有大运河,是水陆兼能传递,通讯业有极大发展。官方为传公文书信设立“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汉旧仪》),刘邦开始担任的泗水亭亭长(沛县邮局局长)。

嘉峪关的魏晋墓中有壁画,画有一个骑快马的人,手举简牍文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邮递员”。古代邮递员叫“驿使”,为了醒目,红色是邮驿、驿使的标志性颜色且一直沿用到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使用绿色。

古代还专门训练狗来当邮差的。唐代诗人李贺曾有“犬书曾去洛”之句。不过这个并不像驿站一样普及。有些地区设置了许多“狗驿”,养着许多“邮犬”。前面说的都是传递书信,再来看看传递物品。

安禄山起兵的紧急军情,六天后传到三千里外正在骊山看霓裳羽衣舞的唐玄宗耳朵里的。换成现在三千里的两地寄平信,真实收信时间也差不多。由此来看,古代的官方快递还是蛮快的,只是这种紧缺资源成本较高,只能由少数人占有。

普通人的传信方式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很少使用传信,一般就是托人捎口信。同时交通业不发达,一般百姓活动范围小,捎信的任务落到流动人群身上,比如出外经商的人和镖局。但托人传信属于私人行为,并非商业行为。

明朝出现了“民信局”,民间也才有了专门传递信件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属于私人经营的商业机构,可以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款兑款。至清代晚期,民信局遍布全国达数千家,就连海外地区的华侨聚居也能与大陆亲友互通信物。

古代文人好写书信,创造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等关于通信的美好故事,还想象出了青鸟、鸿雁等“通信员”,让情感能够穿越千山万水。辛弃疾与陈亮是喜欢互相写信和诗词以表诚心的。陈亮离开辛家后,辛觉得失落,快马追朋友,结果两人走得不是一条道。

辛弃疾提笔为陈亮写了一首词。陈亮路上也想念辛弃疾,到家正好收到了辛寄来的词,可想而知心情有多么激动。喜欢古人那种生活,那种意境和情怀。在平常日子里,“车,马,邮件都慢”。要是遇到战事,那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收件人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两姓联烟,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白首之约,书向鸿笺,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同学同乡兼同志,两姓联姻喜订亲,一事预先知必定,将来多子又多孙。

二姓喜有情人都成眷属,八方亲朋戚友齐庆新婚。

三三竹叶同联九有,十十梅花共结百年。

秦晋百年新结好,婚姻四美共遵行。

2、婚到一平慰向平,况兼佳耦自天成,迎亲吉日祈招我,共饮醇醪酒百罂。

3、德门应卜好音来,月老传书带笑开,吐凤绍求称济美,乘龙吟絮偶清才。

4、喜看联驻宜家室,伫待归程做栋材,愿了向平昌史乘,阿翁应备合欢杯。

二、贺结婚诗

5、佳期正值小阳春,风暖华堂拥玉人,应是三生缘夙定,漫教相敬竟如宾。

6、红毹拥出态娇妍,璧合珠联看并肩,福慧人间君占尽,鸳鸯修到傲神仙。

7、个郎早岁盛才华,彩笔群推是大家,若向妆台调粉黛,画眉深浅漫轻夸。

8、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变心,花烛洞房亲结吻,春宵一刻胜千金。

9、平平仄仄缔良缘,恋爱情丝自早牵,海石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

10、结婚重负百年连,相让和谐更爱坚,好合良俦无尽福,兴家立业出人前。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不同姓氏的两家联姻,在一起缔结63婚约,结成良缘,是得称的匹配。

桃花盛开之际,正宜婚嫁(引自诗经),预料将来一定子孙像瓜蔓绵延,子子孙孙世代昌盛(引自诗经)。

将白头到老的约定书写在纸上,像红叶题诗一样的天赐良缘,记载于鸳鸯谱上。以此证明。

七子夺梅的意思是:天津民国年画,梅花为报春之花,开于岁首,固有百花之魁之称,亦寓意夺魁。作品塑造了七个儿童在一起嬉戏的场面,一个高举梅枝,其余六儿争相抢夺,反映了儿童们游戏之乐,也含有夺取功名利禄的吉祥寓意。

每个孩童姿态各异,形象生动传神,人物脸颊泛着粉红,头上的青皮依稀可见,每个儿童的衣、裤都绘有精细的花纹,图案纹饰则各不相同。可见作者的造型和绘画功力非同一般。整个作品构思巧妙,生活气息浓郁。

1929年,前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国花。在清朝时期,我国曾以牡丹为国花。不过随着清朝的覆灭,国花的位置又有空缺。后来民国时期,曾经确立梅花为国花。不过,新中国的成立后国花又有可能发生改变。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国花。在清朝时期,我国曾以牡丹为国花。不过随着清朝的覆灭,国花的位置又有空缺。后来民国时期,曾经确立梅花为国花。不过,新中国的成立后国花又有可能发生变化。

牡丹:自古以来,它就是富贵的象征。将它作为国花,能够展现出我国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安康的现状。而且,一元硬币的背面,所印的也是这种花,足以说明人们对它的喜爱。

梅花: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曾有一次关于国花的评选,其中得票最多的就是梅花。它在隆冬时节开放,能够凸显出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民国三年(即1914年)国民政府为了统一币制,规定了民国三年袁大头一元银币为本位币,其标准重量为七钱二分,成色银九铜一,统一由天津造币厂铸造(后在南京、广东、误差、甘肃造币厂陆续铸造),并统一流通。

币值有一元、半元、二角、一角等面值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其中有眠琴之辞,是“酒醉琴为枕”的前身。

范家壶庄藏有一柄民国时期的紫砂鼓腹壶,俗称暖酒壶。

此壶中有一杯,可以盛酒;在鼓腹的紫砂壶里,放上热水,可以温酒。

此壶盖内款署“盘根”,壶底钤篆书方印“冰心道人”。

“冰心道人”是民国紫砂名艺人程寿珍的号,盘根是其儿子,亦善制壶,师其父,为迎合客户要求,一直把父亲的印记,铭在自己所造的壶上,因此此壶应是程盘根的作品。

此壶壶腹一面刻山水,一面刻行草铭文“酒醉琴为枕,诗狂石作笺,岩如廿年作书”。

飞星过水白,落日动檐虚。雪消狮子瘦,

月满兔儿肥。酒醉琴为枕,诗狂石作笺。

柳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里虚构的人物,祥林嫂爱唠叨,总是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她逢人就讲死去的儿子和自己悲惨命运的事。乡亲们起初还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渐渐地被人厌恶。

祥林嫂质朴,善良,勤劳,勇敢,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祥林嫂一般用来比喻悲剧接连着来,神情木讷,精神不振,逢人就诉说不幸,又或者形容结局极度悲惨的人物。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沉寂)。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寂静、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奇怪、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舒适)起来。

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角色,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在几年后又因伤寒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高采烈去端供品时,鲁四婶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原文: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

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我问。“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死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出处:出自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

扩展资料:

祥林嫂的人物经历:

在《祝福》中,祥林嫂来自卫家山,并不是鲁镇人。她的一生非常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丈夫不幸去世,为了逃避被卖掉的命运,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在卫老婆子的介绍下,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

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也曾干过“出格"的事,然而终是嫁给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在祥林嫂的身上。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她的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

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重新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乡亲们起初特意过来听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

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

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柳妈迷信的说道,去庙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年冬,就在家家户户都忙着“祝福”的时候,祥林嫂终被穷苦夺去了生命。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建水小记》

作者 | 于坚

云南建水县,古称临安。

当年,“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

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其饶也。

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鱼螺之产,不可殚述,又有铜锡诸矿,辗转四方,商贾辐辏。

”这是古人说的。

有朋友李,退休后回家赋闲,将祖传的四合院老宅重新维修,画栋雕梁,恢复旧貌。

还收拾出客房两三间,置竹子、金鱼、怪石、古董若干,名曰“静庐”。

春节期间,我和几位朋友前去小住。

每日起来,就在花厅前面读书一阵,在东厢房写字若干,到太阳照到照壁,花厅深处李家的祖先牌位一一亮起来。

才慢慢磨蹭到街上,喝一碗过桥米线,就去城里面逛。

建水还保留着几片老区,小巷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朱门大院,小家独户,比比皆是。

只是朱门大院,都成了大杂院,土改的时候就四分五裂了。

有一院的花厅,隔成两半,两家人住,六扇雕花门,一家分三扇,院子中间砌起墙来。

仔细看门,大惊,雕得那么杰出,完全在已经公认的清末建水木雕大师高应美之上,有一扇雕的是怪石,石涛的风格,已经进入形而上的境界,超凡脱俗。

高应美的作品,写实有余,表现不足。

这样的门如果文化语境不同,完全可以叫做伟大的门,只是伟大这种词,用在中国雕花门上,总是觉得做作,中国文化其实不喜欢伟大这类的现代时髦名词。

叫圣门可能好些,人皆可以为圣贤嘛。

是谁雕的,已经不可考,放在个人主义的西方,这个作者可以名垂青史,但在中国,这个大师只是个木匠,还没有房子的主人有名呢。

作者已死,罗兰·巴特惊世骇俗的思想,乱套过来,在中国很自然。

在民间世界中,文化不是作者的文化,而是无名者创造的文化。

景德镇那些伟大的瓷,作者是谁啊?旧时王谢堂前院,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边无际的画栋雕梁,作者又是谁啊?想起我的大学老师张文勋先生把庄子的“吾丧我”与西方的“超越自我”联系起来讲,很有道理啊。

这家的两个娃娃在里面看电视,看见我蹲着看他家的门,也不奇怪,已经有好几拨人来看过。

这个门像它被雕出来时那样,被用着。

它只是门而已,白天开着,晚上关起来。

有人出几十万要买,不卖,也没有就取下藏起来,依旧任娃娃开来关去,偶尔还抹点鼻涕什么的。

我们与这个门的关系不同,我们是把它当卢浮宫来看。

中国过去没有卢浮宫 ,卢浮宫就在人们的家里面,日常生活里面。

字画、古玩都是家什,家什也是作品。

天人合一。

日常生活不只是过日子,也是修身养性。

我们这些被四合院开除了的人,只好把人家的家当成博物馆,自己没有这样的家了么,那样的家就成了审美对象。

死皮赖脸,敲开这家进去看人家的水缸,敲开那家去看人家的窗子。

建水真是个活着的博物馆哪,居民好客有古风,你进去参观他们很高兴,节日里,客都贵,还请你吃年糕什么的,只是看罢出来,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要是住在这院就好了。

活的博物馆与西方博物馆不同的是,那些博物馆,你没有住的念头,无数死者的遗作陈列在那些空荡荡的大厅里面,有些阴森。

我很害怕博物馆里空无一人的时候,前年在哥本哈根的一个博物馆,被吓着了,刚刚还看见大厅里面有人,忽然就不见了,回头一看,一张表现主义的画正在朝我狞笑。

进了这家看见一排美奂美仑的栏杆,而主人一家正在桂树下打麻将,只是歪头笑笑说坐嘛,坐嘛。

进了那家看见人家的中堂挂着钱南园先生的字,供桌上摆着建水民国时期的制陶大师之一戴得之做的黑陶花瓶,上面的梅花画得那个灿烂,字写得那个云烟乱飞。

而人家正在忙着宰鸡,亲戚朋友坐了一院子,都咧嘴笑呢。

不知不觉,就看了一天,从某个故居出来的时候,已经太阳西斜了,只是途中在一个大妈开在自己家院子的小吃一人吃了一碗豌豆粉。

这一日幸好是建水的云老师和老马领着,这是熟人社会,陌生人可找不到门。

云老师是个画家,以前画画,要去西双版纳那边写生,现在不去了,看出了自己老家的好。

老马毕业于艺术学院,不画画了,做些设计混日子。

活得像个古人,不求上进,没有手机电话,只是读书、修身养性,吹散牛,朋友来么陪着耍耍。

老马说他一个月只用几百块钱就够了。

我开始有些不相信,怎么活嘛。

后来发现了,老马这么活,穿个可以穿一百年的皮茄克,穿到起包浆,越穿越好看。

早上窗外日尺迟的时候,起来在别家的墙外发阵呆,看红杏枝头春意闹,然后去巷子里王麻子开的米线馆吃碗潺肉的过桥米线,四块钱一海碗,倒进肚子一上午就饱饱的了。

然后去赵家大院看他家养在石缸里的金鱼。

金鱼好看,石缸更好看,正面用柳体刻了两行诗,又是书法,又是文学,又是浮雕,又是养鱼的水池,真是天人和一到和进去又化出来成为天成。

那诗刻的是:初日照林莽积霭生庭闱。

见金鱼拨开水草帘子,渐渐下了,又顺便与主人下盘象棋,三打两胜。

伙计小陈找来说有个花园要设计装修草图,又去工作室画个草图,人家老马没有弱智到使电脑,只用自己的脑。

草图让小陈用电脑做着,自己又去云老师家看他的新作,顺便说说世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已经中午两点,肚子有点儿空了,就随便找个小摊,吃几块烧豆腐。

建水的小块臭豆腐驰名云南,吃法也很好玩,中间支一个火盆,火盆上架个有木边的铁烤架,碗碟作料什么的就搁在边上,中间烤豆腐。

四边支着矮条凳,供客人入座。

烤豆腐的姑娘用一个小碟放着许多干包谷干蚕豆,另外几个空碟就代表客人,豆腐是客人自己夹,想吃哪块吃哪块,你吃一块呢,她往代表你的那个碟子扔一粒包谷。

又好玩又好吃。

建水的豆腐块,做出来是乳黄色的,火上一烤,就金黄起来,很好看。

旁边还烤点猪脚、腌鱼、牛肉、小瓜、土豆片、韭菜、茄子什么的,再喝两口姑娘的婆婆自己泡的梅子酒,那个叫做享受。

每个人的“吃得香”都与大家共享,坐下去就不想走了,总是越吃越多,超过胃口的极限。

老马总是在包谷往碟子里响到第十的时候就打住。

也许他不吃烧豆腐,刚好朱家院子的梨子熟了,大妈摘两个给他,用井水涮涮连皮吃掉,也就饱了。

朝正蹲在水井边洗衣的姑娘们瞅瞅,忽然想起没烟了,又折到燃灯寺旁的铺子去买,干脆到寺里的老柏树下坐坐,看看茶花开完了没有。

或者去老李的四合院里找把躺椅小睡一刻,或者去朝阳楼看各式各样的闲人在那里喝茶、敲棋。

挨晚,老马回到他母亲的老宅子,老母亲几千年如一日的晚餐已经摆在桌子上,正盼着儿子呢。

晚上他读书,不看电视,所以说话呢,都是大家没有听过的,自己琢磨出来的。

老马也只有在他故乡可以这么活,古代中国,天下就是家,还有这个意思,家家户户的家都是一个,画栋雕梁、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户户垂杨,明月古井都是家,彼此借景,你家的竹子是我家的窗子前的水墨,我家后花园的桃花是你家前厅的小景,大家共享,家里家外都是家,也就无所谓家了,都是好在的地方。

在昆明你可在不下去,这种家只有孤零零的二三处,而且是重点保护,出了大门,外面就没有什么画栋雕梁,明月清风。

钢筋、铝合金、水泥、玻璃、汽车、废气、工地、塑料袋…

过条街吓得跟老鼠似的,那么多汽车猛兽般一排地虎视眈眈轰隆响着,油门一踩就冲过来,绿灯的时间又短,只够跑得快的人飞过去。

走个巷就那么宽,汽车跟在你后面按喇叭,要你缩进墙里去让他先行。

打开西边的窗子是西边的大楼,打开南边的窗子是南边的大楼,电灯比月亮还亮,还一夜地亮着,烦不烦啊。

一家一个门,老死不往来,站在公寓白得像医院停尸间的楼梯过道里发呆只可能是被家里赶出来了或者正在发病。

老马这种活法在沿海地区或者我们昆明市恐怕要被送进精神病院里去,居然不为钱去忙,不加入为先富起来而你死我活的浩荡大军,穷途末路啊。

老马也不来昆明,难在。

他说。

说罢走过建水新建的仿古街,那里原来都是老宅,当年要拆迁的时候,曾经引发居民的抗议,电视台也报道了,以为临安府可以从此逍遥于时代之外了。

事过境迁,发现还是拆了一批。人家以为传统这些旧东西,拆掉还可以再建,古是仿起来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生活世界也消失了。改成水泥实质仿古外壳,一眼看上去都是格子雕花门,颇有画栋雕梁的效果,细看发现都是用模子浇出来的铁门,有股子死气。

马云指着一处说,这些毛笔字写得太难看了,是哪个胆子这么大,敢写啊。

是啊,当今天下,有几个人还在使毛笔?一人骑摩托飞驰而过,我说,就是这个骑摩托大叔写的噻。

一行人都笑倒。

当年人家建朱家花园,用了四十年。

这一条大街,百把间房子,不过年把时间,真是一天等于二十年哪。

我说。

老马,别以为你可以躲到建水,我们逃不脱的事情,你想逃得?一干人听了,都不说话了。

有条街拆得还剩个大夫第,一座遗址,门口还贴着标语。

得以鹤立鸡群,想必经过惨烈的斗争。

往日与周围打成一片,和谐亲爱的老宅现在与周围的假古董街道对照鲜明,仿佛站在一排小伙子中间的古稀老者,摇摇欲坠,恐怕抗不了多久了吧。

这种抵抗并非完全无效,建水现在还剩下的老区,听说已经不拆了,而且还有政策,如果你维修的话,政府还要给你资助。

临安毕竟是文献名邦,文化在这里是有底气的,不像昆明,当年拆得翻天覆地,那么多文化人,没有谁吭一声。

老马又领着去看土地庙,土地庙就是过去供奉的大地之神的地方,现在已经不供了。但庙还在。在一个单位的院子里面,闪出来一个红光满面的老者,听说我们对土地庙感兴趣,很高兴,马上喋喋起来,又领我们去看,门锁着进不去,只能隔着窗帘缝瞅瞅。里面已经改造成一个会议室,但梁还是老梁。

老者说,建筑专家认为有唐代的风格,这一指点,果然看出那黑黝黝的大梁大气古朴,结构独特。

又说个故事,有一天夜里他看见土地公公睡在松柏树下哭,他本来是坐在庙正中间的神龛里面的,天亮后,庙里面的大地之神的塑像就被砸掉了。

老者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其实他和我们道别,还握过手,但感觉就是突然不见了,我觉得他就是那位被免职的土地公公。

晚上又跟着老马摸进一古董商家里,他从春凳下拖出一个石狮子,眼前一亮,当即抱着不放,定睛再看,可没见过雕得这等工夫的,已经发黑了。

后面几个行家都瞪大眼睛,等着我放下来,开玩笑了,我怎么会放下来呢?问他要多少钱,说了个数,我大吃一惊,那叫便宜到下贱的地步,这个石匠是个大师啊。

当场付款,抱着就走,一路狂喜。

行家们跟在后面,悻悻地说,疯掉了,简直是疯掉了,我暗想,在1966年的革命后,这个文明古国在文化上,真的是疯掉了,疯到样样都向小年轻看齐的地步。

静庐主人的父亲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刚继承祖业,就解放了。

就被送到小龙潭煤矿去劳改。

二十年后回来,就去世了。

主人原来姓唐,也不敢再姓,跟着母亲姓李,兄弟几个各自亡命去也。

老宅就几十年荒凉下来。

重修后,老李工书画,花厅前置一匾,刻大字四个“善与人同”。

又在壁梁间补上山水、花鸟、虫鱼、美人,很是养眼。

一壁书重修记云“唐氏宅第建于清同治七年,为三坊一照壁。

年久失修,墙基剥落,多处倾斜,屋顶渗漏,近于坍塌,祖业将毁,忧心如焚,遂发宏愿,倾囊修葺,换大梁二十多,椽八十余,历十月始告竣工,望子孙永宝之。

”我读罢感慨,到底是中国人,兴亡多少事,九死一生,只不过“年久失修”一笔划过。

过去以为“宏愿”指的是建筑长安、罗马这样的伟大工程,谬也,这就是伟大的工程!

多年未写古体诗,次日晨憋得一首,为主人抄在宣纸上:“日落竹多影,春高星有光。

故宅生机在,主人曾姓唐”。

城里在得烦了,就出城去走走。

老李说,带你们去看建水最美的石桥。

哎,这个时代,谁还带你去这些啊。

真是遇到古人出来领路了。

从建水城到大地上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大地还没有被赶得远远的。

风好,光多,花刚刚抬头,春天的身影在大地的边上一欠一欠的。

有些地方出了绿苗,大部分还是新翻出的黄土,考虑着种什么的样子。

远远地看见那桥在青天下老实巴结地躺着,土黄色,与周围的泥色一致。

三个孔,中间有个朱红色八角阁楼。

走近才看出是大青石砌成,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快三百年了,桥面的大石块已经被磨得亮堂堂的,桥上有几块石碑,其中一块是临安知府栗尔璋(就是县长)书写的“天缘桥”三个大字,写得堂堂正正,气势不凡。

在古代中国,一个干部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就是诗人、书法家、散文家、画家,他要会这些,他才治得了地方,地方上的秀才、百姓才会口服心服。

另有《天缘桥碑记》,说,“三水交汇,旧架桥以木,每夏秋淋雨时,集汹涌奔腾,其势难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