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参考 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近三年
计算机论文范文参考5000字
论文范文,一般一些专科院校要求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一般要求是,下面带来计算机论文范文参考5000字,欢迎阅读借鉴。
计算机论文参考 篇1
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使计算机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广泛适应,计算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些困难及解决策略作了一定的分析,并为怎样在农村小学有效地开展计算机课程作了探讨。
关键字:计算机;农村;教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为高视角、高起点、高规划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国家教育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网络建设,目前,我们开发区中小学计算机配备基本完善,为计算机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某些不可避开的因素,农村计算机教育仍存在较明显的困难。通过一段时期的调查与总结,我认为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由于我国尚未把计算机教育纳入“普九”课程体系,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也还没有给电脑课应有的一席之地,导致了很多人认为认为小学生年纪尚小,没必要马上学习计算机知识,再加上不是考试科目,所以开课不及时现象存在,在思想认识不够重视,这不仅是农村小学的一个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于各个中小学。
第二,教学设备简陋,尽管学校投入资金建立了机房,但是由于经费理由,机器大多都是低档次产品,再次,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很多学校因买不起正版软件致使学校的计算机要么没有软件支持要么使用盗版软件,这些都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三,家庭因素。由于农村家庭计算机的使用率很低,学生虽然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很大,但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毕竟很少,仅靠每周一节计算机课,四十分钟的学习对初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存在很大的障碍。
面对这些理由,作为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师该怎样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由。近两年来,我在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定位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中小学特别是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培养计算机的使用者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制造者。将来绝大部分人都要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而不是去制造计算机。所以小学开设计算机课应该像驾校开设驾驶课一样让人学会驾驶汽车,成为驾驶员,而不是让人学会制造汽车,成为汽车工程师。
二、大胆离开课本,因地制宜
教科书中的内容选择确实很全面,但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校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网上冲浪”“邮箱使用”等就很难掌握,那怎么办?很多老师采用理论课的形式讲授,但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教师之所云。既然毫无效果,不如大胆的舍弃,把基本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尤其是文字处理技能。
三、因能施教,而非“因材施教”
课堂上我按学生的能力合理分配学习小组。虽然基本没有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对于基础学习,家中有电脑的几个学生往往接受比较快,而且回家练习也方便,我们称他们为“电脑高手”,有这样的光环在头上,下课的时候,他们便会鞭策自己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课上的时候“电脑高手”们有了表现机会,在课堂上“吃得饱”,“电脑盲”也“饿不着”,都有兴趣去学习,且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四、消除学生疑虑,大胆应用计算机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起初刚刚走进校园时,我们都感到它很神秘,很神通广大,但因为价格不菲,一般人都望而远之。在农村小学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由于见得少、用的少,加上计算机教室的种种管理条例,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手脚似乎被束缚了起来,这个不敢动,那个不敢碰。
有一次,我给三年级学生上第一堂课,学习鼠标双击打开文件夹,看似很简单的操作,有几个学生任我怎么演示怎么讲动作要点就是不会做,于是我拿住他的小手帮他点击鼠标,我攥住他的手才发现,这个学生手心里满是汗,我心里一震,刚才的无奈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学生太紧张了。于是我给学生讲解道:电脑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娇气。为了证明,我拿着鼠标快速的来回滑动和点击,用键盘快速的打字……
对于初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桌面上每一个文件夹或工具都是学生好奇的对象,不要一再强调不要动这里不要动那里,应该让给他们积极探索,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的发现介绍给大家,互相学习才行。
五、循序渐进,不怕慢就怕站
基于农村小学的基本情况,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每个年级都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小学毕业前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微笑往往只在最后才绽开。
1、玩
我校三年级便开始接触电脑操作,这期间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初步了解电脑的基本知识以及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培养学习电脑的浓厚兴趣。因而,利用适合学生年龄层次的游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老师真正领略到微机游戏的妙用,使学生体味到微机学习的乐趣。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学校计算机自带了“扫雷”、“纸牌”等练习鼠标使用的游戏。
但对于初次接触微机,接受能力有限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校三级学生开始学习微机,鼠标操作是其中之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游戏对于鼠标的使用要求太高,游戏规则较繁杂,玩一局的时间过长,胜利的希望太渺茫,常常是刚开局就“game over”了,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常常使孩子们在没有完全学会玩它之前,就对游戏去了兴趣,对从而对制约鼠标失去了信心,使得教学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针对这种情况,我下载了一些规则简单的游戏,如连连看等,这些游戏操作简便,容许错的机会较多,给孩子们增加了胜利的机会。通过紧张有趣的游戏活动,不仅实现了让学生自如的制约鼠标指针位置的目的,还让他们体会了练习的乐趣,微机的魅力,增强了他们学习微机的兴趣。
2、练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上机操作练习是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期的了解和接触后,便转入对它的熟悉操作阶段。所谓“熟能生巧”,这阶段更应加强练习的力度,使学生熟悉一些简单的键盘操作、运用简单的windows知识。因此,我们在此期间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玩中练,练中学。
3、创
“学贵有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课改中的一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各种节日开展各项活动及小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它们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如在国庆期间,我们在五年级中举办一次比赛:请你运用学过的powerpoint知识,为国庆设计一张动画幻灯片;母亲节前,我们要求学生设计一张母亲节贺卡。在活动中学生不但熟悉了计算机操作,更培养了自己的创造能力,那一张张有趣而有创意的幻灯片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六、教师的耐心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面对条件不足,学生基础差,一节课下来,老师跑了这边跑那边,给这个演示给那个讲解还要不断维持课堂秩序,但效果往往不好,总感觉一节课没掌握多少东西,很容易感到工作很难办,往往引起气馁情绪。
我曾问过学生,你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八个班的学生都是齐声回答——计算机,所以,我们计算机老师应该感到很幸运才对,因为我们教的课是最受欢迎,兴趣最大的一门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在尽力的完成老师的任务,只不过他们接受的比较慢,或是入门比较慢,等三年级四年级学下来,到五年级估计就是顺水推舟,很简单了。
信息技术教学是落实其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学生以后顺利发展的一下更重要措施,我们农村计算机教学虽然条件差,但是我们绝不能落后。
只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能把我们农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教、学、用突破以前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误区,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计算机论文参考 篇2
随着电子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了很多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的雷电干扰理由展开的探讨,并提出了计算机网络防雷的措施和有效的策略,希望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计算机网络,防雷设置,措施策略
一、前言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理由,计算机设计系统是由大量的微电子共同运转才会有效的,但是这些微电子共同作用的同时也会形成回合电路。
从而引导雷电的微波进入到系统内部,从而造成电脑系统的末端和接口的破坏,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就雷电的防护措施展开了如下探讨:
二、雷电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
1、电源部分
计算机网络系统电源部分遭受雷击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架空高压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低压配电系统;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低压配电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低压配电系统反击放电。
2、计算机网络部分
雷电能量侵入计算机终端的途径如右图1所示。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通信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将终端设备损坏;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物,雷电流沿柱内钢筋下泄时产生的lemp(雷击电磁脉冲)在机房内信号回路上感应产生的过电压击坏网络设备,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反击放电,将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击坏。
三、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
1、雷电损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理由分析
现代的社会已经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高科技的计算机器件、高精度的仪器被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去,计算机的芯片越小,其自身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就越强。但是它本身的耐压性就越弱,当受到雷电的袭击时,造成的损害就更大,这也是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的主要理由之一。
2、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侵害形式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击雷,另一种是雷击电磁脉冲,前者指的是雷电等直接冲击建筑物或是地面上的各种设备机器等,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害。
外部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不受自然雷击或者火灾的影响而发生的人身事故,内部的雷电系统指的是雷电和其他外界发生感应电流的泄露产生的人身事故。由于计算机是处在建筑物之内,是室内操作的,因此受到雷电直接的侵害小,主要是受到雷的冲击。因此,计算机的雷电防护主要是击电磁脉防护。
3、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侵害的主要途径
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雷电通过电源路线侵入到计算机系统,由于计算机的电源通过电力路线送到室内,如果电力路线遭到了雷电的袭击就会产生电力线路的中断,直接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如果建筑物体受到雷电的袭击这时候在计算机的电源线路上会产生大量的雷击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计算机的通信线路进行侵害,其中一种情况是静电感应,雷电的作用,计算机系统附近的线路会感应相反电荷;另一种情况是电磁感应。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
1、电源系统的防护
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的电压流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电源线线路的过电压就会少于电力设备。此时,要想通过电源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护,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抑制瞬间过电压、过电流措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状态值。一旦雷电产生较大的电压、电流,在短时间内想对相应的电压进行限制或是泄流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理由,就应该根据相应防雷保护区原理对每个分区的交界处进行相应的防雷保护,可以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设备电缆内芯两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以保证二次电压设备安全。也可以在精密仪器设备及ups的前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或是保护器,将其作为三级防护。只有通过多级防护,才能最大限度的对相应的雷电流进行限压或是泄流,以避开雷电对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2、屏蔽措施和合理布线
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如使用非屏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入户前埋地水平距离不小于10m,架空入户的屏蔽金属两端及穿过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时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采用含金属部件的光缆进行通信或数据传输时应在出入机房光缆终端处将金属部件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为了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线路的屏蔽措施与选择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及机房的设计都显得十分重要。
3、机房位置选择
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物中,计算机房应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电位连接和接地系统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当机房设备较少时可采用s型、星型结构连接,此时设备所有金属部件除在接地基准点erp连接,设备金属部件之间相对绝缘。若采用m型网型结构等电位环型连接,则每隔5m设备与建筑物的主筋连接。设备的保护地、静电接地、交流接地、电缆的金属外层和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分别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
4、直接雷防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屋顶也应该安装相应的避雷针、避雷器,并用相应的材质将避雷带个接地网进行连接,以保证机房内不同的金属外壳、工作连接及光线架等以最小的距离连接在一起。保证接地网和电源系统接地网等相互连接,以达到电压均衡的目的。直击雷的防护仍以避雷针、避雷带(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为主要防护策略。对其他防直击雷的装置应使用经省部级鉴定的产,楼房越高遭雷击的几率越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一类防雷建筑物超过30m;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45m;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时,还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和等电位防护措施。
5、安装spd
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种非线性元件。当雷电浪涌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时,信号spd动作,此时对地阻抗趋近于零,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信号spd可以将雷电过电压箝制在计算机终湍或者交换机接口能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对它们形成保护。
6、信号系统的防护
计算机实现网络通信是通过相应介质来实现的,不仅通过普通电话线实现互联,也可能通过非屏蔽双绞线实现互联的。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信号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防护。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时候,尽量避开将通信电缆暴露地面,最好是将相应的电缆埋在地底下或是用屏蔽管槽将两端接地,也可以在入户前,安装相应的避雷器。在考虑信号传输宽带或是衰减的过程中,尽量与网络性能指标标准相一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的网络计算机系统遭受到了电路雷电的破坏,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不断的研究探索防雷的措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内部进行回合电路的'防止,以及对于已经形成雷波的抑制都有很大研究的成果,相信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会更加的健康快速。
参考文献:
[1]何俊华,宾雍伟,宾雪.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2.
[2]李爱华,陈传振,任学民,等、计算机网络防雷误区分析[j].科技资讯,2013.
[3]宋军.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防雷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12.
[4]张湘,何刚.企业通信计算机网络防雷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3.
[5]蔡纪鹤,陈峰,杨振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j].低压电器,2013.
计算机论文参考 篇3
摘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以推进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培养善于思维并不断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提出将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具体阐释了一个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课程内容、四种教学方法和三个效果评价环节,并探讨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学;“一三四三”模式
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想能够被人们用于管理日常生活,解决各领域问题,并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通过比较、分类、类比等方法,将计算机科学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他事物之中,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准确程度,同时,能够善于对复杂事物进行分析,通过规范的方式将复杂问题转化为若干简单事物加以解决,并及时调整方式方法以适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在教学领域,计算思维也能够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对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要求
“大数据”不是单指技术形态,而是针对日益增长的信息量和数据种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同样面临“大数据”的时代冲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被充分地数字化和网络化。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何实践活动,都伴随相应数据的产生,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实质上就是计算,这就是计算思维的用武之地。
(二)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主观诉求
计算思维为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提供了理解自然、社会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强调了创造知识而非简单使用信息,提高了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1]。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悟计算思维的思维方式,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准备。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基于计算思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注重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掌握基于计算思维的问题求解方法,为未来利用计算手段进行学科创新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计算思维进行教学课程改革,重点要进行的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述形式来进行现实问题的转化,而不是单一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技巧[2]。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三四三”模式
(一)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焦点。设计一个融入计算思维理念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将计算思维各特征点多视角、宽领域、立体化地融入到课程体系设计中。引入计算思维将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并进行新的剪裁和增删。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从实例出发,紧紧围绕各学科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系列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高级管理[3]。一方面,要带领学生熟悉和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自觉运用抽象、约简、转化等方法,将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世界的描述方式;另一方面,要借助计算机高级语言实现计算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动化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思维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实情景描述,即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应用背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激发学生发现并描述问题的潜能[4]。二是概括问题,也就是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和抽象,提炼出要素并转化成信息世界的描述方式,培养学生抽象、约简和归纳的计算思维能力。三是处理过程,即运用基础知识对上一阶段中抽象到的问题进行求解,细化处理步骤,确定问题的处理模式。四是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对上述每个阶段中细化得到的处理过程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结构表示出来,设计一个包括主干课程和分级课程的树形课程体系结构。
(二)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确定
课程内容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基于计算思维确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以计算思维的引导、培养和锻炼为目标,从适应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总体上确定三个方面内容: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计算机实践课程。
1、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主要是针对思维方式和主观意识的培养训练,利用计算机计算速度高、存储量大和智能化强等优点,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将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在思维与认知方面进行等量转换,在现实中自觉运用这种转换思维的能力就是计算思维意识课程培养的目标[5]。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思维和理论来描述并界定人类的自然语言,同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人类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思维意识培养课程的课程内容。
2、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育,应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3、计算机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并体现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设计实验过程和步骤。设计基于关注点分离的层次化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
1、双向互动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转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可灵活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构建主义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并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及重构性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抽象、求解思路及方法的探讨中导出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思想及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
2、实验教学法。融合多种计算机科学思维方法构建实验教学的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具有开放性,教师负责给出参考步骤和引导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3、反馈递进法。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递归的思想,把复杂的问题变为与原问题相似的简单问题,减少重复计算,学生利用并行处理和逆向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反馈给教师,师生双向沟通,进一步设计并确定求解问题的方案。
4、二维教学法。既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广度,又注重其深度。广度教学是指从自然、社会中的广义计算拓展到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将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映射到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并进行概念抽象。深度教学是指基于学生深度理解与思维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一步探讨思维本质和应用,进而强化思维的作用和价值。将广度教学与深度教学有效结合,从广度教学延展到深度教学,形成二维教学法。
(四)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
计算思维引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包括三个环节,即评价、反馈和优化。
1、评价是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考核,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对学生探索发现并构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求解及系统设计中计算思维能力程度的考核,加大实践成绩权重,重点检测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的思维能力。
2、反馈是通过教学评价,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计算思维引导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行为,及时调控课程计划,才能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3、优化是在评价与反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而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遵循教学规律,合理确定优化教学的标准,开展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寻求合理的教学结构,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一三四三”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提升教师认识与素质
计算思维对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在工作、教学和生活中都在潜移默化地应用,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或者作为一个系统的理念提出来,并传授给学生[6]。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的讲解、案例的设计的实施最终都将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本轮改革中将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培训、自身学习、同行之间的讨论交流,在认识、方法上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通过集思广益和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要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既使学生的应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要在学生的能力结构中融入计算思维的要素,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意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进而形成问题求解能力。通过上机的实践教学,在讲练结合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从学生的实际应用出发,既要有通识知识,又要符合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另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内容的设置和案例的设计方面要有针对性,确保学生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递进式的知识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不断养成。
(三)有效融合教学过程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
很多高校过去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目标,但新的教学改革是在这个目标上更进一步的提升,最终实现思维培养与应用能力培养要融合。“计算思维”应体现出既能感知又能实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式,科学融合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类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在课程内容编排和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体现具有“计算思维”特征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体系贯穿理解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方法等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资料、购买东西等,但是学生只是会简单地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而一些高级的搜索技巧几乎都不会。在学生的信息查询的教学中,要将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应用(信息检索的技巧和高级检索方式)、方法(培养计算思维)进行融合,不仅是具体应用,还要举一反三,归纳分析,总结规律,上升为思维。
参考文献:
[1]耿国华.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12—15.
[2]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4):4—8.
[3]罗芳,杨长兴.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9):83—85,89.
[4]葛欣,席景科,等.基于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59—160.
[5]王文军,等.基于计算思维的数据库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2(12):66—69.
[6]张蕾.面向计算思维的WPBL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100—105.
计算机论文参考 篇4
1、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在近二十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是2013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一,人数超过10万。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是否适应社会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我们现在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次,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往往没有加以实践、应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2)考核制度依然是“分数为主”,造成学生只是惯性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什么是创新性教育?对计算机学科而言,创新性教育并不是期望学生进行发明研究,而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出既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自学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怎样实施创新性教育?首先要创建面向本科教学、系统完善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新型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其次,要建立多层次、跨平台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最后,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每年开展科技节活动,学部每学期组织学生申报和实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计算机系由专职教师担任潜能导师指导各个大学生学习与创新团队。在开展这一系列科技学术活动的同时,注意把思想教育作为有形的载体,渗透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担负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2)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从学生“个性化教育”和计算机专业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具有课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3)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优秀的人才不仅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运用知识来进行创造性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指导作用的正是学生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2、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
2.1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的教育、氛围、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我们可以尽力多提供一些良性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这个环境就是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它包括学校的各类实践环节、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及各种技能培训和认证。平台的硬件支撑是学院、学部两级的实验室和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
2.2做好支撑平台的各环节工作
各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因此,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要制定好实践教学大纲,这也是本课题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本课题组拟定了《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在该规定中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细则。实验室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场所,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场所,强调创新是一句空话,国内外的许多著名的科技成果都是从实验室诞生的。实验室要向学生开放,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实验室做深入学习,跟老师做项目。为此课题组提出建议,草拟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试用)》。大学生课外科研基地是学生科协管理的群众科技练兵场所,它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讨论问题的环境,它有更加灵活的开放方式。近年来,学校给予了许多支持,比如下拨经费,购买服务器、空调、桌椅等。一年来,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科研基地的管理办法,同时制订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奖励办法。学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在总结实施该院“个性化教育”经验基础上,各院系对如何全面实施潜能导师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
(1)组建学部潜能导师指导委员会,学部领导担任正副主任。
(2)对低年级和高年级潜能导师工作重点进行了划分。一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是启迪、发现学生自身亮点、优势和潜在能力。具体做法是,进一步优化一年级潜能导师方案,每个新生班设置1~2名潜能导师,采取潜能导师与辅导员相结合、面上学生与重点对象相结合、座谈交流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3种结合方式,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自身优势、兴趣和潜能。高年级潜能导师重点根据学生自身亮点和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若干潜能培育平台,采取项目实施或者专题研究等形式,吸受、引导学生去挖掘、培养、激发、提升个人潜能。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进入上述平台,根据专业特点,给进入上述平台的学生配备潜能导师,并在潜能导师的指导下,挖掘、培养、实现、提升个人潜能。
(4)学生进入上述平台,取得相应成果,可计入个人总学分。
(5)学部采取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担任潜能导师。
3、金字塔培养方式是有效途径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主张金子塔式的教育,底部为普及层,中部为培养层,顶部为精英层,针对各层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分类组织,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在实践创新平台下,通过逐级培养,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1学生课外的各种基础培训
(1)普及层:主要面向新生普及知识,包括机器拆装、应用软件使用、网页制作、C语言编程等,使学生提早了解计算机。
(2)培养层:主要面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同学,老师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参与的同学掌握一定的开发能力,主要内容涉及面向对象开发工具(如VB、VC、Java)、数据库应用(如SQL、Oracle)、电子方面(如单片机、数字电路)、网络编程(如ASP、WinSock)。
(3)精英层:主要面向在计算机方面有特长、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理论知识的培训。
3.2学生科技立项
学校和系部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创新实验与科研资助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或实验项目计划,促进学校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的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变更、项目结题等事项的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工作无明显进展的学生要及时终止。学校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组织学生项目评审、备案并对外公布。项目结束后,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验收结果中,必需材料为各项目的总结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
3.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学院致力于发掘学生潜力,组织开展一系列围绕科技工作的竞赛,其中包括APP设计大赛、基础应用能力大赛、ICPC软件技术大赛、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选拔大赛、“思科杯”网络技术大赛、多媒体制作大赛等一系列科技竞赛。每年学院有350人次参赛,占全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人数的70%左右。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学校取得了较大的影响。除了以上校内竞赛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技术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竞赛、全国高校SuperMap杯GIS大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撰写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的能力。
3.4组织各种专业认证考试培训
随着计算机方向日益多元化,各大国际知名的IT企业开始推广其企业的技术认证,这认证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微软公司的MCP认证、思科公司的CCNA/P认证、SUN公司的SCJP认证等,通过认证学习和考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广泛的被各种企业所接受,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这类认证的费用很高,学院积极与相关的培训机构洽谈,力争通过开放实验室、引入大学培训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减低费用,切实服务学生。目前已经成功引入思科CCNA/P认证、RedHatLinux认证培训、工信部的ITAT认证考试,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拓展相关培训和认证。
3.5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创校内外实习基地
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包括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的IT企业的合作以及行业内部的企业的合作。一方面通过引入企业的高级技术主管、项目主管,使他们直接参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与武汉烽火科技公司、誉天教育集团、NIIT(上海)公司合作,成立N+1特色教学班。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IT前沿知识,和企业单位的生产实践相接触,也为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提供更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人才与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和研究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学分置换、考证、合作培训和参与大学生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形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给学生配备学院教师与挂钩单位业务人员组成的指导教师;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力度,避免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驱动力。
3。6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近几年随着学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各类科技项目的成功,有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可以供学生参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鼓励学生在科研领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另外,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并让学生参与系统的研发,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措施建议
1)选修课计入学分,对于在参加科技项目、学科竞赛和开放实验中表现突出并具有创新性成果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学校设立的创新学分。
2)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稳定。实验师资队伍是从事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主题,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有效开展实验建设的根本保证。为此,在独立院校中我们需要利用有限的条件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并落实稳定实验队伍的各项措施。
5、结语
构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金字塔培养方式是有效途径,实施“潜能导师制度”是有效措施,以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基金项目、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及各类专业认证培训等项目为抓手,切实培养计算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如同文华学院一样,我国独立学院大多经过“十年建校”,目前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发展”阶段,后续还有第3个、第4个甚至更多个“十年”,而探索和研究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大学生培养质量是其发展之根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