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至美》:你也许不懂建筑,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里的美和深情

《大拙至美》:你也许不懂建筑,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里的美和深情

01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界不可逾越的山峰

《大拙至美》:你也许不懂建筑,但你一定懂得他文字里的美和深情

说到中国建筑,绕不开的人就是梁思成,毫不夸张地说,梁思成是中国建筑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梁思成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师。

为了解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和学术成就,《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建筑人物》大约是必读书之一。

《大卓之美》是一本建筑科普读物,主要收录了梁思成关于古建筑的一些随笔,以及他与学生的一些对话。

《大卓之美》这本书很少使用建筑专业术语,即使是非建筑专业人士也能读懂。

梁思成有扎实的现代建筑理论功底,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因此在他的朴实笔下,处处都有双重文化碰撞交融的亮点。

《大拙至美》令人感触至深的主要有3点:

第一,梁思成在建筑学上的巨大成就;

第二,梁思成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第三,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特点和价值的深刻解读。

02 建筑学是梁思成一生的信仰

梁思成更为大众所熟知的身份,恐怕是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

况且,林徽因的成名更多来自于她的诸多文学作品,但她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的职业成就却鲜有人提及。

说明一般人对建筑知之甚少,其实林徽因也是梁思成建筑学的启蒙。

上世纪20年代,家里打算送夫妻俩去美国留学,梁思成的专业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林徽因却坚定地想读建筑。

梁思成想不明白,房子(house)还是建筑(build)?这并不奇怪,因为当时中国没有大学有这个专业。

林徽因笑了,从那时起,建筑这个词就成了梁思成毕生的信仰。

作为建筑师,梁思成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重量级作品。

作为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是一位中国建筑史大师,这是专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对梁思成的评价。

几千年来,散落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古建筑只是“无用的老房子”。自梁思成以来,中国才开始从学术的角度看待这些古建筑。

山西应县木塔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公众也开始逐渐了解古建筑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大意义。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对中国建筑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学成归来后,赴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办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建筑系。

1948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建筑系,并对当时的建筑系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建筑系改为建筑系,设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两个专业。

“市镇规划”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

在梁思成的长期教学计划中,建筑系未来将升级为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城镇规划系、园艺系和工业技术系。

7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首时,梁思成的建筑教学理念仍然具有战略意义。

梁思成的突出表现体现在他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本土文化功底和前瞻性的国际视野,无论是建筑设计、建筑教学,还是他所钟爱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都将这一领域的学术水平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03 倾尽一生,只为读懂中国古建筑

梁思成选择投身建筑,是因为妻子林徽因的一句话,这或许是命运的偶然。

但他后来在建筑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大卓之美》一书中收录了一些梁思成的建筑手稿——精美逼真的图画,一丝不苟的笔迹,无一例外。

梁思成古建筑手稿

即使是对建筑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以及天生对艺术感受迟钝的人,也能清楚地体会到穿透纸张的力量的严谨和严肃性。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建筑史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地考察,这是一项极其艰巨和劳累的工作。

中国的古建筑大多位于偏远的乡村,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客观条件来看,这样的考察,无论是交通、住宿、饮食,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考验。

汽车不能行驶,就骑驴骑马,如果连路都没有,他们就干脆步行。

没有旅馆,住在农民家里,有时古迹孤零零地耸立在郊区的野山里,周围没有居民,只好找个寺庙就地躺着。

更困难的工作是古建筑内部的清洁和测绘。梁思成在这本书中描述了——

"成千上万只蝙蝠簇拥在山脊支柱周围,像一层鱼子酱厚在上面,数百万只寄生在蝙蝠身上的臭虫正在木头上繁殖。

我们站的平坦而黑暗的(天花板)上积满了灰尘,这些灰尘可能已经积累了几个世纪,上面点缀着小蝙蝠的尸体。

我们的口鼻蒙着厚厚的口罩,几乎喘不过气来,在一片漆黑和恶臭之间,用手电筒的光测绘和拍摄..."

林徽因在古建筑顶梁上

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从1932年开始,先后走访了中国15个省的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了保存在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2000多件古建筑遗迹。

正是在这些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梁思成最终读到了宋代的天书《建筑法式》。

在此之前,梁思成以故宫为教材,以老木匠为师,对清代《工部工程实务规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清式建筑规程》一书。

《清式建筑规程》是中国第一部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实践的著作。

1944年,梁思成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古建筑的考察成果,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是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也圆了他希望《中国建筑史》由中国人书写的夙愿。

为了研究古代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梁思成被确诊为脊柱软组织硬化,此后一直戴着医生为他的病设计的一副铁架支撑着他的脊柱,而林徽因的肺部有一个空洞,任何感冒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尽管如此,他们从未停止学术探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从未放弃对建筑的信仰。

因此,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和林徽因有如下的评价——

疾病和艰苦的生活都没有减损他们对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在我们眼里,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榜样。

04 为什么要研究古建筑?

建筑,原本就是造房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安徽宏村

两千多年来,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说,建筑的三要素验证是适用的、坚固的、美观的,这是建筑最原始、最本质的功能。

然而,那些古建筑有的甚至已经倒塌,失去了“遮风挡雨”的实用价值,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和保护它们?

因为除了实用性之外,古建筑是一个综合的信息载体——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政治经济制度、生活生产条件、艺术审美倾向等等。

了解了古建筑,也就了解了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历程。

首先,建筑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战胜自然、改变自然的斗争记录,是认识世界、总结规律、发展自然科学的过程。

例如,在建筑活动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木材、石材、沉积物等材料的性质,这些材料在一定结构条件下的物理规律就是最原始的材料力学。

此外,人们开始研究在不同建筑部件中使用不同尺寸的材料,并处理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逐渐发展到土木工程。

后来,人们还发现土壤、沙子等材料,加水搅拌或烧制后,性能会变成砖块、石灰等,于是,建材行业开始起步。

其次,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创造,人类所有的创造,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也会慢慢发展出对美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飞檐蕴含着我们民族对美的独特定义,《诗经》中的那句“像鸟一样,像鸟一样,像鸟一样飞翔”,是古人对屋顶像鸟儿展翅一样的造型的推崇,非常美丽。

中国古建筑的飞檐翘角

最后,建筑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动和政治经济制度。

例如,长城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反映了当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冲突。

再比如皇宫,它既是国家机器的心脏,也是统治阶级彰显权威、巩固政治权力的工具——“天下皇上在家,不使富丽堂皇不成”。

北京故宫

因此,梁思成说,建筑是人类所有创造中最大、最复杂、最持久的类型,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全面、更重要。

05 中国的古建筑究竟价值几何?

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测绘,结合宋代《建筑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实践》两本古籍的理论研究,梁思成总结出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梁架、斗拱和庭院。

梁架是指中国古代建筑创造的具有木材特征的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骨架结构法"。

梁思成古建筑手稿

一般来说,这种骨架结构方法是在地面上筑土作为平台,在平台上安装石基,竖立木柱。

梁架布置在柱子上,由梁架与梁架之间的横梁牵连,横梁上装有导管,导管上装有耙子,形成骨架,就像动物的骨架一样,用于承载荷载。

这种结构承受的重量主要是屋顶和瓦檐,有时还有上层和栏杆。

两根柱子之间往往有一道墙,但墙不承担任何重量,它只是用来隔断内外,或者划分内部空间。

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大小,有很大的灵活性来处理。它甚至可以完全没有墙壁和门窗,例如凉亭。

这种结构的基本原理可能最迟在公元前14500年形成,至今仍在使用。

从安阳发掘的殷墟遗址到故宫大大小小的宫殿,以及中国各地的各种民居建筑,甚至远在日本和越南的一些古建筑,都采用了这种“骨架结构法”。

更重要的是,这种古老的“骨架结构法”与现代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建筑思维本质上是一致的。

中国木制骨架结构法的精髓在于斗拱,斗拱是由斗和拱组成的结构。

在一对梁架上,在柱与梁的交界处,在柱头上加入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为“拱”的弓形短木块,在两层拱之间垫上称为“斗”的斗形方形木块。

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都是用木材建造的,我们的祖先很快就发现了木材性能的致命弱点:当横梁将重量转移到立柱上时,在连接处会产生强大的切力,在这里横梁很容易折断。

因此,工匠们采用“斗拱”的结构作为梁柱之间的过渡部分,以增加缓冲,减少切力,避免危险。

最晚在春秋时期,斗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支撑梁和梁,还可以支撑屋檐,增加屋檐的宽度。

《孟子》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大厅很高,脚很高,屋檐延伸很远。”

后来,“斗拱”演变成许多不同的形状,人们开始在上面描绘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因此,“斗拱”兼具美学功能,成为梁间屋檐下美丽的装饰。

到了宋代,斗拱发展了一层楼的更多功能建筑的统治者。

整个建筑中无数组成材料的尺度是用“一拱”的宽度来衡量的,用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的。

中国建筑中的庭院也是世界建筑中唯一的庭院,庭院,其实就是在建筑的布局上,我们关注的是整体与联系的结果。

我们常称它为房子,是由若干栋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建筑组成的社区。

中国建筑平面图

所有的建筑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例如左右对称、显著的中轴线、主要房屋朝南以获得更多的阳光等。

同时,我们也注意建筑之间的留白,比如庭院或天井会种上花草树木,有的会利用假山、流水造景,让人休息娱乐。

这样,室外室内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活空间,动静皆宜,十分惬意。

这种将建筑融入环境和生活,寻求建筑、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被中国人巧妙运用,而欧美建筑师在近一两百年才注意到这一点。

除了以上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外,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还包括:抬架形成的坡屋顶、弧形瓦面、屋脊装饰、梁头雕刻、门窗雕刻等。

北京故宫

同时,中国建筑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也是世界建筑体系中最耀眼的,如在门窗、正梁、梁架、柱头、斗拱等部位,描绘出金黄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墙面,以及各种明朗的涂料。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建筑的这些鲜明特征证明了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寿命最长、最具生命力的建筑体系。

古建筑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延续这种文化传承,用中国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建筑和城市。

这也是梁思成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不遗余力、毕生努力的唯一心愿。

06 铭记大师梁思成

这本《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建筑写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梁思成对中国和中国建筑的热爱,让人动容。

梁思成曾说,建筑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睛、工程师的精准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和作家的洞察力......但本质上,他应该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这也是梁思成本人一生的写照。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建设和建设教育事业,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