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秦张仪的诗句 有关赞美苏秦张仪的名句

1、有关赞美苏秦张仪的名句

2、谈谈苏秦张仪的说服艺术

赞美张仪名句:

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

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赞美苏秦名句:

荀子: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故齐之苏秦,楚之州侯(令尹),秦之张仪,可谓态臣者也。

张仪: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

《吕氏春秋·知度》:“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司马迁: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曹操: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贾岛:沙埋古篆拆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说处,乱山秋尽有寒云。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王安石:已分将身死势权,恶名磨灭几何年。

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谈谈苏秦张仪的说服艺术

  说服一个人重要的还是口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可以成功说服帝王的也不在少数,现在小编来跟你们分享一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苏秦与张仪的说服方式的不同之处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的浪潮中,各个国家纷纷寻找变法图强的富国强兵之路以求能够在乱世获得席卷天下的实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个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作以求能够获得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发扬自己学派的思想,在这些思想流派当中以张仪苏秦为首的纵横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靠自己能言善辩的头脑以及强有力的辩论能力成就了自身的事业,发扬了纵横家这一学派的思想。

  说服;苏秦;张仪;纵横家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于中原,各个思想流派纷纷入世寻找着发扬自己学派的机会,作为杰出的口才家以及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与张仪二人也在这个时候踏上了历史舞台。二人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头脑以及掷地有声的辩论才能在人才辈出的战国时期为自己留下了粉墨重彩的一笔也将纵横家这个学术流派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虽然他们都被视作为纵横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也同为口才思想出众的演说家,但是却因为思想上的不同,在演讲的模式以及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差异性也就为我们后人研究口才的最佳模式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本文将根据苏秦与张仪二人演说的特色展开分析,力求为读者探究一条最为合适的演说之路。

  一、苏秦张仪两位演说家采用的不同的说服方式以及策略

(一)苏秦所采用的说服模式

  1.分析客观环境。虽然二人同为纵横家这一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因为苏秦张仪二人的思想上存在着的差异,二人也各自采用了不同的行事路线以及处事风格。苏秦主张施行和纵以及用利导法来说服对方遵守自己的意见。这种说服方式的第一步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客观现实条件帮助自己说服的对象了解他所处于的处境,这些现实条件包括地理环境、兵力状况、国力强弱等主客观因素,了解对方占有的有利条件,逐渐的瓦解对方对于现实的恐惧心理,建立起战胜困难的心理信心,从而达到自己说服对方的关键一步。

  2.指出现实危机。苏秦在帮助说服对象建立起一定的自信心之后就会开始分析现实危机所产生的理由,指明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所在。例如在对齐、楚这两个存在着矛盾的大国进行劝说之时,就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帮助他们进行分析,使其能够信服苏秦所说的一切,苏秦这样劝说道: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如果二位国君割让国家的土地送给秦国,那么不就是养仇而奉仇者也,所产生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个环节,是帮助对方看明白产生这一切的根源,能够明白自身的实际处境,进而跟随苏秦的想法。

  3.指明最佳出路。作为苏秦模式的第三个劝说步骤,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之后,苏秦在这一个阶段开始帮助说服对象寻求解决现实理由的具体道路,替对方出谋划策实质上也就是说出自己的合纵主张。例如在对齐楚赵这几个战国的强大国家进行策划时,主要是指出,只有按照他的主张各个国家进行联合才能够做到抗击秦国的军事威胁,最终成就自己的一番王图霸业。而对于魏国这种小国在直接说明了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避开亡国的悲剧。

  4.进一步分析现实的厉害得失。在进行完这三个步骤的劝说之后,苏秦并没有结束他自己的劝说之路,而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趁热打铁使对方能够更加确信不疑的跟随着自己的道路。例如在对赵王进行劝说之时,利用对方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指出对方安民之本,在于择交这一观点。并且指出如果赵国选择了与与齐秦这两个国家建立敌对关系,那么就会导致这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瓜分你的赵国。

(二)张仪所采用的说服模式

  1.指出对方存在的劣势。张仪相对于苏秦循循善诱的告诫方式,在劝说说服对象上采用的手段就会显得过于强硬,通过步步紧逼的方式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见到将要劝说的对象之后,张仪会直接了当开门见山的告诉对方所拥有的劣势有哪些,造成一种居高临下的巨大压力以及一种威势,让对方从心理上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对现实情况产生绝望,为下一步的劝说打下一个心理铺垫。

  2.进一步指出对方的错误。在对对方进行现实情况的恐吓之后,张仪会在第二步进一步的加强对于对方的恐吓,选择的方面是指出对方在这种劣势情况还犯有的错误。例如张仪在对赵王这名合纵主义的最早支持者进行劝说之时,张仪就指出,现在的六国联合早已经是名存实亡,你不应该抱着过去的想来来抗拒强大的秦国,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让你的赵国更快的覆灭。张仪每到一国就会向这个国家指出六国联合的错误之处,打破对方的幻想,瓦解对方的信心,从而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

  3.站在对方角度恐吓威胁。通过这样的步步紧逼,张仪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建立起相对于被说服对象的心里优势,这也难怪在进行说服之时无形中就会占据到一个较为优势的地位。但是,张仪并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收手,停止恐吓,而是更深一步的分析其立场的错误之处,让对方更加无处容身,为自己的第四个阶段做好最后一个铺垫。还是在威胁赵王的时候,明确的告诉对方,如果要是两个国家反目成仇,那么到时候秦国的三路大军就会让你的赵国瞬间覆灭,赤裸裸的威胁之下,赵王只能就范。

  4.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通过一系列落井下石般的警告,在最后张仪会说出自己的目的,为对方之处一条相对来说较为理想的出路,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因为前面的一系列恐吓,说服对象往往就已经丧失了继续抗争下的勇气,这种情况出现后,只能乖乖的接受张仪所安排的道路。

  二、结语

  张仪和苏秦虽然在进行劝慰时采用的策略不同,具体的行事手段有所区别,但是却都能够因地制宜发挥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张仪代表着强大的秦国,在进行劝说之时往往伴随着强大的军事行动,所以采用的劝说就较为极端。而苏秦因为代表的是较为弱势的六国,人心并不统一,因此在进行劝说之时选择的策略就会显得较为柔和,这种随机应变的说服策略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进行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