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哪些

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用17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较宽厚的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基础,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熟悉经济政策、法规及商业惯例,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拓展、销售管理等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素质、专业素养、行业体验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设销售管理、营销策划两个培养方向。销售管理方向的毕业生应熟知企业营销和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胜任中基层销售管理工作,可有效地开展市场调查、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业务及管理工作;营销策划方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诊断、团队学习与创新能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营销分析、策划以及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

  2.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开展市场调研、渠道管理、谈判与推销、网络营销等业务工作的技能,能针对企业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营销方案的策划;

  3.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商业惯例及营销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7.汉语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乙等水平;

  8.获得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及相关技能证书。

  三、学制及修业年限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五、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销售管理、网络营销、商务谈判、营销财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2

  根据财政部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平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3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现状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结合战略、人才、管理、技术等基础上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获得人才优势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为了获取人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往往会选择大规模的外部招聘,以满足人才的需求,而忽略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外部招聘的员工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业务状况的了解,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所在岗位的组织效能,并且外部招聘新入职的员工忠诚度较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员工看来,他们的能力积累和提升被上级和企业管理者所忽视,极有可能挫伤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难以看到自己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上升空间,从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人才恐怕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在于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企业软环境。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有部分员工认为,企业人员的引入和晋升大部分依靠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员工之间缺少信任,甚至因利益相争而导致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此外,“大锅饭”的传统思维,也导致不少员工缺乏动力、不思进取。

  第二,缺乏长远人才培养规划。通常企业中主要靠员工的“师带徒”模式或自己边摸索边学习培养工作技能,缺少高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的知识的更新与补充。

  第三,如今科技信息发达,职场生力军多为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这一职场人群心眼活、想法多、胆识大。企业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80后、90后常由于新入职场不受看中而跳槽。一旦,企业人才流失,后备人才培养不足,则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出现人才危机。

  所以,关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企业内部后备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如何留住后备人才

  后备人才问题是当今企业面对市场竞争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好新生员工与如何把新生员工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人才,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企业要想能够百年长青,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鲜血液,并拥有培养优秀接班人才的良好机制。

  1、招聘遵循“最适合”原则

  在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引入既要考虑企业现状及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人才自身的需求,综合各项主客观因素,选择人才,讲究适用、匹配原则。的人才不一定最适合企业现阶段岗位的需求,只有适合本企业、本岗位的人才,企业才应该聘用。

  2、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稳定和平衡员工心态的重要条件。对于人才来说,轻松愉悦工作的环境、可以接受下属建议的上级、患难与共的同事也许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3、适度的成就感

  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并且甘愿付出他们的才华与智慧,就必须给予能干的员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工作成绩优异的员工应有的收获与报酬。

  4、知人善用

  给有能力和发展的员工更大的发挥空间,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长久以来都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后备人才包括管理型与技术型两大类,其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

  1、管理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管理培训生计划。是企业对经过筛选的、富有管理潜能的一批新员工,采取系统的、专门的培训、轮岗、导师辅导等培养措施,迅速有效提升其管理技能和工作技能素质,并逐渐安排其进入企业管理类岗位承担管理职责。这种方式适合于急需人才的企业大批地培养新人。

  (2)企业接替规划。也称“接班人接替规划”,是企业通过内部人才评价与筛选确定、并持续关注那些可能成为中、高层岗位管理人才的高潜质员工,对其在工作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上进行培训与开发,通过内部晋升的方式,安排他们逐步接替企业重要管理岗位。

  (3)人才加速储备库计划。是从总体上为高管岗位发掘和培养高潜质的后备人才。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为这些后备人才提供学习的机会,加速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通过设立领导力中心,岗位分析、模拟测试、观察和评估、反馈和评估报告等四个步骤,对候选后备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进而确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2、技术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

  (1)岗位技能培训。分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员工了解企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制度,掌握入职必须的岗位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岗培训主要是明确各个岗位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转岗培训则是当员工进行内部调动时,为适应新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以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制定规划,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以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习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于中老年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

  (3)建立技能鉴定制度。随着培训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制度也应建立起来。有关鉴定内容、工种对象、证书发放以及主持鉴定的主体部门、监督部门及其资格认定、约束机制等也都应随之完善、补充或修订,实现用制度来规范技能教育。

  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议

  1、建立人才发展通道

  企业应该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员工个人的面谈沟通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职位提升。通常,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和技术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

  2、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明确的选拔标准,包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以及与企业核心能力素质的契合度等方面。具体标准是针对各类后备人才的入库标准,包括员工基本条件(学历、经验、年龄等)、知识、技能、能力素质、个人绩效等方面。

  3、完善培养管理机制

  选择合适合理的培养方法,包括培训、轮岗、导师、挂职等方式。各种培养方式适用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人才企业应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培养。做好培养考核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明确后备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及时发现其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面谈沟通为后备人才确定新的培养目标。

  4、完善人才退出机制

  为保证企业秀或潜力的员工能够进入后备人才梯队进行加速培养,应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使人才梯队管理与企业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相对接,对后备人才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后备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企业出现空缺岗位时,可以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当然,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选拔和晋升机制,明确任用原则和任用标准,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明晰相关责任人,保证晋升选拔公平、公正地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表现较差的后备人员,依据后备人才梯队淘汰机制进行淘汰。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淘汰机制,以此充分调动培养对象的积极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4

  一、培养目标

  1.物流管理方向(Logistics Management)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掌握物流系统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的应用工具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能够从事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经营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方向(Purchasing and Supply)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国际物流方向(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培养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质,系统化掌握国际物流管理和经营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的,能够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业务以及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

  1.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了解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身心健康;

  2.有较全面的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分析设计物流管理系统的基本方法,能对各种企业物流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3.了解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企业政策,熟悉国际物流发展的最新动态,能适应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三、基准学制

  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习制为3-8年。

  四、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学科

  六、专业主干课程

  运筹学、物流学、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运输与配送、物流设施设备、港口物流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5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拟实施新一轮税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现对调整20XX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育人为核心,进一步夯实基础,明确导向,拓宽选择,强化实践,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工作重点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本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总体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 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

  2. 坚持“三商并举”、“五能并重”,把能力训练系统化落到实处。

  3.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走交叉复合的路子。

  4. 建立学生毕业后以基本薪酬为主导的就业层次与就业率评价体系。

  具体实施以下五项改革:

  1. 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 大力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建设。

  3. 切实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

  4. 着力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

  5. 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学校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学科领域、职业指向以及学生面对的就业层次等,在综合考虑、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尤其要认真研究并明确各专业的培养规格,充分体现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生将来就业的领域、岗位和行业,并在培养目标中进行准确描述,既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统一,又彰显专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原则上不在现有专业中设置专业方向。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学校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完善“2+2”分流培养的原则、要求、路径与举措,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集中讨论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三、具体要求

  (一)主要内容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导向、主要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修业年限、授予学位、课程结构分析表、教学计划进程表、必要的说明等主要内容。

  (二)学分分配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75学分左右。其中课程教学160学分左右(必修课程118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2学分左右);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15学分左右。

  (三)课程设置

  1. 通识教育课程

  按照“通、宽、厚、透”的要求,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分类设置,由教务处统筹,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开设,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方案》。

  2. 职业发展教育类课程

  (1)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2学分,第二学期、第七学期开设。

  (2)选修课:《职业探索与职业化素质》,1学分;《创新思维与素养》,1学分;《KAB创业基础》,2学分;《创新与创业》,1学分;要求学生修满2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3. 公共基础课程

  (1)“两课”:保持现有基本框架不变,开设4门,计12学分。

  (2)大学英语课:继续实施“平台+模块”的教学改革,其中“平台”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计8学分;“模块”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计4学分。

  (3)数学公共基础课:按照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计16学分(法、工、文、理类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设置数学课程)。

  (4)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应用,计10学分(其中1学分计算机基础模块课程学生需通过“自学+辅导+机试”的方式获得;其他课程,各专业与信息工程学院相互协商,取得共识后由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开设)。

  (5)大学语文课:按照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3学分。

  (6)体育课: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34学时1学分,计4学分。

  4. 专业课程

  (1)按照专业基础入主流、专业主干显优势、专业复合呈特色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2)专业基础课:经管类专业按照基本维持“2+2”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不变,前两年相对统一,坚持打通培养的原则,设置14门左右,42学分左右;法、工、文、理学类专业参照经管类专业的模式设置,要求在各自学院内基本打通培养。原《学科导论》的相关内容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不再单独设置。

  (3)专业主干课:按照“主、精、特、复”的要求,设置反映本专业领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课程6—8门,21学分左右,时间可以提前至第四学期起开设。应进一步拓宽基础,扩大专业适应面,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减少重复,体现专业的核心问题,避免课程越开越细。

  (4)专业选修课:按照交叉复合、体现特色的思路设置选修课程。紧密型复合对应专业限定选修课,以体现专业要求;非紧密复合对应专业任意选修课,目的在扩大选择。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24学分左右。为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应提供数量充裕的选修课程;为避免选修课程类别过多,跨学科类选修课程暂不单独设置,纳入任意选修课程,希望各学院、各专业在任意选修课程中尽可能设置部分跨学科类选修课程。

  (5)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双语课程,主要从通用性较强的课程中选择设置。

  5. 实验课程

  (1)基础实验纳入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

  (2)课程实验由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设置:经管类各专业至少开设2—3门实验课程;理工类各专业应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文法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

  (3)综合性实验应立足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及学生就业领域所需综合知识的需要设置,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保证各专业设置1个,2学分;名称可以暂定为“某某专业综合实验”。

  (4)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实验课程,提供学生选修,进行网上实验,并给予创新学分或奖励学分。

  6.实践性教学环节

  (1)认知性实践:第三学期前暑期设置,1学分。

  (2)文献综述:1学分。

  (3)毕业实习:2学分。

  (4)毕业论文(设计):3学分。

  7.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三商并举”、“五能并重”的要求,设置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7个模块,要求学生修满6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8. 创新学分

  各专业总学分是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或毕业资格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多修学分,特别是鼓励通过各类创新活动获取学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有关说明

  1.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中加合作)专业和会计学(中英合作)专业的培养计划应按照加拿大和英国合作学校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重点是确保英语教学有的放矢,满足需要。

  2.相关专业要为“专转本”学生专门设置第五至第八学期的课程,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加强专业,注重训练,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要求。

  3. 进一步明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流培养的方案及实施细则,应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组织实施

  (一)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安排,教务处提出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二)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本院领导下,统一认识,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充分论证,必要时应组织校外专家咨询审核。

  (三)各学院负责指导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并加强与相关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汇编工作;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6

  一、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管理业务,能熟练操作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设备设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服务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他人意识和常用英语口语交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立足城市轨道交通服务,采取“订单班”培养模式,通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基本行车组织知识,客运组织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能力,取得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3、就业岗位

  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可以胜任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岗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从事交通运输类的辅助性岗位工作。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是城市轨道交通集团和其他城市的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及下属企业。

  对应的主要岗位有:客运员、站务员、值班员、票务员以及运营管理员等相关岗位。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毕业要求

  1、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3、毕业要求

  (1)、修完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习环节,完成教学规定考试(2)、通过学校规定的学生德育操行测评(3)、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三、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了解交通服务、交通安全、交通法规方面的基本知识。

  3。初步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管理、调度、组织等方面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四、能力结构要求

  1。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

  2.具备一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组织调度、票务管理、车务管理等专业能力。 3.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 4。具有一定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文化基础课

  1。德育

  (1)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就业的稳定性、就业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少规划,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职业生涯设计这门课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职业道德与法律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辅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习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相关法律基本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政治经济与社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哲学与人生

  学习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为将来的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鉴赏,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

  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5。体育

  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程训练

  1。交通英语口语训练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熟悉交通专业英语常用的基础词汇和基本语句,注重相应的口语训练与实际应用能力。 2。普通话训练

  注重实际交流能力培训,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3。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习常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 4。形体训练

  通过形体礼仪训练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内涵和气质,为今后从事服务行业打下基础。 5。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

  理解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基本要求,强化训练,采用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帮助学生纠正平常不良习惯,通过职业化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服务知识,提升服务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及基本要求

  1。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本学科主要学习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路网设计、线路与车站、车辆与供电、信号与通信、运行组织与经营管理、投资效益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常识。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主要学习城市轨道行车安全、设备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以及交通应急管理等相关的法规和评价标准。

  3。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以票务员、乘务员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为指导,学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和客运组织工作、票务管理、乘务管理、市场营销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重点掌握轨道交通客运流程、任务、特点、原则、客运组织的管理系统及客运组织能力的技术措施。

  4.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重点掌握轨道交通运营计划、运营模式、列车运行组织、及其工作岗位制度、车站组织、车站设备监控系统、防灾报警系统应用等内容,使之在今后工作中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系统常用设备使用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设备使用及管理的能力。

  6.市场营销

  本课程学习面广泛,主要要求学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方面的关系,注重营销理念的培

  养与学习,比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营销及轨道交通沿线资源开发营销,如房地产、综合商业、广告、通信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专业核心课程训练1、运输设备实训

  主要任务是通过视频和网络展示轨道交通运营的设备设施,特别是车站的功能站设备与机车

  车辆设备,通过相关设备各功能的模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完全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该知识,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2、公共关系实训

  主要任务是通过模拟处理突发公共事故,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公共关系的一般知识在工作中如何具体运用,从而增强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职业资格考证实训

  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的单项职业资格技能进行系统训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活动。

  4、专项实训

  主要任务是围绕专业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将两门甚至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例如票务管理课程的专项训练就是要提高学生售票能力。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顶岗实习

  主要任务是全面接触社会,完全按照职业人士的标准和岗位职责要求完成由学生身份到职业人士的转变,期间需要完成毕业考试和相关就业实践鉴定。

  六、实践教学实施

  完善“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课安排如下表。

  专业实践课安排表

  实践项目技能培养实践安排从第2学期起,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及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程度,在地铁、认识实习基础技能铁路、公交车等车站、控制中心、停车场、客运专线车站进行设备认识、岗位认识实习校内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第2~4学期,每门专业课每学期不少于2周实训。(普通话、计算机、形体礼仪训练)“黄金周在客运公司、地铁、轻轨实习,铁路“春运”客运专线车站和列车乘务实习拓展技能预就业单位或校外基地实习每门专业课每学期均安排1—2周以上的校内综合实训。根据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由指导教师模拟现场工作,下达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城轨客运组织方法》时,安排“AFC设备操作训练”,模拟地铁某一车站,提出正常情况下闸机工作模式的设置、大客流情况下闸机模式的设置、事故应急情况下闸机模式的设置、闸机票箱已满的处理、闸机扇门故障等工作任务,结合课程内容重点讲授操作,并要求学生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打破固有的学期与假期划分,实习安排兼顾企业生产实际。“十一”黄金周期间,是地铁、轻轨客流的高峰,地铁轻轨公司需要增加车站的站务人员,在城市地铁开通运营后,每年的“十一”黄金周由本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参加车站的客流组织工作;每年的铁路春运客流高峰期,由本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参加客运专线车站客流组织和列车乘务工作。因此,安排第三学期1周、第五学期4周实习,既完成了生产实习,也缓解了企业的压力,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目标。由此带来的假期安排、教师指导,均有相应配套措施。

  第5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利用学生预就业单位或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票务管理、列车运行指挥工作、调车工作。

  1、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的实施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明确双证书要求,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至少获得一个个相应的技能证书。普通话、计算机等有社会认证体系的课程,用获证考试代替课程结业考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现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经济分析能力、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国际商务拓展能力或金融投资业务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金融投资、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综合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职业素养;

  2.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具备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二)专业能力要求

  1.具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分析和预测国际国内经贸形势,及时把握商机的能力。

  2.熟悉进出口业务环节,能正确操作处理外贸业务流程、规范编制各种业务单证;能适应报关、制单、跟单等外贸具体工作。

  3.具有较好的专业外语素养,熟悉外贸业务中外文商务电函、文书处理方法,能灵活运用外语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4.掌握企业管理原理、会计原理,了解现行经济法律和法规,树立经济领域的法制观念,初步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5.掌握资料搜集、文献检索和毕业论文撰写方法,初步具备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

  6.具备国际商务拓展能力或金融投资业务能力。

  (三)能力拓展要求

  1。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课程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科与技能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活动和实践,使学生熟悉创业的有关政策,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

  2。通过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素养课程学习、职业技能训练与考试,使学生初步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3。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三、专业方向

  1.国际商务

  2.金融投资

  四、专业能力分析表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4年

  学分:最低修读163。0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24。0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毕业条件: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七、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经济学、管理学

  相近专业:金融学、投资学、国际商务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九、教学时间安排总表

  注:第8学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修的形式开课,以读书笔记计算平时成绩,以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或课程设计等作为考核方式。

  十、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四号、黑体)  十一、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  十二、主要课程及简介

  1.微观经济学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定价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公共政策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直觉,分析和理解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般现象和运动规律,为学好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提供经济理论及基础保证。

  专业基础课,

  2.宏观经济学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和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3.国际经济学(双语)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介绍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有效分配的理论,以及各国由此发生的经济关系中应该采取的政策。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基本政策主要有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福利效应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平衡政策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分析某些国际经济现象。

  4.国际贸易理论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包括考察国际贸易发展状况的主要概念;国际贸易的地位、作用;国际贸易学说;关税理论;非关税措施;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移动;世界贸易组织几个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同时,本课程在介绍基本理论基础和知识的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结合相关知识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5.国际贸易实务

  学时:64;学分:3。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间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是对外经济贸易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结合有关的国际惯例和法律详细介绍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条款,合同的磋商和订立以及履行、货款的结算、信用证的开立、不同结算方式的选择使用、货物的交付、运输与保险等各方面的基本环节及相关的知识,并介绍各种传统的、新型的贸易方式。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较全面系统掌握从事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既能结合我国实际,又能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传统。

  6.国际金融(双语)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间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不仅涵盖了国际金融学科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如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储备、国际货币制度、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还特别考虑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相联系的部分,如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管理,对外贸易信贷等。

  7.国际结算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从贸易和银行双重角度介绍信用工具—汇票、本票、支票,结算方式—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及相关的融资方式的一般操作和内容,并重点按照最新修订的法律和国际惯例介绍有关信用工具、结算方式的法律和惯例方面的规定,使学生从深层次上了解和掌握经贸业务与国际结算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做法。

  8.外贸英语函电(双语)

  学时:48;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系统介绍外贸英文函电中常用文体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商业书信格式、常用语句和拟写技巧。通过对外贸易业务磋商过程中各个环节往来函电实例的介绍,如: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价、推销、还盘、成交、支付、装运、保险、索赔等,旨在使外贸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对外经贸活动的需要,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外贸英语函电的格式、专业词汇、行文方法及文体特点,提高学生在外贸业务活动中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对外进行各项业务联系和通讯活动的能力。

  十三、专业培养的主要措施

  1.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按照“企业(行业)调研→就业岗位分析→能力导向分析→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设计→培养方案草拟→校(校)企共同论证→学校审批”的技术路线,科学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基础实、视野宽、技能强、后劲足”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融合发展、符合生产经营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加大素质类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化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培养,打牢学生专业基础;设置专长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一目标、二环节、三形式、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

  一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每年要有计划的积极招聘专业教师,并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在职攻读博士的方式,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同时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二是实行导师 “帮扶制”,强调“以老带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三是采取“专家行家结合,弥补不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了省内外最知名教授来系讲课、与教师座谈,帮助教师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同时开展省内联盟高校之间合作,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聘请生产经营和管理一线的行家作兼职老师,走进课堂,开展实践课程教学,以弥补老师实践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3。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内容

  一是重点加强教材、课程大纲、教案或课件、试卷资料建设,并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加强合格课程建设。围绕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课程大纲、教案、课件、教学进度、试卷等提出明确质量要求并严格执行,注重教学过程规范;三是注重打造精品课程。对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按照精品标准加强建设。四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教研室组织教师对专业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系统学习;围绕课程建设开展研讨,加深对所授课程理解,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多的依赖于平台建设。一是建设好本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高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业务操作技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软、硬件环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加快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与工商企业及相关行业的联系,加强与企业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开阔视野,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四是强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建设,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创业理论和技能指导,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并辅助实施获批后的项目计划。五是以就业为导向,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

  5.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成立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日常教学监督。教研室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教案、课件、试卷每学期检查一次,轮置检查人员对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进行常规检查,系班子成员及教研室主任不定期随堂听课,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对学生信息员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挂沟。每学期各教研室都要开展观摩教学活动,每年都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教案课件质量评比、试卷质量评比、实践教学评比、课堂教学质量评比等活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8

  由于本次实施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难免会在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造成在实施细节上不够连贯,以下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污染治理、环境修复、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敬业爱岗,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背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以及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设置污染预防与控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等两个专业方向。重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突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特色,并且具备环境评价、管理综合的能力。

  四、支撑学科

  化学、生物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五、专业主干课程

  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水污染原理与工艺、化工原理、环境毒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生态学

  六、修业年限

  四年(弹性修业年限3-8年)。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八、毕业总学分要求

  本专业须修满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总学分160学分,其中必修课93.5学分,选修课39.5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27学分,方准毕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初步的医疗、健康宣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态度目标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愿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持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

  5.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

  6.尊重患者个人信仰。

  7.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尊重同仁,有团队合作精神。

  9.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

  10.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考虑病人及家属利益的同时注意发挥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2.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3.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认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5.掌握围产期的保健原则和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6.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

  7.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8.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其诊疗原则。

  9.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2.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3.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4.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5.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的初步能力。

  6.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8.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9.能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0.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5年,实行4到7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医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学、临床技能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0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与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系统设计、程序实现及其测试、网站搭建等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计算机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软件的设计开发与运营维护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

  (3)掌握搭建网站的基本知识;

  (4)掌握移动互联软件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

  (1)具备计算机程序设计开发能力;

  (2)具备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实现的能力;

  (3)具备开发互联网及移动应用软件的能力;

  (4)具备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5)具备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好的身心素质。

  4、适宜就业方向:在计算机软件、移动信息服务、网站设计与开发等行业,从事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和运营维护等工作。

  三、修业年限

  准学制2年,学习期限为2-3年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55个学分

  授予学位: 工学学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1

  为了加快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根据《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遂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任务书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的要求,培养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全力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和评选认定专业带头人旨在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专业技术和课改理念培训,国内外优秀职业院校的参观考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市级以上课题的立项研究,企业累积2个月的生产实践,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的组织撰写,参与行业及企业专家工作室的专业技术科研等一系列方法,造就具有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设计及教学管理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选拔,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教研热情,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办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学科带头人对其他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专业素养,促使其成为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并将其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交流与推广。力争二年内培养或引进遂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3名。

  三、专业带头人评审条件

  1、坚持科学发展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全面履行职责,学风端正,具有相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在岗被聘人员;

  2 、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教师年龄在五十五周岁以下,具有中级职称且取得硕士学位或高级讲师任职资格,有五年以上教学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条件特别优秀者,可破格;

  4、应是具有“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5、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讲授过本专业两门以上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教学效果优良,学生满意率高;

  6、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

  7、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从事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专业带头人评选标准

  符合上述资格条件的骨干教师,按下述指标进行认定。

  1、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对本专业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应属本专业建设的领先地位;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承担教学工作,能系统讲授两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突出,教学质量评价良好,教学工作量符合学校要求;

  2、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提出能力标准或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和建议,能对教学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成效显著;

  3、具有学术民主、合作共事的作风,以及较强的组织科研、学术活动等综合协调能力;具有指导和带领其他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的经验或经历;

  4、近三年内,在专业建设中成绩突出,至评选之前至少具备本专业水平的下列条件: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或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2)正式出版一部学术专著,或参编、参审一部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或主编校校教材被采用;

  (3)主持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4)主持完成校级科研课题一项以上;

  (5)获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或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以上。

  五、专业带头人的选拔方法

  学校专业带头人选拔,每三年选拔一次,每次聘期三年。

  1、选拔时间:每年7月初教务科组织申报,9月初公布评审结果。

  2、选拔名额: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拟计划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

  3、选拔原则: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考核、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选拔。

  4、专业带头人选拔程序:

  (1)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申报表》,同时提供能够证明本人工作业绩的相关材料;

  (2)由所在专业部负责人组织小组,对申报人及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通过上报教务科;

  (3)教务科审核申报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业绩材料以及科研工作业绩材料。

  (4)审核完毕后,教务科提请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评审。经校委员会评议,2/3以上评议通过者,确定为专业带头人人选;

  (5)校内公示。公示期为一周,公示无疑义者,报确定为本本届专业带头人。

  六、保障措施

  1、成立校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龚中立

  副组长:范永国、祁顺柱

  成员:刘国晓、王彦、杨明家

  评审的具体工作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

  2、设立专业带头人培养专项经费。

  在国家级示范项目资金预算中设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专项经费,每年至少投入5万元用于专业带头人到大学进修、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业务培训、到企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双师培训等支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人选经费支持的力度,采取定向投入,重点资助的办法,由学校按培养目标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3、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专业带头人提高业务能力。确保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模式的建立。

  七、培养内容和措施

  (一)师德师风

  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和教师管理增强专业带头人的师德素质。专业带头人必须做遵纪守法和贯彻执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的模范;必须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热爱任教的专业,热爱学生,有奉献精神。学校专业带头人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培养对象的师德师风表现予以评议和监督。

  (二)学历、职称

  专业带头人应具有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时获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要求获得河南省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证书”。具体措施:

  ①积极鼓励培养对象参加更高学历的培训学习,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学习期间享受在职人员待遇,获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给予学费报销和相应奖励。

  ②对尚未获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要求两年内必须参加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合格者的考证费用由学校报销。

  (三)专业水准

  专业带头人应做到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系统掌握任教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对任教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技能体系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准确地把握任教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在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起到规划和把关作用;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种以上主要操作技能,具体措施:

  ①每个培养对象三年内必须参加一次以上的国家级或省级专业教师培训,培训时间一个月以上,以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

  ②让培养对象积极参加学校专业培养目标、骨干课程目标、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计划的制订;

  ③每个培养对象三年内必须参加编写一本本专业的校本教材;。 ④每个培养对象每年必须到汽车相关企业单位培训学习一个月。

  (四)教学和教研教改水平

  专业带头人在本专业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胜任本专业2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效果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各门课程应采用的主要的2-3种教学方法;主持1项校级以上的教研教改课程研究,每两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以上。具体措施:

  ①每个培养对象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选定本人的主攻发展方向。

  ②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各门课程应采用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④每个培养对象必须主持1项校级以上的教研教改课程,并力争在两年内拿出成果;

  ⑤积极开展教研教改论文撰写,每期至少撰写1篇,每两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以上。

  (五)应用技术研究推广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

  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掌握任教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并在教学中充分反映,主持1项应用技术与引进、推广研究课题,每两年发表专业论文1篇,有较强的市场研究能力,每两年有1篇市场调查报告。具体措施:

  ①培养对象三年内必须参加一次的国家级或省级专业教师培训,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②积极开展本专业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主持1项校级以上应用技术引进、推广研究课题,每两年发表专业论文1篇。

  ③积极开展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每人每期必须写一份市场研究的调查报告,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指导本专业的教师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六)业务指导能力

  对本专业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行示范和指导,具体措施:

  ①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教研教改、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本专业最新成果专题辅导报告、讲座2次以上;

  ②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2次以上;

  ③每个培养对象的教案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资源共享;

  ④每个培养对象必须采取一帮一的办法每期带好1个年轻教师,使其业务水平尽快提高。

  (七)培养的主要形式

  ①外出学习:有针对性地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省、市、县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②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以专家引领、集中培训、同伴互助、研讨交流、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习和研究,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并在实践中予以验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③到企业实践:开展校企合作,安排培养对象到企业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新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趋势,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了解岗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使课程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④课题引领和学术研讨:组织培养对象结合工作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积极申报各级立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接触理论前沿,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态,激励他们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⑤考察交流:在培养周期内,组织培养对象外出考察,观摩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八、专业带头人待遇

  1.对审定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的专业带头人,学校分别授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称号,发给证书,给予奖励。

  2.被认定为专业带头人期间每年享受一定的教育科研津贴。

  3.优先参加学校组织的考察、培训。

  4.作为推荐县、市级优秀教师评审的先决条件。

  九、专业带头人职责

  1.保持专业带头人的基本条件、政治思想条件和业绩条件。

  2.每年向学校提交一项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或课程建设或专业建设的调研报告或政策建议。

  3.发挥德育、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根据学校的安排,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学时的示范课或一次学术讲座。

  4.根据学校的安排,参与培养1—2名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

  十、专业带头人的管理

  1.任期

  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人选由教务部门代表学校重点管理,专业带头人原则上三年为一任期。任期满,经过复审合格,可以续任。

  2.动态管理

  学校对评选出的专业带头人将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业绩成果、职责履行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没有达到要求的,下一学年度取消已授予的称号。通过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建立起结构的人才梯队,基本实现专业带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3.学校建立专业带头人档案。档案包括业绩、继续教育、任用、职责履行等方面的情况。

  4.违法违规否决。获得“专业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如发生犯罪、重大师德师风、安全责任事故等,取消已授予的称号。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2

  一、培养目标

  1、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二十一世纪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责任感,在“知识”、“能力”、“做人”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环境保护专门人才。

  3、具备环境工程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防治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的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与环境科学一起在全国首批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水污染控制过程

  2、有机毒物控制及资源化

  3、清洁生产工程与环境友好材料

  4、大气污染防治

  5、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6、生态修复工程

  师资力量

  环境工程系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各一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各一名,教授七名,博导六名,副教授七名,高工两名。科研水平

  环境工程系在2000年内获得江苏省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1年获得

  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并在国家科技部选中的8项环保类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中占有一项,获得和申请国家专利近百项。

  环境工程系现主持有科技部“86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部门地方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污染防治工程项目。科技活动覆盖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大气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环境材

  料及环境修复等领域。

  三、培养方式、学制、课程和毕业论文学制

  一般为三年,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鼓励在学研究生创新和创业,可以本硕贯通、硕博连读。

  课程设置(一)硕士生阶段

  A类: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自然辩证法

  3.硕士英语

  B类:

  1.环境科学研究进展

  2.环境工程技术进展

  C类:

  1.环境工程CAD

  2.新型工业分离技术(离子交换与吸附等)

  3.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4.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D类:

  1.现代废水处理技术

  2.生态毒理学与环境质量

  3.固体废物控制及资源化工程

  4.大气污染防治原理

  5.环境分析化学进展与实践

  6.化工设计概论

  7.有机污染化学

  8.环境生物工艺学原理

  9.流体力学

  10.环境材料学

  11.环境催化技术

  12.生物修复技术

  13.现代生态工程技术

  14.地下水修复

  15.水处理过程化学

  16.环境生物工程

  17.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学原理及应用

  18.微生物生态学

  19.辐射高分子化学

  20.安全饮用水原理与技术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一般为32个学分,非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个学分。

  (二)博士生阶段公共基础课专业学位课

  ●环境流体力学

  ●大气污染化学和物理

  ●水处理工程

  ●固体废弃物控制工程

  ●新型工业分离技术(离子交换与吸附等)

  ●环境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进展

  (一)硕士生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应完成所有学位课程和大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学位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或提交读书报告的方式进行,选修课程采用课堂讨论及自学的方式进行。第三学期在导师指导下着手准备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不迟于第三学期的第十周完成开题报告,经硕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实验阶段。研究生应积极地参加本系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了解相关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以拓宽知识范围和受到启发,提高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生培养

  建立研究生分流培养的机制,配合多规格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阶段性考核,如中期考核进行评优分流,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选拔培养对象,重点扶持。改变课程考核的单一的考试形式,代之以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考查方式。

  中期考核时间由系考核小组统一规定,不迟于第三学期第十周,基本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可向系里提出申请,接受考核。考核小组由本系五位专家组成,另设一名秘书。考核内容包括:

  (1)检查是否完成了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要完成的课程学习,特别是必修课和学位课;

  (2)看课程考试成绩、试卷难易程度,看专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的完成情况

  和学术水平;

  (3)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案、进度安排、预期成果和可行性;

  (4)研究生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5)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

  硕士生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要与导

  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自主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开题报告,进展检查,预答辩等过程,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在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至少应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篇及通过省部级鉴定一项或申请专利一项。

  论文在答辩前要请两位在环境工程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外校专家。论文答辩应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

  (二)硕博连读和直博生

  1、选拔办法

  由研究生根据中期考核的具体情况,经博士点和导师同意,向研究生院提出申请硕博连读。直博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表现突出者中进行选拔,必须再经过一次综合考核。这两者经资格考核并通过后均可取得博士生资格,享受博士生待遇,由学校作为新录取的博士生上报国家教委备案。

  2、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一般为一年半,第二阶段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时间一般为三年半。直博生课程学习的总分不低于40学分。在课程学习阶段除完成学位课程外,应根据学科拓宽知识面的要求和本人特点,选读5~6门选修课。进入博士论文阶段的半年内要完成开题报告。

  (三)博士生的培养方式

  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一般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开题报告。文献阅读量不得少于20篇,开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开题报告在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由博士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开题报告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研究生院备案。

  学科综合考试按专业统一组织,考试内容包含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对同专业的博士生试题要有一定比例的共同要求。还要有一定比例的跨二级学科的内容,博士生指导教师负责命题部分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考试内容覆盖3~4门基础理论和专业课,考试委员会应提前1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生。博士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进行学科综合考试。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做1次学术报告,在学期间至少有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8次以上学术报告,其中两次以上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博士生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按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

  投入等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论文中期检查可与学术报告统筹安排。

  在学期间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文章,其中有1篇文章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或EI收录的期刊上,如果有发明专利申请前三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前三名,则论文要求可以降低到有1篇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应于正式申请答辩前3个月,做1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应,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评阅前止)以上。论文在答辩前要请5—7位在环境工程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二位是外校专家。论文答辩应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

  四、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经系学位委员会讨论,上报校学位委员会,经批准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学硕士或工学博士。

  参考书目

  1.必读书目

  1)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P、 Aarne Vesilind et al

  2)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Mark B、 Bush

  3)Centralized Waste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Edward R、 Saltzberg et

  4)Industrial and Hazardous Waste Treatment,Nelson L Nemerow et al

  5)Air Pollution,Liu et al

  2.一级期刊

  1)2)3)4)5)

  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中国给水排水环境工程

  3、重点期刊

  1)给水排水

  2)水处理技术

  3)工业水处理技术

  4)环境保护

  5)Water Research

  6)Environmental abstract

  7)Water treatment

  8)Wate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9)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0)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11)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2)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3)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Chemosphere

  15)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6)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17)Adsorp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环境工程专业简介

  南京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肇始于1978年成立的部批环境科学研究所和1984年成立的环境科学系,1993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9年成立环境学院,同时独立设环境工程系。现既招收本科生,也招收硕士、博士生,且与环境科学一起在全国首批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工程专业拥有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活跃在学科前沿的教师队伍,其中环境工程系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各一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各一名,教授七名,博导六名,副教授七名,高工两名。

  环境工程系在2000年内获得江苏省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1年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并在国家科技部选中的8项环保类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中占有一项,获得和申请国家专利近百项。

  环境工程系现主持有科技部“86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部门地方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污染防治工程项目。科技活动覆盖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大气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环境材料及环境修复等领域。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3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计算机应用(0901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

  三、修业年限

  3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软件与硬件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和信息处理等操作或产品销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和客观服务意识。

  3、具有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

  4、具有获取前沿技术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具有熟练的中英文录入能力,掌握文字排版技能。

  2、具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应用办公软件的能力。

  3、具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

  4、具有计算机应用领域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

  5、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能力。

  6、具有多媒体素材处理、简单的动画设计能力。

  7、具有使用数据库工具开发计算机简单功能应用的基本能力。

  8、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和规范要求,具有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能力。

  9、具有计算机硬件拆装、系统组装和简单故障排除及维护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办公自动化

  1、具有熟练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能力。

  2、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方法,具有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的能力。

  3、掌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

  1、具有常用数码产品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能力。

  2、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3、掌握电子商务流程,具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数码产品等产品营销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专业排版

  1、掌握专业排版的工艺流程,具有专业的编辑、排版、印刷操作的能力。

  2、掌握图形绘制、图像处理等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图文混排及设计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计算机信息管理

  1、掌握大中型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具有设计和实现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的能力。

  2、掌握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进行信息化过程的规划、管理、控制、评价等工作的能力。

  3、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单机、局域网、广域网安全防护的相关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基础课

  2、专业核心课

  3、专业选修课

  (1)数字影音编辑与合成。

  (2)网页动画制作。

  (3)云计算应用。

  (4)移动终端。

  (5)其他。

  4、综合实训

  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要求灵活安排综合实训,建议以计算机应用的综合项目或采用企业真实工作项目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和学生技能证书考核要求结合进行。时间安排上可以结合课程的进度,安排在每个学期,也可以统一安排在第五学期,技能考证要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下完成,证书要求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为准,可以是国家相关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的职业技能证书,也可以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统一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阶段安排学生实习。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为40周(含复习考试),周学时为28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27小时(1一小时折合1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数为3000~3300、课程开设顺序和周学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学时的1/3,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学时的2/3,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行业企业认知实习应安排在第一学年。

  课程的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教学安排

  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

  说明: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及毕业教育教学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含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任职资格(1)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有与授课课程对口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三级及仪式上职业资格证书达到95%以上,所学专业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 (2)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学历,企业聘请的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可放宽到大专学历(3)爱岗敬业、工作严谨、乐于奉献、热爱职业教育。 (4)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两个月以上的工厂实际生产经验。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实习室说明:主要设施设备的数量按照标准班50人/班配备。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特点,应在企业建立两类校外实训基地:一类是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和参观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反映目前计算机专业技能方向新技术,并能同时接纳多学生学习,为新生入学教育和认识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条件;另一类是以社会实践及学生顶岗学习为主的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专业技能方向综合轮岗训练的工作岗位,并能够保证有效工作时间,该基地能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编排教学设计并组织、管理教学过程。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以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相统一的原则,开发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

  2、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框架,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适用、适度”,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并非是将理论与实践简单的堆砌,教学过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如何选择教学场地、设备及工具,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等,有的放矢的组织好教学。

  (四)教学方法

  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并存,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还可采用仿真实训软件,根据自身学习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反复实训,探索并解决问题。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五)学习评价

  由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共同实施教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双证”的获取率和毕业生及就业质量,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笔试、作业、课堂提问、课堂出勤、上机操作考核以及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的成绩等。

  (二)实训实习效果评价方式

  1、实训实习评价

  采用实习报告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等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对各项实训实习项目的技术水平。

  2、顶岗实习评价

  顶岗实习考核方面包括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方式。

  (六)质量管理

  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专业教学计划设置的各门课程学习考核合格才能颁发毕业证,而且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或技能等级考试)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同时可以通过测评或考试获得人文素养合格证。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和人文素养合格证的毕业班学生,能够优先参加各级各类优秀的评选,享受学校的优惠政策,学校优先对其推荐就业。

  九、毕业要求

  1、入学军训教育成绩必须合格。

  2、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各科成绩合格。

  3、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

  4、获得与本专业相关职业职业资格证书。

  5、必须完成学校要求的顶岗实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4

  一、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熟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管理业务,能熟练操作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设备设施,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服务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他人意识和常用英语口语交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立足重庆轨道交通服务大西南等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和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采取“订单班”培养模式,通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基本行车组织知识,客运组织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能力,取得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3、就业岗位

  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使本本专业学生可以胜任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线服务与管理岗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从事交通运输类的辅助性岗位工作。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我是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和成都铁路局及其他城市的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及下属企业或大型游轮及航空服务企业。

  对应的主要岗位有:客运员、站务员、值班员、票务员以及运营管理员等相关岗位。

  二、招生对象、学制及毕业要求

  1、招生对象:普通初中毕业生或高中生及退伍军人

  2、学制:三年

  3、毕业要求

  (1)、修完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和实习环节,完成教学规定考试

  (2)、通过学校规定的学生德育操行测评

  (3)、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三、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了解交通服务、交通安全、交通法规方面的基本知识。

  3.初步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管理、调度、组织等方面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四、能力结构要求

  1.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

  2.具备一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组织调度、票务管理、车务管理等专业能力。

  3.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

  4.具有一定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文化基础课

  1.德育

  (1)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就业的稳定性、就业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中职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少规划,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职业生涯设计这门课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职业道德与法律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辅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习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相关法律基本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政治经济与社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哲学与人生

  学习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为将来的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鉴赏,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

  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5.体育

  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程训练

  1.交通英语口语训练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熟悉交通专业英语常用的基础词汇和基本语句,注重相应的口语训练与实际应用能力。

  2.普通话训练

  注重实际交流能力培训,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

  3.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习常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

  4.形体训练

  通过形体礼仪训练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内涵和气质,为今后从事服务行业打下基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5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

  (二)学制:三年全日制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依托于电梯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工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最新要求,面向电梯销售、维修与调试、管理、服务行业第一线需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电梯安装、维保、调试、电梯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具备行业职业资格,有一定的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团队精神,能从事现代化电梯安装、检修、运行维护及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就业面向电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检修与维护、项目管理、产品销售等工作。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知识、能力、素质和证书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以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为主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电机、电力拖动和电气控制设备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分析方法;

  (3)掌握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方面的基础知识;

  (4)掌握电梯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

  (5)掌握变频调速、单片机和PLC控制系统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5)了解企业管理和电梯设备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

  2.技能要求

  (1)具备一定的工程制图和识图的能力;

  (2)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和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

  (3)具有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

  (4)具有对电梯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的能力;

  (5)具有对一般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的能力;

  (6)具有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能力;

  (7)具有对电梯设备进行销售、管理、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8)具有电梯设备售后服务技术能力。

  3.素质要求

  (1)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良好身体素质;

  (2)具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和爱岗敬业精神;

  (3)具有沟通、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

  (4)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与质量管理以及社会表现能力。

  4.证书要求:

  (1)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取得计算机B级证书;

  (2)电梯行业从业资格证(电梯特殊设备操作上岗证)初级资格证;

  (3)维修电工中级资格证

  三、培养模式

  本专业按照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以企业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交替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融技能培养人工作过程,将课堂搬进工厂、把企业引进学院,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使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师生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其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它跨文化交流工作,能够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文化的生力军,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和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汉语和外语两方面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掌握跨文化交际和汉外口笔译基本技能,具备口笔译基本能力,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意识;

  2.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交往的社交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及网路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掌握语言知识与能力,包括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汉语知识与写作能力,演讲与辩论能力,语言学习能力;

  4. 掌握翻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包括口笔译技能、口笔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译者综合素质;

  5.具有第二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6.掌握翻译需要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外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与文学知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翻译工具的知识、国际商务知识、公共外交知识;

  7.具有较强的外汉语转换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实行3到6年的弹性学制。

  学位:文学学士

  四、核心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概论、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中国文化概览、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7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系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部门及涉外企业从事英语教学、翻译、文秘、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英语专业知识包括文学、语言学和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知识。

  3.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语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4.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高级阅读、第二外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四、学制与学期安排

  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学年,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全程教学共计165周;每学期按20周规划课程教学(含考试)周数(第8学期19周),计159周;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经学校批准,可在两个学期之间设小学期,安排课程学习、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共约6周。

  五、毕业与授予学位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必须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普通话水平原则上应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学生毕业体质测试成绩应达到50分,特殊情况可依有关文件规定免予测试。学生毕业时,通过毕业资格审查方准毕业。

  毕业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及课程修读指引

  1.本专业获得毕业资格要求完成175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0学分,通识选修课1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实践与实验课程23学分。

  2.通识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公布的通识选修课模块中选修,合计应修满18学分。

  3.专业选修课在2-7学期开设,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各专业专业选修课模块内选修,合计应修满28学分。

  4.本专业为有志于辅修的学生提供A类选修课和B类选修课,A类选修课见表十三,B类选修课为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见表十一。辅修本专业的学生应优先选修A类选修课,在本专业A、B类选修课中累计修满15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辅修专业开设院系初审同意,教务处审定后可获得本专业辅修专业证书。

  5.大学体育采取选课形式实施俱乐部教学。学生根据本人体育专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修读体育项目,在不同的教学俱乐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取得规定的8学分。

  6.对计算机已有相当基础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开课前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测试,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并直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7.实践及实验课:学生应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实践及实验课并取得23学分,其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至少取得2个社会实践学分方可毕业。第6学期中期论文,第6学期中期实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