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属于什么体裁 三月不知肉味是诗歌还是散文

1、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2、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形容至美音乐的独特魅力

3、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游学,他到郊外散步,他听到一阵悦耳的音乐,就循声走去,看见一个老人在树林里演奏《韶》乐,悠扬的乐声把孔子心中烦闷驱逐得一干二净。

4、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5、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6、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借着代表鲁国君王朝觐周国天子的机会,去拜访周国的大夫苌弘,苌弘十分精通音律,相比之下对音律半通不通的孔子则向苌弘讨教起关于关于韶乐的问题,两人相谈甚欢,孔子也受益颇多。

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8、《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

9、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

10、扩展知识:

11、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韶乐的主旨,是歌颂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平和、悠扬悦耳,后来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12、「三月不知肉味」是我在大學裏聽到的、最多的批評孔子矯情、言過其詞的語句。這其實是受了「斷句」的蠱惑。《論語?述而篇》的原句是這樣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這裏明明白白說明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三月,連肉味都忘了,怎麼會被詮釋為「三月不知肉味」呢?讀書固然重要,但如果讀書的結果是斷章取義,那不如去賣紅薯算了。這篇只是說孔子讚「韶樂」,「謼虞舜之音」也,「音成而有樂」,以教後世,成應知始,「音十」為章,如此而已矣。

13、二、相关成语故事:

14、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

15、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

16、一般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好听及华美。

17、孔子说的“三月不知肉味”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动听悦耳的。语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内吃肉都不觉得有味道的。《韶》乐,又称舜乐,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宫廷音乐。后来用以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事物。

18、形容因为受到某事的强烈振憾(多指美好的),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9、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

20、首先说不是指诗歌。

21、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个月里,吃肉却不得其中滋味,有时也指家境贫寒,很久没有吃过肉,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对于一件事情十分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句话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一书。

22、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23、出自于《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白话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24、一、出处解析:

25、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

26、形容因为受到某事的强烈振憾(多指美好的),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

27、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

28、以后的几个月孔子一直陶醉在这音乐中,不知道吃肉的味道。迷人的音乐让孔子三个月不知道肉的味道,音乐的魅力实在是无穷!不过仔细想一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所有宴会上的美味佳肴岂不都变成索然无味的东西了吗?

29、”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30、三月不知肉味,读作sānyuèbùzhīròuwèi。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31、在这章经文中,描述了孔子在齐国所《韶乐》的情况。孔子的音乐素养非常高,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他在齐国听了《韶乐》后,在很长的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味道,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孔子对《韶乐》发自内心的热爱。孔子最后说: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他对《韶乐》热爱的体现。

32、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都吃不出肉的味道

33、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34、“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孔子在齐国听完舜所作的<韶>乐后,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惊叹韶乐的美已经达到这个境界,意思是做事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在也用来形容清贫,三个月没有吃过肉了,都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了。

35、《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36、扩展资料:

37、“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用来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事情。

38、《论语述而篇》中。

39、后人常用“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音乐

40、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

41、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42、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43、次年孔子出使齐国的时候,恰逢齐国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活动,孔子也有幸终于听到了正统的韶乐演奏,之后一连三个月下来,孔子终日弹琴演唱韶乐,手舞足蹈,无论是吃饭睡觉都在揣摩韶乐音律,连吃自己情有独钟的红烧肉时,也尝不出滋味了。

44、《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