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中国年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通用11篇)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年”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1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呀?”

  乞讨老人捏着胡子,微微笑了一笑,回答说:“你只管贴上去就行了,照我说的话去做吧。”

  阿宝按照老人的吩咐将两张红纸对称地贴在了门的两边,然后搀扶着那位乞讨老人进了屋子。

  “我这里还有两支蜡烛,一会儿天黑了你就把它们点燃吧。”老人递给阿宝的是两支红色的蜡烛。

  阿宝接过那两支红色的蜡烛,又问:“我家里也有蜡烛,可不是红色的,为什么你要我今晚点它们呢?”

  乞讨老人微笑着又指了指院子里堆放的那些竹子:“好心的年轻人,我感觉有些冷,不如把那些竹子烧起来给我取个暖吧。”

  老实的阿宝这次并没有多想,他立刻就动手生起火来。

  天色渐渐黑下来,“年”从深山里蹿了出来,它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子,东看看,西瞧瞧,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只堆着一些芝麻秆,街上一个人影儿也没有。

  “怎么今年这村子连一个人也没有?”“年”皱起了眉头。

  在村子里转悠了大半个晚上,“年”一无所获,于是只好去啃那些芝麻秆充饥。它大口地嚼着那些干巴巴的芝麻秆,心里一点也不高兴。这时,它突然闻到了风中夹杂着的一股鲜美的人肉味:“哇,真香!嘿嘿,看来今晚我还可以尝尝鲜,现在我要找到这个人,然后好好地饱餐一顿。”想着那些鲜美的人肉,“年”的口水就滴答滴答地流个不停,人肉可比那些芝麻秆可口多了。

  馋嘴的“年”在村子里东闻闻、西嗅嗅,最后,它惊喜地发现味道是从阿宝家里飘出来的。于是它飞奔着朝阿宝家扑去,但它才刚蹿到门口,就突然停了下来。

  “这户人家可真奇怪,他家门上贴的那两张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呀,看得我头晕晕的。”“年”向后倒退了一步。

  接着,它通过院墙看见屋子里闪烁着两点红光,那红光一跳一跳的,就像一只怪兽的眼睛,“年”浑身一颤,发出一声怪叫:“哎呀,那是什么怪物呀!眼睛发着红光一眨一眨的,个头比我还大呢!”原来“年”错把点着红蜡烛的房子看成了比它还大的怪兽。

  就在这个时候,院内又传来了“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起来,再也不敢往前凑了。它转身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妈呀,怪兽发怒了,太可怕了!怪兽来啦,怪兽来啦!”不一会儿,“年”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乞讨老人和阿宝看见“年”惊慌失色逃跑的模样,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没想到这只吃人的野兽竟然会害怕红色和炸响声。不过,老人家,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这个弱点的呢?”阿宝问乞讨老人。

  “年轻人,”老人乐呵呵地笑着,“我是天上的神仙,这次我是专门下凡来帮助你们对付‘年’的。现在这只野兽已经被吓跑了,你们以后每年都用这个方法来驱赶它,然后开开心心地过个快乐除夕吧!”说完,老人化做一股青烟,不见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阿宝从自己的家里走出来,向大家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话。大家一起拥向阿宝家,只见他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啪”炸响,屋内两支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扩展:除夕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除夕的禁忌有哪些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7、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8、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9、忌开箱柜

  不少地方讲究从除夕这天的太阳落山到第二天春节太阳升起之前,忌开箱柜,以守住财物。

  10、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1、忌晒衣

  在除夕洗衣服晾衣服就是一大禁忌,据说鬼神会在除夕夜缠身在晾衣绳上,从而会带来厄运。

  1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13、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

  14、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除夕年夜饭菜谱

  1、红烧鲤鱼

  年夜饭的菜单上,可少不了这道“年年有余”。这道菜不仅烹饪简单,寓意更是深远。中国自古就有习俗在年夜饭中留上这道菜,不仅好看还代表喜庆的氛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道菜通常都不是吃的,而是用来过夜的。所以在烹饪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它的外形要饱满丰腴,这对来年才有着好兆头。

  2、糖醋排骨

  这是一道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菜,不仅在年夜饭中可作为硬菜镇场,还十分受小朋友的欢迎。老少皆宜的糖醋口味让它远近驰名,在江南一代几乎家家年夜饭桌上都会摆上一道。这道菜色泽艳丽,也寓意红红火火。相信一家人都会喜欢这道菜。

  3、四喜丸子

  别名又叫红烧狮子头,逢年过节常吃的一道菜。不仅吃起来鲜美可口,肉汁满溢,更取吉祥之意。这道菜算是汉族的特色菜,肥瘦相间的肉汁被捏成圆润的外观,鲜艳的颜色加上扑鼻的鲜味,光是看着就叫人食指大动。

  4、油焖大虾

  自淡水区域的新鲜大虾,用最简单的方法去除虾线和虾须,背上划一刀锋利口子。热锅冷油下葱蒜爆香后,将选好的对虾扔进锅中爆炒。这道菜不仅做法简单,出来的成品也非常耐看。虽然调味品中会添加辛香料味道比较重,但虾肉中含有丰富营养,比较好消化。所以对于身体虚弱者也是极好的食物。

  5、红烧肉

  色泽红润、口味浓郁、酱香四溢是红烧肉给大众的经典印象,这道家常菜因为颜色火红,寓意红红火火因此成为了不少家庭年夜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6、扣肉

  扣肉算的上是过年家家都会有的一道美食了,记得小时候吃喜宴的时候总会有这道菜,而且都是到最后压轴上的,做好的扣肉肥而不腻,光是看看就让人口水直流的啊,太好吃了。

  7、白切鸡

  两广人爱吃鸡是众所周知的,白切鸡、姜葱鸡、豉油鸡……然而,贵港人是十足的吃货,一道白切鸡,摒弃了所有的酱料,仅凭一口原汁原味,实打实的满足着贵港人挑剔的味蕾。无论是招待客人,还是自家设宴,桌子上总少不了一碟非常美味的白切鸡。选用上乘的本地鸡,白斩后,蘸点姜葱油,非常美味,风味绝佳。

  8、黄金帝王蟹

  日子越来越好,年夜饭上海鲜的选择也更多。今年咱不吃常规的来一份霸道点的海鲜,帝王蟹。

  9、红烧猪蹄

  色泽红亮,软烂咸香,超级好吃,年夜饭就吃它。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2

  “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人们为了庆祝把年赶跑,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3

  ①“年”是一只怪兽。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这位老人当天在自己暂住的屋门口贴上了红对联,并且还在屋外放了很多鞭炮。除此以外,老人还组织人们敲锣打鼓。于是年兽出来之后听到了震天的鞭炮声以及敲锣打鼓的'声音,年兽非常害怕这样的声音,于是它就被吓跑了。所以从那之后,家家户户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选择放鞭炮,贴对联。

  ②“年”是神仙,“夕”是怪兽

  年在古代中国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③“年”是指庄稼成熟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年字没有繁体写法,但是有异体字“秊”)。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4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5

  古时候有个村子,村里有个光棍汉,家里穷啊,吃了上顿没下顿。眼看过年了,别人放鞭炮吃饺子,韭菜肉,可香可香。他啥也没有,去邻居菜地里偷了根白萝卜,又借了点儿面,包了五十个白萝卜馅儿的饺子,越吃越想哭。那会儿家家过年拜财神,小伙子一股邪劲儿上来,心说你们都拜财神,没人拜丧神,丧神多可怜啊,我今天就拜一拜丧神!

  一边想一边就真动手了。在灶台上点一根香,摆一碗白萝卜饺子,嘴上念着丧神就往下拜。一个头刚磕完,丧神真的'来了。乌青的脸,眉毛垂着,眼角吊着,进屋一阵阴风,灯都灭了。丧神问他,小伙子,你特么拜我干什么?

  小伙子也不害怕,说,丧神财神都是神,凭什么财神就有酒有肉,丧神就没人管?我今天给您拜个年,也没什么好东西,白萝卜饺子,您不嫌弃就吃一个吧。

  几句话差点儿把丧神给说哭。饺子也没吃,叹口气,转身走了。走出去一半又转身回来,说,村东头两里外有片荒地,中间一棵树,往下挖三尺,别的就不多说了。

  小伙子倒头就拜,说,明年您还来。

  第二天他就去村东头了,果然两里外一片荒地,正中央一棵半死不活的树。他顺着往下挖了三尺,挖出一个箱子,箱子打开,里头全是黄金。

  接下来就简单了,小伙子用这些黄金从朋友那儿进了一百箱面膜,在朋友圈卖,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微商,拉黑他的人数都数不清

  我操,说哪儿去了。

  重新说,小伙子靠这箱金子发了家,重新盖了房子,买了块好地,娶了老婆,老婆又给生了个大胖小子。后来他儿子科考中举,当了官,一家子鸡犬升天。

  他们家还是年年拜丧神,贡品不断升级,但每年贡桌上都有一碗白萝卜饺子。丧神再没出现过,不过每次除夕夜过去,初一擦贡桌,都会发现饺子少了几个。

  那,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呢?

  这个故事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不劳而获的美好愿望和迫切需求。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6

  中国人的每一个节日往往都伴随着很多传说和故事。年更如此。

  传说一

  据《山海经》记载,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就要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辰,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纷纷祭拜天地神灵,感谢列祖列宗,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然后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走村串巷相互道喜。这种现象绵延千年,就成了现在“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传说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村里的人们正扶老携幼、牵牛赶羊,一片慌乱逃难景象。这时从村外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可是谁也没有功夫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不敢相信。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老人径自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仓皇逃窜了。

  从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乡亲们穿新衣戴新帽,走村串巷道喜问好。这一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传说三

  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叫年。每年冬季因大雪封山而没有食物的年就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年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年兽。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逃难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来到竹林里。冬季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纷纷伐竹搭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年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说:“我很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年,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年饿极了也会追过来,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年,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然后在各家的门外面挂一块红布,年就再也不会来了。饥寒交迫的乡亲们听了孩子的话半信半疑,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家。

  入夜,村民们害怕年来没有人敢睡觉,除了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碎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年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年兽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前进,于是忍着饥饿顺着孩子的声音窜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里。这时孩子大声喊,“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站在那里礓住了。这时候愤怒的年用它的角把孩子挑起来重重地甩在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潮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年听到响声掉头鼠窜。

  天亮了,人们欢天喜地。那个勇敢的孩子也救活了,原来他是天生神仙下凡。以后,每年腊月三十,大家都燃放爆竹,除夕由此而来。正月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相互祝福。

  传说四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庭紫微星君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紫微星君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年就被人们降服,成了镇宅保平安的益兽。以后每逢过年,人们总要烧香祭拜,感谢紫微星君下界带来的平安。

  传说五

  据说年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的声音,故名年兽。时日一久,人们渐渐发现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后来,人们在每到除夕之夜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粘贴红纸(后来逐渐变为挂桃符或贴红对联),悬挂红灯笼,放鞭炮。

  当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就会相互道喜:“又熬过一个年了。”于是就有了过年的习俗。

  传说六

  古时候,有个叫“夕”的怪兽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都会到民间祸害百姓,一名叫“年”的仙童用手中的竹竿和红绸将“夕”打死了,为了庆祝“年”的胜利,人们将正月初一叫“过年”,将腊月三十叫“除夕”,而且在这天会烧竹竿、挂红绸,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烧竹竿演变成了放鞭炮,挂红绸变成了贴春联。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7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恶无比。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古代的过年

  在农历除夕夜,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不仅皇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其实今人过年一直继承着前人的传统,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在过年的内容更丰富,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过年的习俗

  1、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网络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2、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3、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4、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5、中国民间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称之为贴画鸡,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8

  春节的另一个名称叫“过年”。“过年”的忘思是祝贺人们逃过了“年”的吞噬。“年”是什么呢?“年”是一种异常巨大凶猛的野兽,身子比大象还大,飞起来比风还快,叫起来比雷声还响。它不但凶猛,而且又十分的残酷。它见人吃人,见牲畜吃牲畜。形状好像是牛,造字的'仓颉看见过它,感觉它和牛很相似,所以,就把它的字形和牛的字形造得差不多。它的头上,长着枝枝杈权的.两个角,青面獠牙,血盆大嘴。反正,“年”的样子,要多恐怖就有多恐怖,要多凶恶就有多凶恶。远古时代,它才是百兽之王,什么狮子、大象、老虎什么的,都是它的果腹美食。这么动物都不是它的对手,何况是身材瘦小的人呢?总之,它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尸体遍地。

  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带领群民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为了彻底解除“年”对人们的巨大威胁,黄帝与应龙、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议采取什么办法。有人主张迁居,有人主张捕杀。最后根据黄帝的意见,大家都同意采取彻底消灭的办法。于是,当严冬来临时,各部落都组织一支百人的队伍去捕杀“年”群,经过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杀,年越来越少,成群结队的“年”再也看不到了。最后,天下就只剩下一个“年”了。

  后来,玉皇大帝看它伤害的生灵太多了,就命太上老君施展法力,降伏了它,把它锁在天牢里。“年”这个怪物,到了天上,就昏昏欲睡,要等到月亮圆过了十二次以后,在月亮像个柳叶眉一样的时候,玉皇大帝才允许它下人间寻食一个晚上一一那也就是“年”这个怪物的年夜饭。“年”一来到人间,吃人伤畜,百姓便遭殃了。

  一开始,人们是在心惊胆战中渡过这一天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拿什么来防御它的侵害。只好束手无策,乖乖地等着它来吃。

  可是,偶尔一次,当它走进一户人家要吃人的时候,看见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竹子在迎风燃烧,还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吓得它,撒腿就跑。它以为是雷公在打雷,电母躲在里面要捉它呢,便只好无可奈何地躲到深山里不出来了!从此,人们知道它是怕火光和响声的。

  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关起门来守“年”。他们早早准备一堆一堆的干材,到了黄昏,便点起火堆。大火熊熊地燃烧着.人们还不时地在上面放上一根一根的青竹子,青竹子一破裂,便发出噼里啪啦的爆破声。“年”是最怕这两样东西的,一见火光和一听声响,就游走他方了。

  从此,人们知道“年”一怕火、二怕光。于是,每到“年”要下凡的那天,家家户户便放起鞭炮,贴起红春联,点起篝火来赶跑“年”,到了晚上“守岁”烤火至深夜见“年”未来骚扰,便可以放心地睡了。第二天早上,大家相安无事,便相互祝贺!这便是“过年”的来历。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9

  “年”原本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这种动物喜欢群居,大的群体上千只,小的也有几百只。每到严冬时节,年就从洞穴里出来觅食,它们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动物就要遭到灭顶之灾。一般而言,一群“年”一年冬天总要吃掉上百个人和上千只野兽。

  因此,每当严冬来临的时候,各个部落的人们便如临大敌,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等到春暖花开、大地春回的时候,“年”就会自动跑回它们的洞穴,等到第二年冬天再出来祸害人间。

  这样,远古的先民们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到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以便应付这些可怕的怪物。

  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发现“年”虽然凶恶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到火光就会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成群结队的“年”来侵犯时,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同时手持武器呐喊。“年”见到火光,吓得屁滚尿流,纷纷逃跑。

  把“年”赶走后的次日,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就会一大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磕头,感谢大人保护了他们小一辈。以后,这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和互相拜年的习俗。

  黄帝统一各部落后,组建了空前强大的部落联盟。为了彻底解除“年”对人民生命的巨大威胁,黄帝召见应龙和力牧等大臣,讨论到底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使“年”这个怪物不再为非作歹。在会上,有人主张迁居,有人主张捕杀。

  最后,根据黄帝的意见,大家都同意采取彻底消灭的'办法。于是,当这一年的严冬来临时,各部落都选出了上百个精壮男子组成突击队,四处出动,分兵攻打,到处捕杀“年”群。经过了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杀后,“年”越来越少,到后来,再也没有成群结队的“年”出现。一直到现在,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了。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这样绝种,它又变成了一只九头鸟,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飞出来用鼻子闻各家各户飘出的香味,闻着闻着,嘴里就流出带血的涎水,这种带血的涎水掉到谁家院里,谁家第二年就要倒霉。

  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鸟最怕烧柏树叶的烟味,所以每到冬天,人们就采集柏树叶,等到三十那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把柏树叶烧起来。滚滚浓烟,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从此以后,每逢过年三十晚上,烧香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而过年也就渐渐地从以前召集打猎的亲人们回家保卫家乡,演变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并延续到了今天。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10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种怪兽叫“年”,它的头上长着长长的触角,极其凶猛。“年”在海底生活了许多年,每年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危及人们的生命。所以每到除夕,村里的人都会扶老携幼逃到山里躲避年兽的伤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扶老携幼进山避难。从村外,一个乞讨的'老人看到他的手拄着拐杖,胳膊搭在包上,银色的胡须流淌着,眼睛盯着马修。有的村民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囊,有的牵着牛羊,到处都是尖叫恐慌的人群。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思照顾这个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建议他上山躲避年兽。老人捋了捋胡子,笑着说:“如果我婆婆让我在家里呆一晚上,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走。

  老妇人惊讶地看着他,看到他有着明亮的头发,一张孩子般的脸和充满活力的精神。但她还是继续劝说,一声不吭地乞求老人微笑。我婆婆没办法,只好离家到山里避难。

  午夜时分,年兽闯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的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亮着灯。野兽“年”颤抖着发出一声长啸。年盯着婆婆的房子看了一会儿,然后尖叫着跑开了。快到门口的时候,院子里突然传来爆炸声,年浑身发抖,不敢再往前走。

  本来年最怕红,最怕火,最怕爆炸。这时候婆婆家的门开了,我看到一个穿着红袍的老头在院子里笑。“年”大惊失色,狼狈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的人们惊奇地发现村子安然无恙。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紧把乞讨老人的承诺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一起涌向老婆婆家,只见她家门上贴着红纸,院子里一堆没烧的竹子还在爆炸,屋里还点着几根红蜡烛。...

  为了庆祝吉祥的到来,欣喜若狂的村民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迎接家里的亲朋好友。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周围的村庄,人们都知道了赶走年兽的方法。

  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放鞭炮;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该等过年了。一大早,我要问候我的朋友和亲戚。

  中国“年”的传说故事 篇11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