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人间疾苦的诗人 13句反映人间疾苦的诗句
1、13句反映人间疾苦的诗句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重点元明清部分
1.《登飞来峰》一诗中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2.端午来临,想起你微笑,我的心砰砰乱跳,看到你容貌,我难以抑制心中狂躁,闻着你味道,我生理反映了,别想歪了哦,我说的是粽子哦,祝端午快乐!
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唐・骆宾王《咏鹅》。曲项:弯着脖子。这几句大意是:鹅呀鹅,长颈曲项,向天高歌。白色的羽毛在绿水里浮游,红色的脚掌拔开了清澈的水波。相传这是骆宾王童年时的作品,颇带儿歌风味。这首诗通过一个孩子的目光为鹅画象,诗句顺口而自然,流露出一片天真的稚气,特别是起首的“鹅鹅鹅”三字,既是孩子对这美丽的白鹅的呼唤,又谐合着鹅的鸣声,还反映出孩子见了鹅以后产生的一种兴奋喜悦的感情。唐代诗人骆宾王《咏鹅》
4.经历了雪飘的洗礼的桃花显得更艳丽了,更水灵了。昭君不敢和桃花比脸容,西施不能和桃花赛皮肤。田园诗人陶潜笔下的桃花源记,借用桃花反映平和恬静的,人间那种没有战争暴力和欺诈的淡雅的生活方式,也是对桃花品格的极度赞美。
5.万里长城凝结了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中华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长城像巨龙盘旋在群山之中,那高大连绵的长城勾勒出蜿蜒的山势,充满了艺术魅力。中国的长城作为坚固的军事防御功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但作为伟大的建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长城,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是人间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以前,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谈何容易。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长城,一条俯卧在群山尖一的龙,深黄的巨石记载着历史的沧桑,一座座峰火台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而今,我登上了长城,我不能用雄壮的文字抒发追古思今的感慨,我只能用笔记录下我的所见所感,来表达对长城的敬畏与赞美。闻名中外的八达岭长城,它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工程之一,它规模大,工程艰巨,耗费人力之多,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到了好汉坡,这是一块比较高的地,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到处悬崖峭壁,远处朦胧的烽火台,似乎有人在那招手。遥想当年战火风飞的年代,英勇的战士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民,在这浴血奋战,击败来犯的侵略,是何等的令人敬仰和称赞,一种对祖先的钦佩之情心涌而起。
6.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成就颇高,如(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清代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主题都是对童真母亲(自然)的赞美。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具有(勇敢顽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质。曾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曾写过”四大悲剧“的伟大剧作家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动物是(骆驼)。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它是世界综合性运动会,第(四)年举行一次。色彩的三原色是(红黄蓝),用三原色调出的三种间色分别是(绿橙紫)。填人名歇后语:(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孙武)用兵以一当十。(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包公)断案铁面无私。(孙悟空)七十二变神通广大。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年间的史事。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这本书是(《资冶通鉴》)。唐朝诗人杜甫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广大百姓的疾苦。请问,杜甫的称号是(诗圣)。他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原名周树人,他叫(鲁迅)。他一生共写赣州一百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赣州作家之一,他是丹麦人,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是(安徒生)下面不属于词牌的是(D)。A卜算子B菩萨蛮C长歌行D渔歌子
7.西方有句谚语这样说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家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就不会幸福。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8.西方有句谚语这样说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家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就不会幸福。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9.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家人,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就不会幸福。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
10.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重点元明清部分
元杂剧
题材内容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3.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悲惨命运,表现妇女的愿望和追求。 4.歌颂忠良,鞭挞
奸佞。 5.反映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状况。
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2.矛盾集中,情节紧凑,主线突出。 3.人
物性格刻画鲜明。 4.语言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
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
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
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关汉卿
关剧内容
从思想内容看,关剧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
矛盾的作品。如著名的《窦娥冤》,此作品是其悲剧代表作,被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反映
了人们的斗争精神,控诉社会黑暗。
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那些貌似
强大的坏人,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
喜剧意味。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
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剧中主角关羽的出场在
第三折,但第一、二折已通过乔国老和司马徽的口渲染了他的英雄业绩和盖世威风,造成了
强烈的戏剧气氛。
关剧艺术
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
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
关剧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
关剧善于处理戏剧冲突还表现在它的过场戏简洁,戏剧场面随步换形,富于变化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
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
份
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通
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窦娥冤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
超现实情节,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
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也反衬出社会的黑暗。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
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
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
人心的艺术力量。
曲词特点
1. 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感情 2. 朴素的本色,贴合人物处境和性格 本
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1. 窦娥的不幸命运 2. 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
之间形成的对比 3. 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王实甫
《西厢记》的特点
《西厢记》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 (一)作者突破了
元杂剧每剧四折的结构,全剧写了五本,共二十一折,内容丰富,情节紧凑,故事曲折动人。
(二)剧中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都是古典戏曲中
杰出的典型。 (三)在心理描写和景物气氛的渲染上,也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文辞优美,诗意浓厚,很多曲文感情色彩强烈,富于音乐节奏,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来源:《会真记》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里面的人物形象以及戏曲语言上。《西厢记》的人
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
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 、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还在后世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称。《西
厢记》的语言,文辞优美,诗意浓厚,优雅自然,既借助诗词的格律,又吸取口语的自然;
既化雅为俗,又化俗为雅,做到了雅俗共赏。既便于观看欣赏,又便于案头阅读。同时,情
景交融,寓情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无与伦比。
作品成就及创新之处
主要成就:《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
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
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
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创新之处:a .元杂剧一般是以一本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有五本二十
折; b .《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场的通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许多首
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由红娘唱; c .对故事的题旨做了新的改造。强
调“情”的自主,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思想内容: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
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
姻方式。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马致远 《东篱乐府》
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
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马致远的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
法和人物形象鲜明等艺术特点。
秋思赏析: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令,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
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
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
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
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
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
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
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
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
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汤显祖 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诗文:《玉茗堂文
集》
牡丹亭
艺术特色
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
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
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
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
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
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
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
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
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袁: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 《袁中郎集》 )
、袁中道的并称。明末辽东也有三袁并称,他们是袁崇焕、袁应泰、袁可立,故又有前
者“文三袁”,后者“武三袁”之说。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③推重民歌小说,提
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
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
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
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
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后七子”是一个比较严密的文学宗派,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
(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
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
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后七子”了
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
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
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当时在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
贞吉、万树、蒋景祁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作出重要贡献。阳羡词派
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蒋士铨、洪亮吉、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
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 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
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随着清朝统一
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
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神韵派:清代诗歌流派。清初诗论家和诗人王士禛创立。主张诗歌创作要朦胧含蓄, 吞
吐不尽, 好象有言外余情, 深意寄托, 却又难以捉摸, 无法指实; 语言力求华美, 尽量选用明隽圆润
的辞藻, 打磨得流畅清秀; 风格讲究清远冲淡, 自然入妙。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 “姚门四杰”:
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主张: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
语言雅洁,反对俚俗。思想: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
洁”。
白朴:《梧桐雨》 词有《天籁集》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
月英花月东墙记》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张养浩 《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宋濂 《宋文宪公全集》
刘基 《诚意伯文集》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赏析: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
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
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
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
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
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
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
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
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
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
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
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
的歌颂,无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
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宗臣 《宗子相集》
王世贞 《弇州山人四部稿》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赏析: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以本诗描写了自己在山东注电视机登临太白楼的所见所感。
作者开篇就以“李供奉”来呼唤敬称李白,巧妙地交代了登楼时自己对李白的敬意。“独”字则写出李白的桀骜不群和超逸不羁的个性。济宁南城小楼本来不著名,因李白登临一次而名声大振。“高名百代留”就有山不在高,有仙同灵的意味。在颈联中,作者直接描写抒情主人公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仰望海天,明月当空,仿佛自己也听到了诗仙李白的召唤,想要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门,去遨游仙界了。尾联则描绘了作者从幻想回到现实,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滔滔江水,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
诗歌把李白当年登楼和自己近日登楼融合为一处,明写李白,暗写自己。诗作中主人公敢于与李白比高低的雄心和气魄,表现无余。
张岱 《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
吴伟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有《梅村家藏稿》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梅村
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桑落酒香卢桔美,钓肥斜系草堂开。
顾炎武:《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
海上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陈维崧: 《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赏析:陈维崧被誉为清初词坛第一人,生于明天启五年(西元1625)十二月初六,字其年,号迦陵。“维崧”一名出自《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是国运长存,子孙贤惠之意。因家学渊源,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10岁时即能代父援笔作序,倚马千言,瑰玮奇丽,令同行与长辈折腰。少年时拜当时文坛巨擘吴伟业、陈子龙为师。其诗流丽风化,语多涉六朝初唐之习俗;其词风格雄壮,因身处明清易代之际,故词多家国之忧,波澜壮阔。
这首词大概写于他流寓河南之时。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词的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词人善用衬托的笔法,前两句不着一" 鹰" 字,但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这“风”何以如此迅猛急速?原来是雄鹰在平原上高速低飞而激起的,这就从一个侧面写出鹰的凌厉激荡之势。凝望鹰的刚毅奔放的身姿,词人就不禁要心潮澎湃了:“我,能像这自由翱翔的鹰一样拥有广袤的天空吗?”紧接着的一句“秋空一碧无今古”,既写秋空之澄澈静谧,又揭示了词人心潮之澎湃跌宕。“无今古”,即不分今古,古今同一。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而此时头顶上的深邃的“秋空”仍是静止不变的。江山亘古如斯,而人呢,却是华年难驻。那些个流走的日子中,依稀清晰的怕就是“醉袒貂裘”的出猎场面。“略”是“大略”“约略”之意。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杜甫《壮游》诗中云:“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渴望浴血疆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徒成空梦,那只好在游猎的追逐中找到一点精神的寄托了:这才是古今诗家醉中的愁、醉中的怨。
《蕙风词话》中说,好的词多擅暗转,即上下阕之间过渡自然巧妙。就此词看,其过片一句“男儿身手和谁赌”,用议论句,转得很妙。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发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牢骚不平,出语豪迈、悲愤,且精警犀利。空有一身武功绝艺,却只能在猎场上与人一赌高下,未免无聊。“和谁赌”暗藏了怀瑜握瑾而不见用的抑郁寡欢。“老来猛气还轩举”则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为什么有如此的壮怀呢?紧接的一句“人间多少闲狐兔”,交代了词人发愤图强的原因。“闲狐兔”其实是奸佞小、恶人的代称。因为人间尚有很多的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所以“我”寝食难安,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还人间以公道。这就是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下阕末尾两个句子,用荒莽的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余作含蓄的曲折,呼应篇首的“寒山”二字。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着一“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此际偏思汝”有言外意,即“此际谁知我”,就是说,在这样落寞的时候,又有谁能欣赏“我”呢?在陈的不少词作中,鹰的形象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四十诸生,落拓长安”,(陈维崧《沁园春·赠别芝麓先生》),
陈维崧入清后曾补诸生,未中举人,兼家道中落,直到四、五十岁,仍未谋得一官半职,生活贫困不堪。这首词应该是在这样惨淡的境况下写成的吧。全词虽多不得志之幽愤语,却极具“鼓舞风雷”“蹈扬湖海” (陈廷焯语)的沉郁之气与“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为感奋人心。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①晴髻离离②,太行山势如蝌蚪③。稗花盈亩④,一寸霜皮厚⑤。赵魏燕韩⑥,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赏析: 一般说来,小令由于篇幅短狭,很难写得波澜壮阔,腾跃激扬。陈维崧则以他出众的才华和惊人的创造力在令词中描绘出一般只能寓于长调的慷慨沉雄境界。这无疑是他对词的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本篇作于康熙七年(1668)十月。这年夏天,陈维崧由避祸八载的如皋冒襄家入京谋职,虽得到龚鼎孳等大僚的激赏,仍失意而归,去河南商丘探望入赘的四弟陈宗石。初冬日,途经临洺驿投宿,在苍茫夜色中俯仰今古,感慨万端,故国之痛与身世之悲一并兜上心头,因有此作。词上片写眼中景,开头便连用两个奇特的比喻:一是把岩峦静矗之状比作发髻,一是把山岭跃动之势比作蝌蚪。前者犹可,后者则气魄特大,眼界特高,词境顿时为之一振。此种句子非胸吞云梦者不能道,最能见出迦陵的独异处。三四句写近景,以盈亩的稗草暗示连年兵祸带来的荒凉灭寂,为下文吊古之幽情伏笔。其“一寸厚”三字质感逼真,力透纸背。下片转入抒情,激荡的情思漩起。“赵魏燕韩”诚然是吊古,却也未始不是一个“故明”的符号。就在不到三十年前,此地不还是血火交映,满目疮痍?而自己心怀黍离之悲,行役天涯,日暮途穷,此时心境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悲风怒叫,黄叶飙飞中,一个词人踽踽独行、苍凉悲愤的形象纤毫毕现。“悲风吼”三句凌厉之极,那吼声里也正包涵着词人的郁勃心音。
朱彝尊 《卖花声·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谈,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赏析:不知为何,我心中莫名哀伤,深深的伤悲不知该如何排遣,所以,便打算去外面走走,放松一下自己,顺便调试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我来到了曾见证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英雄气魄和武则天“巾帼不让须眉”
的治国谋略的六朝古都——南京。然而,眼前的一切,让我不紧惊呆了:白门外的条条江湾早已失去了往日波光粼粼的风采,透着沉沉的死寂,江湾边上原本应该在微风中摇曳,尽显婀娜,在阳光中闪动,尽现温柔的柳树,却是满眼的衰败之象,令我原本就哀伤的情感瞬间迸发,悲痛在我的身体里一丝一丝地蔓延开来。
眼前的大长干和小长干早已人去楼空,当年歌舞升平,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十里秦淮,如今只看见青楼半吊在空中的招牌和酒坊被撕成一缕一缕的旗子随着风在空中来回飘荡,没有歌,没有舞,没有人,只有破旧的渔
桨在和河水中静静地游动。秋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长、茂盛、枯萎,经历了六朝的春去秋来,花谢花开,然而,在战争铁蹄的***下也仿佛心灰意冷,寸草不生,今日的雨花台早已不是当年的雨花台了,如今它只是一个荒芜,破败的空台子而已。当年的奢侈繁华早已成为了旧时故事,如今除了我甚至没有一个人站在这楼台上向远处眺望,或者椅在栏杆上欢喜、神伤。这让我的心更是无尽痛惜、悲伤。手扶栏杆,抬头远望,看见燕子在夕阳下仍旧无忧无虑地飞翔,有些气恼,但定神一想,它又有什么错呢,它是鸟又不是人,怎么会懂得物是人非的悲凉呢,我又怎能强求它同我一起为眼前的衰败景象伤感呢?心中的悲伤又一次悄悄地扩大,江山依旧是江山,但物是人非,万般的感叹尽在这一寸寸江山中。
作者朱彝尊是清朝的一位词人,这首词是他在游览雨花台时写出来的,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描写了清初战乱之后金陵破败荒凉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满腔的伤感之情。全词从头至尾都充斥着浓浓的悲凉与伤感,每一字每一句皆是如此。文章第一个字便以“衰”开头,使文章立刻进入了一种衰败,空寂,凄凉的氛围中。满眼看去尽是“衰柳”的白门湾,给人一种深深的冲击,柳树本应在微风中摇曳,尽显婀娜,在阳光中闪动,尽现温柔,可如今经过战争的践踏而变得枝秃茎断,一片狼藉,令人不禁深深惋惜、伤感。而后又写了“大长干”、“小长干”两条原本歌舞升平,繁华尽显的巷子,也在战争的铁蹄下变得“歌板酒旗”零落满地,满目疮痍,令读者不仅与当年莺歌燕舞,彩舟画舫的十里秦淮进行对比,更加为它此时的荒芜,悲凉感到痛惜与难过,令原本伤感的基调更深一层。写下来“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一句写了曾成为六朝都城的南京,原本应该奢侈繁华,夜夜笙箫,而如今却寸草不生,只有一个空空的台子,衬托出战争带来破坏的严重。而最后一句写燕子不知道人世的变迁,不懂人类的寂寞悲伤,仍旧在夕阳下飞来飞去,与作者满腹的思绪形成对比,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伤与无奈。总之,全词在作者的笔下时时刻刻都透着无尽的伤感,使作者内心感情的抒发自然,朴实。
第一,全词以景寄情,情喻景中。在这首词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柳、潮、歌板、酒旗、渔竿、草、坛、燕子、夕阳等一系列景物,无论哪种景物的描写都带着浓浓的衰败落寞的哀伤之感,作者以此巧妙地连自己吊古伤今无尽的伤感之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含蓄自然的表达出来,比起直抒胸臆强烈的基调,这样的写法显得更加凝练自然,韵味十足,非但不比直抒胸臆的写法逊色,反而更有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第二,着重啄句炼字,在对字词的运用上很是讲究。词中景物描写很多,更重要的是对于描写景的字词运用的恰到好处,虽少而精。像是以“衰”写柳、以“还”写潮,以“寒”写秋草,以“空”写雨花台,以“无人”写栏,虽
然只是短短的一两个字,却使文章的感情基调透露着深深的悲伤,对于字的运用让人不禁叫绝,使整首词语虽少却令人不禁黯然神伤。第三,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使作者感情的抒发更为强烈有力。本词在一开头先写了满是“衰柳”的“白门湾”,又写了“歌板”“酒旗”满地零落的“大长干”和“小长干”,只在“花雨空坛”中蜻蜓点水似的提到了雨花台,使文章看上去有雨花台无关,其实,作者是运用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渲染出一种荒凉,空寂的氛围,借此来烘托雨花台战后凄凉,衰败的景象,使读者感受的更深刻。第四,词中大量化用了前人的词句。像是“潮打城还”就是化用了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意。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读者在联系以前诗词的基础上,更快更深刻地体会出作者的感受和词的意境。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与一体,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如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空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仅活到三十一岁,这位才华绝代的人物,来到世间不过“惊鸿一瞥”,留下的雪泥鸿爪便是那《饮水词》。读他的词,你会感受其中有那么个饱含挚意深情且十分凄惋动人的主旋律,久久地在你心上萦回,且听这首《蝶恋花》吧: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月光下的世界,
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离别的人们则更易逗起无限相思之情。唐人诗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之类。纳兰性德继承前人却又自创新意,他仰望夜空一轮皓月,浮想联翩而至,情感勃郁而生。他高声叹息:“明月呀明月,最可怜你一年到头东西流转,辛苦不息;最可惜你好景无多,一夕才圆,夕夕都缺。”那“环”和“玦”皆美玉制成的饰物,古人佩在身上。“环”似满月,“玦”似缺月。纳兰性德词镂刻精工入妙,于此类比拟可见。但其长处还在于写景亦处处有情,故其词抒情气氛特浓。此处以“辛苦最怜”四字领起,顿使天边那一泓寒碧,漾起许多情思。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随着情感的高涨,想象的飞腾,他进一步梦想起来,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他日夜思念的爱人,用她那皎洁的光辉陪伴着他。此时,词人也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要不畏“辛苦”,不辞“冰雪”去到自己爱人身畔,以自己的身躯热血“为卿热”。无奈天路难通,一个天上,一个人间,遐想烟消云散之后,剩下的只是对往事的追怀和物在人亡的沉痛感慨。
纳兰性德本是一位在精神气质上颇似贾宝玉的贵胄公子,身居“华林”而独被“悲凉之雾”。当了康熙的侍卫,却深以为苦,“惴惴有临履之忧”。他率真,性好自由,喜欢“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他爱书,爱友朋之乐,还很钟爱他的闺中伴侣。《饮水词》中有些篇章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姿影般明丽、娇嫩,又如出谷春莺,天边云雀的鸣声般曼妙、清新,它记录了词人的初欢,描绘了他的少年行乐图。可惜这段时间很短促,大约才结婚两、三年后他就赋“悼亡”了。我们看到他在一首《沁园春》词前《自序》中道:“了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哦,原来他心中的明月,寄托了他如此深沉的哀思,自不同于一般。他们夫妻间只有“几年恩爱”,又还有别离,早知如此,真不该离别:“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围月?”他在词中常这么叹息。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下半阙拉回到现实:室在人亡,双燕依然,一片凄清。小燕子也是很多情的,象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就有一只小燕子来陪伴。如今一双燕子出现在纳兰性德的帘钩上,只有它们那儿娇小、轻盈才能够“软踏”,这“软”字下得多神!燕子呢喃、似絮语;它们在说什么?是说当年这室中曾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的事儿吧?于是我们从那“说”字里随之想象出此间曾有过的旖旎柔情的梦幻中的画面来了,随即,又都消逝了。眼前只有这帘间燕子。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一结是那样沉挚,又是纳兰性德式的爱情的表现。他是不甘心这样凄凉到底的,他又梦想起来了。“唱罢秋坟”出自李贺诗中“秋坟鬼唱鲍家诗”一语。“鲍家诗”似乎指的就是鲍照的《蒿里吟》这类挽歌。纳兰性德说:“在你的坟前我悲歌当哭,唱罢了挽歌,悲哀还不得解脱,我只有明春到此来认一认,花丛中可有一双栖香正稳的蝴蝶。”为什么要“认取”呢?想必是旧时曾见过的了。于是我们从他自己描绘的年少风光里,看到了这样的镜头:“露下庭柯蝉响歇,沙碧如烟、烟里玲珑月。并着香肩无可说,樱桃暗吐丁香结。笑卷轻衫鱼子缬,试扑流萤,惊起双栖蝶??。”这不就是那难得的“一昔如环”的花月良宵吗?在他心上萤飞蝶舞,时时闪过,他所以要时时去寻觅,以重温旧梦。但这样的解释似嫌不足。我们反复吟咏全篇,感到其中热烈深沉的感情是一贯到底的。“最怜”——“不辞”——“认取”这些字眼下得“字字沉响”,力量很大。应该容许他的想象继续飞腾起来,应该换一种理解:对着秋坟,他痴心地发愿“眼泪已流尽,悲歌已唱完,倒不如率性化去,和死去的爱人一起变作一双蝴蝶,到来年,春光如海万花丛中有对双栖蝶,这就是我们俩——永远地摆脱悲哀,永远地相依在一起——请旁人来‘认取吧。”
他的早逝的妻子,在他心中永久是一位娇憨情态的少女,他们相恋的时光在池心中是永久的纪念。他感到那时候他自己也很纯洁无邪,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后来他便陷进许多烦恼中去了,所以他对一逝而不复返的人生这段美好时光无限依恋,格外追想。他的“悼亡”篇章很多,其缘由也在此。
纳兰性德词中有一个理想境界,那就是希望青春和爱情得到永生。青年词人是非常执着于这一理想并且热烈地赞颂它的。《蝶恋花》可为范例。故而我们读他这篇词后,会感到于凄惋中还燃着一种象火一般炙热人心的东西,这就颇具力量,而不纯然是消沉。他的同时代词人陈维崧评他的词曰:“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但我以为散发着青春气息的纳兰性德的词,几乎在“南唐二主”之上。
纳兰性德词善设色点染,此篇先以素谈之色为主,只见青白的月色,又见帘前的双燕,最后却让我们看见那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采绚烂的特写,映衬之下,分外地美。即令“悼亡”,也不尽是一片素色,这恐怕也是他的特点吧。
蒲松龄: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洪昇:长生殿《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概括、集中和虚构,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强烈感人,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者将李、杨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情节线索互相纠结、发展,组织得有条不紊,在布局和结构上也作了巧妙的安排,随处可见匠心。他更发展了著名的《琵琶记》中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天上人间交相辉映,一齐展现在观众和读者的眼前。而皇室的享乐和人民的受难,权奸的争权夺利和有识之士的忧国忧世,上层官僚的卑劣灵魂和下层人民的崇高品质,形成强烈的对照,发人深思,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对人物的描写作到了充分的性格化,各种类型的人物都较生动,特别是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人在一些场合作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曲辞优美,恪守韵调,也是本剧的显著特色。总之,它是一部“台上之曲”和“案头之曲”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当时民间流传的口谚说:家家收拾起(“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是明末清初作家李玉《千钟禄》中《惨睹》一出〔倾杯玉芙蓉〕的唱词),户户不提防(“不提防余年值乱离”是洪升《长生殿》中《弹词》一出〔一枝花〕的唱词)。它与当时孔尚任写的另一部历史剧《桃花扇》堪称双璧。洪升与孔尚任被誉为“南洪北孔”。他们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孔尚任:桃花扇:这是一部“借高台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它以复社名士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弘光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描绘出明清易代时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作者是非分明,爱憎强烈,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腐败、奸佞专权和将领骄悍,都作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对矢志报国而无力挽狂澜的史可法则寄予深切同情和大力称颂。作品着重塑造了李香君、柳敬事、苏昆生等下层人物的形象,满腔热忱地赞扬他们心系国家安危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桃花扇》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进步的思想倾向和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引起人们强烈的感情共鸣。剧本刚脱稿时,“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北京演出者,岁无虚日,故臣遗老“啼嘘而散”。它是继《长生殿》后又一部古典戏曲的杰作。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赏析:这是一个困于贫苦生活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愤激之辞。他遭到世上很多人的白眼,是因为他无钱无势;他不能见用于世,所以悲叹自己“百无一用”。他正直、清高,饱读诗书,却不能适应那个社会,于是只能用这两句诗来作自我嘲弄。虽是自我嘲弄,但诗人的满腔愤还是能引起后人的强烈共鸣,因为他空有抱负、不能为当世所用的感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 的话,其实不然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癸巳除夕偶成(二首)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赏析: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公元1749—1783)的著名诗篇。,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此诗格调凄婉,含义深沉。除夕团圆,千家笑语,恭祝多了一岁,然而作者的“漏迟迟”说时光为什么过得很慢,伤感低沉,将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光。自然而然有了“忧患潜从物外知”。物外,即外物,指“千家笑语”。人家到除夕而乐,可作者到除夕而忧。究竟作者的忧患为何忧患,忧患程度如何,作者不明说,只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寄情。不言而言,愈感深沉。人们过年,唯作者悄悄地一个人站在小桥上,对着天上的一颗星,寄托其对仕途的不满和愤慨,凝结着他满腹心酸。黄景仁这首短短的七绝,读来让人回肠断气,感慨顿生。
黄景仁的诗风与郑燮(xie )在乾嘉时期,虽不能完全归于性灵派,但很接近。他们的诗歌内容和风格虽有不同,但所作大都能直抒怀抱,不求格调。黄景仁家庭贫困,但他能自学成才,年未弱冠,即有诗名。因长期飘泊江湖,寄人篱下,怀才不遇,贫病交加,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情伤调。“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表现了他的落拓生活和孤寂心情。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贯穿着这样的精神和情调,使人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诗人们所受到的压抑和悲苦的遭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