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论文
首先,借助网络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完善备课内容地理教师在备课期间,不仅要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大纲、课程内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而且要从网络渠道搜集与备课内容相关的地理信息和资料,提取精华信息,所选取的地理资料要恰当适用。百度、谷歌是获取地理地图信息的主要渠道,众多的地理教学资源网站和教育平台又给地理教师提供了数不尽的学科资源,如地理素材、课件和题库。
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地理信息,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资料的筛选过程中,切忌不能图片资料杂乱无章、练习题深度、难度和广度不够或过大,不考虑学生地理学习的实际认知水平。课堂信息泛滥不仅会冲击地理课堂的主体知识,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其次,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做好地理课件的开发地理课程是以大量地理信息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化地理教学。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仍以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地图册为主要媒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以及采用访谈、调查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在众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相对而言,PPT操作简易又比较适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可供挑选的图片和资料令人眼花缭乱,但PPT课件制作中需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learner-based),不能盲目追求课堂信息容量而忽视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即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思维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能力处在起始发展阶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课件制作中不能泛泛地使用地理图片、材料和例题,而要精选典型的图片、动画资料和例题,以免给学生造成课堂视觉疲劳和信息灾难。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褶皱和断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运动、锋面雨、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台风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Flash动画演示,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因此,教师在PPT课件制作中要注重地理信息资源的筛选,尽可能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重点幅图和典型例子,再利用好超级链接,就能够做出有效适用的地理课件。课件中超级链接主要链接相关地理视频、Flash地理动画、地理教学资源和练习题等,方便自己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学进度,开展个性化的地理教学工作,有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再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驾驭好地理课堂在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常见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是使用PPT课件、Flash动画、视频、网络在线、电子白板等方式。每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都有其优点和不足,高中教师要甄别每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劣,选取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辅助手段,才能真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中有大量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分布,如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包括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洋流等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是初学,高一学生很难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针对触手不可及的地理事物,地理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在课堂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很难懂。例如,教师在讲授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点时候,借助地球自转课件演示,既能生动直观地模拟再现地球的自转,又能揭示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晨昏线是如何移动。借助地球公转课件,能够形象生动地模拟再现地球是如何绕着太阳公转的、太阳直射点又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两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大气运动课件,可以模拟再现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洋流课件,可以模拟世界洋流的运动规律等等。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地理教学课件,能够把抽象的地理事物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空间思维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地理的空间思维习惯。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下,一节好的地理课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地理专业素养、地理课件制作水平、对地理课件和地理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还取决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教师要做教学的主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被教学课件和繁杂的地理信息所束缚,被动地使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而要通过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地理信息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不能被动地学习,要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对主要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活所储存的已学地理知识,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最终实现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