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质量提升怎么写报告 质量提升方案范文

质量提升方案范文(通用1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量提升方案范文(通用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质量提升方案 篇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质量兴农、标准立农、品牌强农,统筹产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管源头、管过程、管产品、管标准、管能力、管本质,加快农业特色转型,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精心打造“忻”字号农产品品牌矩阵,全力推动我市农业优质高效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种养殖生产标准化,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坚持绿色引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净化农业产地环境,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坚持品牌强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各司其职。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生产指导和监督检查。压实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监管。

  (三)行动目标

  到20xx年,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大幅提升,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以上,有效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500个。农产品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力争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忻州“特”“优”农产品品牌培育全面提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良性互动,创建市级区域公用品牌3个,农业质量效益大幅增加。监管和执法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可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标准化,特优产品“产出来”

  1.优质种植产品生产。打造高产玉米、优质杂粮、加工型马铃薯等“特”“优”产业“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选用优良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农业品牌,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杂粮作物全产业链发展,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等集成技术。建设提升干鲜果品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果菜品质与质量。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道地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局)

  2.优质畜牧产品生产。推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原料基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联农带农紧密的产业化联合体。实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工程,支持大型养殖集团配套建设屠宰场,推进现有屠宰场达标改造。实施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支持2个龙头企业改造深加工设备和质量控制设施,提升竞争力。实施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升级改造区域性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个,培育专业化活畜禽调运和畜产品流通企业1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优质水产品生产。全力实施池塘标准化升级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大水面生态渔业、渔菜综合种养三大渔业工程,深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持续加强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执法监管和风险隐患排查,不断优化养殖生产环境,提档升级养殖生产设施设备水平,提高优质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4.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聚焦“特”“优”产业,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安全、质量、服务、支撑、品牌等标准研制,推行山西标准标识制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构建完善“标准+认证+品牌”生态协同系统。加快市级战略、产业集群、有机旱作等重点地方标准研制,推进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初加工机械标准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支持科研院校、检测机构、国家级龙头企业等单位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积极转化采用国际标准。鼓励协会、企业制定能够彰显产品特色和优势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构建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选树5个标准化带动农产品质量提升的示范典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5.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开展重点标准推广行动,每年遴选一批主推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建设标准化原料和生产基地,开展蔬菜、干鲜果标准园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提升行动,推进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示范创建。推进重点区域先行示范,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全域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深入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企入户”行动,推动规程落到田间地头。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县,建设机械化标准化示范区,加快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高粱、胡麻、莜麦、谷子、荞麦和豆类)全程机械化生产进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

  6.创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申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发挥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支撑作用,依托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相关主体,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以上。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集成一批先进适用的标准综合体,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7.加强标准实施评估。开展“亮标”行动,各类标准园、产业园、示范生产基地标准上墙,企业、合作社等执行的标准进工作手册,推选一批省级标准化工作示范典型。加大农兽药残留等标准的宣贯培训力度,加强农业、农机地方标准推广效果评估,推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的标准项目参评省、市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及时制修订或废止过时标准。加大农业、农机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标准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快形成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

  (二)促进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强起来”

  8.加强主体培育。推动实施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重点的农业企业倍增工程,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完善落实我市一产高质量发展奖补、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对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支持。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创建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个,提升农民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支持完善家庭农场发展政策体系、管理制度和指导服务机制,增强家庭农场服务带动能力,提升发展水平,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9.提升产业园区建设质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推动重点园区全方面升级,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分品种分产业分类型建设一批标准化种养殖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都市农业园。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整县域推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打造农产品质量提升平台,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10.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落实农业“特”“优”战略,秉持标准化、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六化”发展理念,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聚焦杂粮、中药材、沙棘、畜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延链、补链、壮链、优链,争创一批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

  (三)提升农业品牌,“忻”字号招牌“靓起来”

  11.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登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圳品”,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和示范园区的生产经营主体和符合认证条件的产品申报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提升有机旱作区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大“圳品”创建力度,在“特”字上做文章,探索农产品直供粤港澳的新思路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字号”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和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探索实施良好农业规范,扩大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范围,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12.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强化产地准出,以县(市、区)建立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目录,农产品全部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展承诺达标合格证普及行动,引导小散户开具合格证。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主办方把承诺达标合格证作为“入场券”。引导学校(含培训学校)、医院、机关和企业食堂,以及宾馆饭店等人员集中的重点消费单位采购有承诺达标合格证等合格证明文件的食用农产品。强化市场准入,加大食用农产品合格凭证检查力度。田头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型商场和超市开办者要查验食用农产品合格凭证,创建一批示范批发市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

  13.加强品牌培育推介。以“忻州杂粮”市域品牌形象打造为核心,优化拓展产品体系,深度构建品牌矩阵,双线搭建营销平台,广泛开展宣传推广,联动提升生态畜产品、特色果蔬、中药材等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推动形成“忻”字号特优农产品品牌矩阵。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市场,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大循环中高端。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年货节等重点时节,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爆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

  (四)深化绿色生产,产地环境“净起来”

  14.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围绕“特”“优”战略,纵深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聚焦“土、肥、水、种、技、机、绿”关键要素,布局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和生产基地,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聚焦主导特色作物,坚持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努力扩大有机占比,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有机旱作农业高效产业体系。立足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引导各类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针对性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建立有机早作农业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15.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开展农企合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机械施肥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化运行、专业化作业、规范化服务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和病虫害防治服务能力。建设7个以上省级高标准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加快玉米、小麦、杂粮、果树、蔬菜、中药材、油料作物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和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加大微生物产品支持力度。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广安全绿色兽药,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6.防治面源污染。实施畜禽粪污处理整县推进项目,创建国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集成利用技术,到20xx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建设秸秆资源台账,建设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开展试验示范。加强农田地膜残留例行监测,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膜回收长效机制。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强化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深入实施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严禁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气、废水、废油、废渣等。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

  (五)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基础“硬起来”

  17.推进农业科技攻关。深入推进农作物新品种联合攻关,健全“育繁推一体化”商业化育种体系,发挥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提升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优质绿色安全技术集成推广,推进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生物抗草新品种研究、减灾防灾新品种技术创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产品绿色加工贮藏创新性研究,加强自育品种示范推广资金支持,建立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展示基地。加强质量导向型科技协同攻关,支持优势产业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构建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联盟团队。(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18.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三队”包联服务,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标准化生产指导,提升农业科技发展动力和质量效益。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提供产业精准指导和咨询服务,增强地区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和质量管控能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强化信息化、质量、标准等培训内容。组织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普及产品认证、农兽药及其使用等知识,提高质量意识。(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9.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构建忻州数字乡村信息体系,推进种业、种植业、林草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数字化,推进农产品加工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提升农业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水平。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挂钩,组织开展追溯标杆企业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追溯系统与市场监管、农业农村部门追溯系统对接。推进农业生产记录便捷化、电子化,打造“阳光农安”。开展农安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主体信用评价制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

  (六)加强全程监管,放心产品“管出来”

  20.开展三年专项治理。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建立豇豆、韭菜、鸡蛋等11个重点品种生产主体名录,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兽药的违法犯罪行为,基本解决重点农产品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和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卫健委)

  21.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严格生产经营主体管理,依法实施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落实农药、兽药等重要农资产品“二维码”追溯,严格农业投入品购销台账管理,严厉打击生产、进口、经营和使用假劣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强农兽药等投入品检验检测,保证投入品质量。加强农兽药使用指导,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制度和休药期制度、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强化“瘦肉精”等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试行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创新方式方法,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加大农资产品监督抽查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农资、非法添加等违法犯罪行为,曝光典型案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供销社)

  22.健全监管执法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升行动,强化跟踪评估和动态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个以上(包含2个)。实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网格,乡镇明确网格管理员,每个网格应有协管员,落实网格化管理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提高办案质量。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执法练兵、案卷评查等活动,提升执法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编办)

  2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检查评估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情况,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各涉改综合检验检测机构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资质认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检验检测机构应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加强检验检测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农产品检验检测技能竞赛活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更新项目,支持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的检验检测机构,更新仪器设备,提升检测能力。提升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推广普及乡镇快检设备,加强检测业务指导和监督。(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市委编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强化责任担当,扎实开展工作,确保行动方案提出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市直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二)强化政策支持。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资金。建立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产品质量追溯、全产业链标准化等财政奖补机制。强化标准、科技、金融、信用、人才等政策协同支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三)强化考核评估。坚持目标导向,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农产品质量提升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的质量工作、标准化工作、食品安全工作等考核。对工作表现突出、成效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履行属地管理职责不力、工作不到位,导致辖区内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依法查处。

  (四)强化宣传引导。要及时总结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成效,推广典型经验。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报道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实践成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加强农产品质量知识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诚信、责任意识。

  质量提升方案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为本、开放融合的原则,紧紧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工业强市、质量强市战略定位,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打造济源标准升级版,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质量提升,全面促进我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推动济源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加强主要消费品、工业基础、现代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标准的研究,建立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适应济源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标准体系。

  标准化整体水平有效提升。标准在助力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工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发展中发挥显著作用;主要技术标准实施效果显著,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

  质量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重点领域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建设能力的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济源品牌”“济源制造”“济源智造”。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结合我市产城融合建设,促进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构建我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和组织实施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联盟)标准。每年参与制定地方标准5项,力争实现组建省级以上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零的突破。增加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以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标准的供给,服务我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新模式发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责任单位:市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2.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协同。加大科技研发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标准研制的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重点引导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在优势领域、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企业积极培育省级标准创新研究中心、技术标准创新企业,开展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标准升级,提升标准技术水平。(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3.推动济源标准走出去。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开展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国内外标准接轨工程,鼓励我市的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具有先进水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以标准为载体,促进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企业走出济源,走出河南,走向世界。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增强济源企业参与全国、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力争到20xx年,全市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参与研制国家标准5项以上。(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行业协会)

  4.强化标准宣贯实施。强化标准与政策和行业管理措施的有效衔接,形成协同推进标准实施的工作合力,促进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深入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技术标准创新企业和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等创建活动,在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区,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标准的推广实施。(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质量水平提升

  1.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鼓励企业推广运用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对标,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质量意识,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比武和竞赛,树立“济源工匠”“中原大工匠”标杆,把工匠精神纳入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每年选择3家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企业,推广应用中国质量奖和省长质量奖获奖组织的质量管理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科学技术局、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有关行业协会)

  2.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对标国际的高水平企业标准。在重点企业进一步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等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动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执行标准、公开产品质量承诺,并探索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公示系统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鼓励第三方机构评估公开企业标准的水平,提高标准信息的透明度。试点推行“标准领跑者”“质量领跑者”制度,促进企业主动实施高标准、追求高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和高质量服务的消费需求。(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

  3.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进行攻关,攻克一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建立工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加大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企业质量技术改造的支持、引导力度。在重点工业领域,推广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以及可制造性设计等先进质量工程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检测中心、产业化基地。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产品的认定评审。进一步提高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重点支持万企转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小巨人企业,通过设定标准、政策引导,形成一个专利企业群体、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产品、一批具有战略布局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

  4.强化“济源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重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产品、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价值评价,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扩大“济源制造”影响力。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施商标战略,促进商标品牌集约式发展。加大市长、省长质量奖培育、评选和宣传力度,争创中国质量奖。到20xx年,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河南老字号1个以上,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以上,创建全国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以上、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以上。(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济源办事处)

  (三)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1.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构建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领域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快研发产业急需关键测量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开展新一代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研究,不断满足产业升级对计量技术和方法提出的新要求。鼓励企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支撑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品质提升。加快国家防爆电器检测中心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扩大质量技术基础资源共享,推进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和效率优化,推动有色金属、钢铁、铅酸蓄电池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打造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打造和发展济源市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标准信息、标准体系构建、标准编制及标准化技术解决方案等服务。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科学技术局)

  3.建设质量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质量和标准化职业教育,促进劳动者由普通工人向技术人才转变。推进首席质量官、一线企业职工等质量人才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有能力、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高级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增强企业关键质量岗位人员的质量能力和质量意识。依托本市标准化技术组织、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培养一批标准化高层次人才、优势和特色产业领域标准化专家,培养一批专业优势明显、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标准化专业从业人员。(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四)强化质量监管,改善优化市场环境

  1.创新质量监管制度。逐步实现政府部门间质量数据共享,突出监管重点和风险防控,构建从产品伤害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到缺陷召回的消费品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动态监管。根据产品风险等级、消费者关注度、企业质量管控水平等指标,对消费品生产企业实施差别化监管并动态调整。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大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和抽检力度,增强依法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在医院、社区、乡镇和学校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有效防范和处置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推广应用物品编码和射频识别等技术手段,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进缺陷产品召回常态化,把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消费品纳入召回范围。(责任单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济源办事处)

  3.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对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社会监督,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支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展质量信用评价。探索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质量信用联合奖惩,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责任单位: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

  4.优化电商消费环境。建立完善风险监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加大电子商务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查处力度。加强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完善跨境消费售后维权保障机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保护,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和平台,提高企业维权意识,增强应对能力。(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

  6.强化消费者维权保护。引导经营者建立赔偿先付、无理由退货等制度。在消费集中的重点场所建立消费争议快速处理“绿色”通道,探索建立消费者诉讼简易处理程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和第三方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援助,降低消费维权成本。(责任单位: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7.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健全执法协作机制,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执法打假行动,严查彻办质量违法大案要案。推进质量违法案件信息公开,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农牧局、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学技术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济源办事处)

  三、重点领域

  (一)消费品领域

  1.食品产业。健全我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食品产业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升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等食品行业关键性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以及产品质量控制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加快培育抗风险、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饮料4大领域产业,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对标及产品品质对比活动,推动产品质量标准提升和产品改进。制定食品相关产品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计划,加大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逐步提升市场准入门槛,及时发布消费预警,遏制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2.农产品。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奶牛、优质果蔬、十字花科蔬菜制种产业,推进全市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推动农产品供给端向差异化、绿色生态化、旅游商品化转变。围绕我市优质粮食、高效园艺、健康养殖、生态林果、特色农业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要求,实现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从源头上保障原料有效供给和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持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广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林业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3.新能源汽车。坚持以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为导向,以创新驱动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及应用,探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展团体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标准试点,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发展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标准。依托全省新能源汽车监管平台,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安全监管;以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为重点,推动力帆新能源汽车与我市钢铁、玻璃、铅酸、模具等产业紧密对接,重点实施新能源汽车VV电轿、美国江森自控蓄电池、武山新能源新型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全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虎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4.电子电器。加强电子基础产品发展,提升手机关键组件产品层次,加快发展电子器件制造和电子元件制造;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积极引进和培育“芯片—电路板—集成电路—电子设备”等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形成手机关键组件、电子器件、电子元件等基础产品为主导,芯片、集成电路、软件、海底光缆、北斗导航、智能终端(手机)、智能照明等智能产品为支撑的产品结构,把电子电器产业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5.传统文化产品。弘扬中原传统文化,加强对我市非遗民俗、工艺美术、地理标志产品等传统文化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增加品牌文化附加值,推动传统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在确保传统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特色的前提下,推进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以标准化手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科技在传统文化产品设计、生产、制作中的运用,提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发展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二)装备制造领域

  1.有色金属。以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推广玉川产业集聚区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以铅、锌、铜、铝行业为主线,重点发展“电解铅-极板-蓄电池-新能源电动车”“电解铅-极板-蓄电池-再生铅”“阳极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金银深加工”等产业链。加强在有色金属材料领域标准研究和技术改造,提升工艺水平,推动铜金银产业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豫光金铅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美国江森自控汽车用起停蓄电池项目建设,加快国家铅酸蓄电池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步伐,及时将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成标准。加快有色金属产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进有色金属现货交易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环境保护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2.钢铁产业。以优化产品结构为重点,按照“做精、做专、做强”的发展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建立“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三流”的信息化体系。积极推进民用钢向优特钢转型,培育“线材、棒材—钢丝、钢丝绳、紧固件、五金件、焊材”“大棒材—基础零件—部件—关键零部件(轴柱、齿轮)”“高洁净钢—高端模具钢、不锈钢—汽车模具、电子产品模具”等产业链条。扩大优特钢、特种钢、汽车用钢生产比重,向高端用钢领域升级,打造优特钢生产基地;推动钢产品向轴承、螺丝、钢丝绳等产业链下游延伸。支持钢铁加工企业使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加快淘汰落后冶炼产能,把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高档次精品优特钢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3.机械装备。以高端整机制造为重点,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大型机械设备关重件、石油钻具、大规格精锻件、铸管模、冶金机械、基础零部件等产品,积极培育“基础零部件—关键部件—成套机械设备”产业链。鼓励扶持企业在大型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系统集成应用,加快数控改造、模块化控制、可重组柔性生产线控制和产业链协同等技术的研发与普及,提高装备数控化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加大机械装备领域国际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力度,以先进的产品技术标准促进设计水平、制造工艺水平、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力争把济源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装备关键部件及大型特殊钢精锻件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4.矿用电器。以高端智能制造为重点,加强全矿井自动化控制系统、高低压变频装置、大型液压支柱等高端产品研发,大力推进产品高端化,实现矿用电器软硬件产品的融合发展。立足我市“全国煤矿用防爆电器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火炬计划济源矿用机电产业基地”、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质检中心的优势基础,加强战略合作和技术引进,壮大矿用电器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力争把济源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矿用机电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5.化工产业。以绿色创新驱动为重点,加强焦炭、焦油、粗苯等煤化工,树脂、烧碱、四氯化钛等盐化工,重芳烃、丙烷、丁烷等石油化工领域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链条延伸,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精细化工新领域,推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重点领域流程控制与优化、化工故障诊断、监控与安全系统等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在线检测和生产流程智能化水平,建立协同产业链,增强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我市建设成全省重要的现代化工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济源市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升级和质量提升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市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

  (二)加大政策扶持。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消费品和装备制造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消费品和装备制造领域的质量基础能力提升、质量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标准化研究和示范应用。要充分发挥资金资助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对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和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的资助与奖励制度,促进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加大科技政策的支持力度,对有助于促进优势产业培育、社会进步的技术标准,在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课题)和产业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建立企业标准创新、标准研制和标准示范等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组织积极参加标准化活动。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示范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比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出口贸易便利等政策优惠。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纳入有关标准技术条件和质量安全要求。(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学技术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三)注重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标准化、质量专业课程,加强职业培训,深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提供技能水平评价服务,为标准化、质量管理事业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系列中标准化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评价标准,促使更多高水平的标准化、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构建多方参与的培训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职业学校、标准化与质量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开展校企联合“双轨制”、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加强标准化和质量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实施标准化人才培育计划,加强标准化高端人才培养,鼓励支持我市专家参加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工作,实施优秀标准化人才交流项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广泛宣传引导。借助“10·14世界标准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组织好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结合“愚公移山,敢为人先”城市精神,建设具有济源特色的先进质量文化,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中国标准、中国质量的良好形象。在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企业推广先进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理念,加强标准化和质量知识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倡导“优标优质优价”和绿色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打造“济源标准”,培育“济源品牌”,提升“济源创造”,树立“济源质量”良好形象。(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质量提升方案 篇3

  物业保洁由物业管理公司管理部或保洁部执行,其班组设置根据所管物业类型、布局、面积以及清洁对象的不同而灵活设置。一般为:

  1、保洁部2、楼宇清洁服务班3、高空外清洁部4、公共区域清洁班。

  一、部门经理

  1、按照公司的管理目标,组织各项物业保洁服务的具体工作;

  2、每日检查督促各区域清洁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返工补课;

  3、接洽开拓各种清洁服务业务,为公司创收;

  4、经常巡查抽查,发现卫生死角及时解决。

  二、技术员

  1、配合经理拟订物业保洁的实施方案;

  2、对专用清洁设备进行使用指导;

  3、随时检查和保养清洁用具和机械设备;

  4、检查监督分管的清洁区域和项目;

  5、经理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公共卫生区域领班

  1、向清洁主管负责,每日班前留意当日清洁主管的指示,并接受其督导;

  2、检查员工签到记录,察看是否全勤当值,对缺勤及时采用措施,合理安排属下员工工作;

  3、检查所辖范围的清洁成效,如人行道、走道(廊)、广场通道、楼宇外围玻璃及墙身、公共洗手间、电梯轿箱、各种类型的地面、灯饰和部件等;

  4、随时检查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工具及人力配备;

  5、编制清洁人员用具、物料计划、减少消耗,控制成本。

  四、保洁员

  1、遵守《员工守则》,统一着装上岗;

  2、听从领班的安排,严格按照物业保洁程序,保质保量地搞好职责范围内的物业保洁工作。

  五、仓库保管员

  1、严格遵守《员工守则》及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主管的工作安排;

  2、认真做好仓库的安全、整洁工作。按时到岗,经常巡视打扫,合理堆放货物,发现可疑迹象或火险隐患及时排除或上报;

  3、负责清洁工具用品的收发工作。收货时必须按质按量验收,并正确填写入库单;发货时必须严格审核领用手续是否齐全,对于手续欠妥者一律拒发;

  4、严禁私自借用工具及用品;

  5、做好每月物料库存采购计划,提前呈报主管。

  质量提升方案 篇4

  一、目标任务

  到20xx年,全市重点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导和优势产品质量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超过95%,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总体合格率超过96%。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大于98%。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超过80,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市空气质量保持稳定达标,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国家、省考核要求。获中国质量奖或省政府质量奖、国家或省级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的企业或组织分别达到1家、6家、6家。

  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5,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技术改造企业比例超过90%,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25万元/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3%。产业技术自给率超过7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9件。产业园、专业镇、高新区、产业集群所在地建设公共检测服务平台超过4个。市、县级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建标分别达到150项以上和15项以上,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200项以上;建成国家或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重点实验室)1家以上。建成国家质检中心超过1家。全市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总量达200项以上,制修订团体(联盟)标准累计达30项以上,制定重要指标高于国际、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的先进企业标准累计400项以上。落户的国家、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4个。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提升质量供给水平。

  1.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安全供给。扎实推进“双安双创”工作,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定出台《江门市农业品牌培育奖励办法》,推动经营户参与“粤字号”品牌强农工作,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以集体食堂、网络订餐、外卖食品为监管重点,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2.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坚持市场主体、改善供给、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分业施策,推动食品医药等大健康产业提品质保质量安全,机电、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精细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增品种、创品牌。开展创客活动,支持传统行业增加个性化、多元化消费供给,发展智能化消费品,培育新能源产业。加大老人和失能群体产品供给。推动教育装备、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多样化发展。保障优质原料供应,推进材料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

  3.推动提升五大新兴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珠西战略”,重点发展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整合市内外优势创新力量,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发和推广。

  4.稳步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抗震防灾设计质量,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持续保持全市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建立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及检测行为监管系统,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健全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5.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打造珠西物流枢纽中心。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发展全域旅游。落实省领导对20xx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通报的批示精神,围绕医疗服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数字政府”,营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环境。提高电子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质量和就业创业、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6.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地方立法权优势和“环委会”作用,深入推进“河长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实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7.推进区域质量协同提升。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三区并进”。推行以标准为纽带的产学研联盟建设,带动区域产业质量整体提升。

  8.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江门的华侨资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举办或组织参加各类进出口商品展销会,支持企业创建和收购国际品牌,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对技术贸易、服务外包、中医药等领域的服务平台扶持力度,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同发展。

  (二)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9.推进重点产品、重点领域质量整治提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提升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开展农资打假行动,严查坑农害农质量违法案件。严厉查处农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围绕食品用纸包装、电动自行车及车用电池和充电器、电线电缆、防爆电气、砂轮、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监督抽查力度,扩大抽查覆盖面,组织开展区域整治,加强综合执法、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推进中小企业质量整治提升。在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的中小企业领域,加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力度。开展质量状况调研,有针对性地实施质量义诊、质量帮扶,增强中小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10.大力开展技术改造、质量创新。开展质量技术攻关。继续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国际比对研究提升工程,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一业一策”制定质量提升方案。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质量创新。推动质量导向的集成创新,建立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协同创新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设立质量创新中心,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促进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创新。推广质量标杆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11.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江门质造”品牌。大力宣传“品质侨都、全民共享”的城市质量精神,推动落实《“江门质造”品牌提升行动方案(20xx-20xx)》。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积极创牌创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广泛开展“中国品牌日”“质量月”等活动,加强区域品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12.营造质量治理新格局。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企业首负责任制。指导行业组织依法依规开展行业自律管理。放管结合并重推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双随机一公开”方式,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广泛宣传“品质侨都、全民共享”的江门质量精神,将质量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质量第一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

  (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13.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科学规划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夯实精密制造测量基础。在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先进制造等领域建立一批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快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推动部门和企业专用计量标准建设。加强广东省轨道交通车辆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14.构建先进标准体系。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研制。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先进标准体系。搭建高端标准化资源供需对接平台,争取一批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我市,抢占产业竞争话语权。

  15.完善检测认证合格评定体系。加快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建成珠西质量综合检测平台。推动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鼓励开展自愿性产品认证。推广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16.探索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强质量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持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加快各要素融合发展,以水暖卫浴产品质量检测省站为试点,推进质量技术、信息、人才、基础设施、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开放共享。推行“互联网+质量服务”,探索建设“企业质量提升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标准制定+检验检测+工厂审查+认证”一体化发展。

  17.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与服务。发挥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出口贸易政策预警等功能,为企业国际贸易提供咨询服务。加强各个国家产品认证以及法律风险防范知识宣传,增强企业防范外贸风险的能力。积极主导、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四)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

  18.加强质量制度建设。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定期开展质量满意度监测,分析评估城市质量状况、质量竞争力水平和发展前景,为政府质量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落实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19.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品牌、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推行优质优价的采购机制,推动“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

  20.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市政府与五邑大学共建“江门市质量发展研究院”,开展质量强市发展战略研究。带动和鼓励大专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质量专业课程,推进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全民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高技能人才振兴等计划,提升技工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强化落实《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

  21.健全质量激励制度。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开展江门市政府质量奖培育和评审,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积极申报国家、省政府质量奖。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强化全社会质量意识。研究制定技术技能、工匠人才激励办法,推动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降低职业技能型人才落户门槛。

  三、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各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本方案提出的各项举措,加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

  质量提升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扎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加强全面质量安全监管,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xx年,全市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质量文化特色鲜明,全民质量意识不断增强,质量发展机制更加完善,质量基础更加坚实,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质量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黄河沿岸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稳定良好,医药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靠。

  工程质量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升,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市政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提高,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竣工工程质量安全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

  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程度明显提高,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点,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

  城乡发展质量成效显著。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市主体功能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节能减排、治污降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行政效能整体提升,质量政府建设取得明显突破。

  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效能充分释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支撑更加有力。

  三、重点任务

  (一)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组织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质量专项行动。积极实施工业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促使消费品标准和质量不断提升。(市工信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二是组织开展工业品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着力推动“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提质增效,推动我市制造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响“韩城制造”品牌。组织开展工业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品牌培育试点,开展质量品牌建设活动,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QC小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质量标杆”建设活动和质量信誉承诺活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扎实开展品牌创建,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中国名牌和陕西省名牌产品。(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中小企业局、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经开区、高新区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三是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巩固和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快韩合国家农业公园、生态休闲观光园等“十大农业基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修复力度。立足花椒、苹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全面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制定覆盖我市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覆盖规模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控管措施。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严格落实种养殖企业(场、户)标准化生产有关规定和制度,推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农业局牵头,市林业局、市花椒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四是组织开展食品药品质量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开展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全市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检查和抽检抽查,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让老百姓吃的放心。(市食药监局负责)

  (二)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强化政府监管。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质量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狠抓工程质量规范化管理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推行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落实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质量。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市住建局牵头,市交通局、市水务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二是组织开展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加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推行工程施工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和工程质量评优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市住建局牵头,市交通局、市水务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三是大力推广装配式和绿色节能建筑,不断提高城市绿色节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提升房屋住宅居住性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市住建局负责)

  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一批实力雄厚的建筑企业进军我市房地产市场,引领和推动我市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市住建局负责)

  (三)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组织开展商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制定《韩城市商贸服务规范和标准》,学习、借鉴和推广深圳格兰云天、开元明珠集团、陕文投等先进的服务质量管理理念,组织开展商贸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创建和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活动、“创佳评差”活动和“十大服务品牌”评选活动,打造我市“十大服务品牌”旗舰店、形象店,不断提升商贸行业服务质量。全力促进韩城“老字号”发展壮大,走出韩城,走向全国。加强电子商务产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市服务业办牵头,市发改委、市商务局、邮政管理局按分工负责)

  二是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聚焦创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涉旅企业经营,打造诚信旅游经营环境。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助推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沿黄城市旅游产业联盟秘书处作用,推动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建立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活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重点领域开展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大力推行星级饭店服务标准和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规格建设核心景区,将司马迁祠、古城打造成5A级景区,梁带村、博物馆、南湖、普照寺打造成4A级景区,推动韩城旅游由季节游向全年游、节日游向常态游、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市旅游委负责)

  三是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以实施健康韩城行动计划为统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严格按照国家《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服务标准化创建活动,健全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医疗质量标准,加强医疗缺陷管理,推行急诊首诊负责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和“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等活动,优化就医流程。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需求。实施基层卫生能力提升三年计划,到20xx 年实现镇办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市卫计局负责)

  四是在文化、食品餐饮、交通运输、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电、热、气、水)供应、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整体质量水平。(市服务业办牵头,市文广局、市食药监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电力局、市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市邮政局、市金融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四)开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推行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政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政府办牵头,政府各部门按分工负责)

  二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广标准化学校建设,扩大普惠性教育和优质职业教育供给,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三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提升农村幸福院、市福利园区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水平。(市民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卫计局、市金融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四是开展法律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以“七五”普法活动为统领,组织开展法律服务下基层活动,提高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水平。(市司法局牵头,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五)开展城乡发展质量提升行动。

  一是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以“史圣故里、品质韩城”为载体,扎实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发展质量、政府服务质量,构筑品质韩城新生活。(市质强办牵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加大治污降霾力度,开展“铁腕治霾、保护蓝天”“1+8”行动,强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举措,解决空气质量和水、土、扬尘、行业污染等八方面问题,深入推进20项环境专项整治,重点开展水环境改善、大气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控能力建设等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市环境质量水平,建设宜居韩城。(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城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三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精准脱贫这一核心,以涉农质量建设为抓手,推动脱贫攻坚与强产业、兴城市、促改革、优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深度融合,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实现“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扶贫”的良性互动。(市扶贫办牵头,各部门、各镇办按分工负责)

  四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持续开展“五城联创”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文明程度。以沿黄经济带建设为核心,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沿黄特色小镇,将桑树坪镇打造为欧洲风情小镇和煤炭物流重镇,将龙门镇打造为魅力风情小镇和生态工业新城,将西庄镇打造为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强镇,将板桥镇打造为健康养老与乡村休闲旅游名镇,将芝川镇打造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副中心,将芝阳镇打造为现代农业与城乡统筹示范镇。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提升镇区建设、新区建设、移民搬迁、水陆空立体交通等重点工程质量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促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倾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同步推进产业发展与质量提升。(市发改委、市旅游委、市商务局、市能源局、市文广局、市环保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各镇办、各新区按分工负责)

  四、工作举措

  (一)破除质量提升瓶颈

  一是开展质量调查分析。制定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选择重点产品、重点企业,组织开展质量状况调查摸底,找准企业困难、行业通病、“潜规则”和质量短板,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把准突破口。(市质强办牵头,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二是实施质量全民共治。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注重社会各方参与,推进质量多元治理,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强化质量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鼓励引导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质量信用监督和评价,引导理性消费选择。(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三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瞄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硬科技和黑科技,建设研发机构、科创平台、孵化中心、试验基地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促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实现由传统生产型向科技引领型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四是组织开展质量攻关。邀请质量、标准化专家走进企业,举办培训班,协助企业成立质量、标准化攻关小组。发挥QC小组作用,围绕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产品不合格率、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安全生产等内容,着力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市工信局牵头,市中小企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食药监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五是实施质量专项整治。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质量问题集中的重点区域,实施专项整治,挂牌督办,落实属地责任。对区域性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敢于“亮牌吹哨”,主动向政府通报,发布质量诚信“红黑榜”,情节严重的予以曝光。继续开展“利剑”、“亮盾”质量行动,深入开展质量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大案要案,对不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或可能存在缺陷的企业进行约谈、警示教育,跟进整改,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旅游委、市环保局、市食药监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六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实施企业品牌培育计划,建立品牌梯级培育库,树立质量标杆企业,推动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陕西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和中国名牌、陕西名牌、国家知名品牌、国家驰名商标等,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二)夯实质量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黄河金三角公共服务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安全保障,建设一批立足韩城,服务全域,辐射黄河金三角的检验检测项目,形成完整的检验检测链条,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供技术基础保障。(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二是加强陕西省辛香料检验中心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检验中心质量手册、作业规程等技术文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人员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对标检验、比对检验,严格按照国家实验室认证认可相关政策要求,完成资质认证,为韩城大红袍花椒产品研发、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三是加强标准引领作用。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大力开展“标准化+”行动,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抓好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三)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监管制度

  一是加强质量制度建设。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健全产品损害赔偿、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和社会帮扶并行发展的多元救济机制。加快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食药监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二是强化质量人才教育培养。实施企业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企业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引导企业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提升质量素养,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为质量品牌建设和“三品”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市人社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中小企业局、市总工会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三是健全质量激励制度。完善质量激励政策,持续开展陕西省政府质量奖、市长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精神。加强标准创新、品牌创建和示范创建的政策激励,鼓励引导企业争创品牌,推动质量技术万众创新。(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级四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韩城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与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领导小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全面统筹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场监管局质强办,主要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协调推动开展全市质量提升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等各方面质量,促进我市经济整体提质增效升级。在经开区、高新区设立质量监督管理分局,切实加强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组织领导。(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二)统筹协调,合力推进。

  市质强办要加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积极配合,抓好本部门、本领域的质量提升行动,确保各项措施协同配套、顺利推进。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解决好跨部门跨领域的问题。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分工负责)

  (三)强化督查,狠抓落实。

  健全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加强质量工作考核评价,将质量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任前质量考试制度,对部门质量工作实行年度评级认定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督促检查,严查重处质量安全责任事故中的渎职腐败行为,确保质量工作落实到位、质量问题整治到位(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纪委、市监察局、市考核办、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四)加强宣传,注重长效。

  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解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弘扬“史圣故里品质韩城”的城市质量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韩城质量文化,促进质量文化传承发展,让“质量第一”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根本理念,成为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成为全体市民的价值追求。各单位要及时总结质量提升工作成效,发掘和推广典型经验,讲好韩城质量故事,宣传韩城质量品牌,塑造韩城质量形象。(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文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分工负责)

  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分工、细化措施,组织各行业、各企业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于3月10日前将本部门、本单位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上报市质强办。要加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信息报送,每半年以正式文件形式将本单位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总结报市质强办。市质强办将对本方案实施推进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质量提升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的工作部署,巩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成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坚持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并重、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并重、质量安全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安全并重、深化建筑业改革与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重,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用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使全省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到20xx年底,全省工程质量安全法规体制、保证体系、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基本健全,“两书一牌”签订率达到100%;工程质量保险、质量担保制度初步建立;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施信息化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得到有效推广;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竣工交付使用的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其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9%以上;工程安全监管责任措施有效落实,实现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较大及以上事故“三个继续下降”。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落实主体责任。

  1.严格履职尽责,督促落实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安全责任。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督促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程质量检测、商品混凝土生产、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等单位的主体质量安全责任,特别是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建立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推动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和关键岗位责任,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严格项目监管,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严格执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关于严格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的通知》《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八项规定(试行)》《建筑工程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七项规定(试行)》《建筑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质量安全责任六项规定(试行)》《建筑工程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七项规定(试行)》和《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试行)》等规定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工程项目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

  3.严格动态监管,落实从业人员质量安全责任。修订出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安全动态管理办法》,完善现行工作措施,强化工程质量安全投入保障,通过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和三库一平台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强化执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落实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规范从业行为,依法查处违法从业人员。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强制培训制度。探索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

  4.严格管理制度,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全面实行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签订、新竣工工程项目设立永久标牌、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等制度。加大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依法给予责任单位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行政处罚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对相关注册执业人员给予暂停执业、吊销资格证书、一定时间直至终身不得进入行业等处罚,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从业单位的信用管理,对失信企业、个人及其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公开曝光,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现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

  (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1.提升建筑设计水平。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制订广东省房屋建筑和市场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评标办法以及招标投标范本,改进设计招投标制度,采取有别于工程施工招投标的建筑设计招投标制度,优化设计评标、评选模式。制订扶持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发展指导意见,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设计机构的发展和竞争。完善激励机制,开展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树立勘察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研究构建建筑设计评估制度,对建筑方案、各种建筑思想进行评论。拓展建筑师执业范围,明确其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机制。

  2.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研究制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进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活动,推广质量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施工现场样板引路、质量行为标准化管理、工程实体质量标准化控制。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细化质量关键岗位职责,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3.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按照《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将评定工作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行为规范化和安全管理标准化,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研究探索应用科技手段对深基坑、高支模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安全监测预警。

  4.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控水平。督促指导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标准化建设。重点规范工程项目部质量安全管理架构,完善质量安全责任制,健全落实企业负责人带班检查和项目负责人带班生产制度、安全事故查处督办制度、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危险源作业施工全过程的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构建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参建各方质量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责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推进勘察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审查和存档工作。制定“互联网+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行动计划,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不断完善全省联网的质量安全诚信行为平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程质量检测、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初步实现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2.推广工程建设新技术。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关键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和工法,以技术进步支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发展。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装配式铝合金低层房屋技术规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地方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完善装配式建筑规范标准体系。

  3.提升减隔震技术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订进一步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管理工作的规定,明确审查各方主体责任,规范审查行为,保证工程抗震设防质量。推进减隔震技术应用,建立减隔震装置工程报告制度和质量检测制度,提高减隔震工程质量。

  (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1.落实主管部门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完善施工图审计文件审查制度,建设全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监督系统,保证审图留痕,落实审查人员审查责任。鼓励设计总包,规范设计变更行为。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行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安全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检测行业的监管,严格落实规范标准和行业管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公平、有序、诚信的检测市场;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整治,严厉打击弄虚造假的违规行为,不断净化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推进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企业、注册人员、项目和诚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质量,建立健全建筑业企业的工程质量诚信档案、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公布、严重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探索工程质量保险、担保制度,并与现行的工程质量保证金、工程造价、质量保修等制度相结合,探索研究工程质量追偿机制。

  2.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创新和改革现有的监管方式,进一步明确监管重点,整合监管资源,将实体质量监督和行为监管相结合,充分利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移动执法、远程视频监控、现场实时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解决质量安全监管难题、激发质量安全监管活力。深入开展以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为重点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轨道交通工程新开工、风险事故频发以及发生较大事故城市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落实专家审查、执行审查意见情况,以及减隔震工程质量检测情况。

  3.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督机构人员和经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升监管效能。支持监管力量不足的地区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完善监督层级考核机制,落实监管责任。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xx年4月)。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工作重点,强化各部门协调联动,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以及本方案内容,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动员部署提升行动。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在20xx年4月25日前将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二)组织实施(20xx年4月—20xx年12月)。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落实。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抽查抽测的基础上,每半年对本地区在建工程项目全面排查一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各地检查的基础上,每半年对部分地区工程项目进行一次重点抽查和提升行动督导检查,并定期通报各地开展提升行动的进展情况。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强舆论宣传和信息汇总报送工作,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及时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报送工作中的重大举措、重要行动配合、重要宣传成果、重要工作亮点等。相关信息请于每季度末前报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处。

  (三)总结推广(20xx年1月)。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提升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深入分析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改进工作措施和建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提升行动中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质量提升方案 篇7

  一、总体要求

  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新”战略任务,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面质量监管的意见》(陕政发〔20xx〕57号)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发〔20xx〕18号)文件要求,牢固树立质量兴业、质量强省的强烈意识,认真查找工程质量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坚持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并重、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并重、质量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并重、深化建筑业改革与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并重,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省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xx年,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工程)满意度明显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显著增加,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住宅性能改善明显。

  到2030年,我省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三、组织领导

  成立陕西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住建厅分管工程质量安全同志担任,成员由厅建筑市场管理办公室、城市建设处、标准定额处、建筑节能与科技处、质量安全监管处、行政审批处、电子政务中心、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住建厅质量安全处。

  四、重点任务

  1.强化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度和评价体系,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活动,实施样板引路制度,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2.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和项目负责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确保工程造价合理、建设工期科学。坚持总承包单位负总责,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组织施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规范设计变更行为。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和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

  3.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控水平。建立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制度,强化工程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责任。

  4.提供项目咨询、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现场监督等多元化的“菜单式”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培养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

  5.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建筑节能、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6.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水平,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和工法,以技术进步支撑装配式建筑发展。鼓励绿色建材应用,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7.深入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确立园林城市创建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及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搞好业务培训,加强园林绿化养护水平,巩固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8.鼓励企业申报建筑工程“鲁班奖”“长安杯”等奖项,大力持续开展文明工地等创建活动,把申报奖项和创建活动作为支持企业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社会知名度的具体措施,同时坚持优中选优,引导文明工地创建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和节约、环保方向发展。

  9.鼓励中小企业优化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建筑品牌企业,打造陕西建筑品牌。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大型骨干企业成立技术联盟,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型。强化建筑业企业质量立身和诚信经营的理念,严格遵守各项规定,以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信用赢得市场。

  五、强化监督管理

  1.加强政府监管。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规范设计变更行为。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进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约束。推动发展工程质量保险。

  2.加强监督检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方式,加大抽查抽测力度,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深入开展以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为重点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轨道交通工程新开工、风险事故频发以及发生较大事故城市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和减隔震工程。

  3.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保障监督机构人员和经费。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检查。完善监督层级考核机制,落实监管责任。

  4.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使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加大检查抽查力度和频次,严厉处罚资质资格挂靠、非法转包分包、人员不到岗或到岗不履职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对整改不力及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要及时曝光,要将专项整治工作与文明工地创建、长安杯评选等工作结合,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各地按规定开展陕西省质量奖、陕西建设工程长安杯奖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先进。鼓励企业和个人争创国家级、省级质量奖励,各地要按有关规定对获得国家,省级政府质量奖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将质量提升行动与工程质量安全三年提升行动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在省厅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施工技术先进,管理水平较高,给建筑行业争光添彩的施工项目,省厅将以项目为中心予以表彰,在省厅行政许可的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具体为:项目参建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后直接延期;参建项目的安管人员直接延续;项目直接授予“省级文明工地”;项目竣工前无事故的前提下待竣工后,直接进入“长安杯”现场复查阶段,项目有意愿参加鲁班奖和国家优质工程奖评选时,省厅将予以优先推荐。

  3.对省厅表彰的项目,如若发现检查前后不一,问题整改流于形式,管理水平直线下降等情况,省厅将撤回表彰,视项目整改情况予以督促整改、全省通报批评、记录不良行为、限制招投标、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处罚。

  七、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20xx年8月)。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施工、监理等企业要按照本方案,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动员部署提升行动。

  (二)组织实施(20xx年8月-20xx年11月)。各市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行动方案和本地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行动,重点对所有在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对重点工程、问题较多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督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省厅每半年对全省的工程项目进行一次重点抽查和专项行动督导检查。

  (三)总结推进(20xx年12月-2030年)。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改进工作措施和建议,形成工作总结报告,不断提升我省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成效,到2030年,我省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成立协调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全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二)加大监管力度。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参建单位,特别是五方主体责任人的履职情况,实施动态监管,严格处罚,加大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促使企业把精力放在提高工程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上,引导和推动建筑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大舆论宣传。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行动进行多层面、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促进全省建筑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

  质量提升方案 篇8

  一、活动意义

  道路运输作为我省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运输量最大、服务面最广、开放程度最高的主导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城乡运输需求、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的关键时期,道路运输行业也正处于稳步发展、提升质量的重要阶段。进一步提升我省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也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具体行动。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深刻认识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关于改进提升道路运输服务工作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以全面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为重点,以解决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要求最迫切的服务问题为突破口,抓住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环节,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标准规范、加强道德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努力构建安全、便捷、经济、优质的道路运输服务体系,形成便民、利民、惠民的长效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道路运输服务保障。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道路运输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按照道路运输加快发展综合运输、品质运输、平安运输、智能运输、满意运输的要求,通过推进“10大类、50项”为民服务措施的实施,使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内容进一步扩展,服务形式进一步增多,服务流程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以道路运输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果普惠于民、取信于民,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快捷、体面出行。

  四、重点任务和工作抓手

  (一)加强规划引领,提升综合运输发展能力

  1、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成立推进综合运输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要求,结合我省路网结构特点,主动协调发改、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推进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

  2、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推进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项目建设,突出综合枢纽功能,力争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时限完成各项工作。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3、以兰州中川机场t2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为契机,开通t2航站至兰州及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周边城市的客运线路,在机场设置发车点,实现公航运输的无缝衔接及零换乘,为下一步在全省其他支线机场推广做出有效探索。

  4、积极跟进兰州西客站的建成运营时间表,做好公铁联运的外围准备工作。

  (二)优化服务组织,全面提升客运服务水平

  5、严格落实汽车客运站源头监管职责,落实《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汽车客运站营运客车安全例行检查工作规范》、《汽车客运站营运客车出站检查工作规范》,进一步整顿汽车客运站秩序,规范汽车客运站排班、报班、结算等制度,为广大进站客运经营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6、按照交通运输部“三优三化”标准和《甘肃省汽车客运站标准化建设体系(试行)》要求,统一标准,加强汽车客运站站场功能建设、智能化系统建设、安全检查系统建设、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力争20xx年底前完成全省一级汽车客运站形象识别系统建设,20xx年底前完成全省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形象识别系统建设。

  7、研究制定促进道路运输集约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客运企业结构调整,新增客运班线严格实行公司化经营,经营期限届满的重点客运班线按照“成熟一条、改造一条”的思路,加快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

  8、按照“高速公路通、高速客运通”的要求,以武罐高速、金武高速和成武高速开通为契机,加快推进高速客运班线专业化发展。加强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提高已建成农村客运站及行政村停靠亭使用率。

  9、加快旅游客运发展,针对旅游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游客的线路、景区需求,积极研究和引导旅游客运发展,打造休闲游、观光游、生态游等不同层级运输产业和品牌。

  10、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承诺制、服务质量公示制等服务制度,不断完善道路客运企业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促进道路客运企业服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1、加强司乘人员、站务人员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技能培训,增强站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开展人性化的便民服务,自觉接受旅客和社会监督,把各级汽车客运站打造成广大旅客的“温馨驿站”。

  12、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事企分离”的要求,各级运管机构必须与其办理的道路客运企业彻底脱钩。

  (三)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13、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明确城市人民政府管理责任主体,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在规划、建设、布局上的顶层设计,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14、以宣贯《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为契机,加快城市公交管理配套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明确城市公交管理、营运、组织思路,理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组织开展城市公交企业许可、车辆审验和运营管理、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

  15、深入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加快公交车辆更新,加强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交智能化应用,提升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兰州市要抓好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武威市凉州区、庆阳市西峰区要做好省级“公交都市”试点建设,参照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经验,制定具体的省级“公交都市”试点创建方案。

  (四)加强行业管理,提升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质量

  16、严格落实省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出租汽车行业服务水平的工作方案》(甘交运〔20xx〕69号)精神,完善出租汽车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化企业运营管理,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理顺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出租汽车服务质量。

  17、组织开展出租汽车运营模式试点,针对当前出租客运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广泛、矛盾和问题突出的现状,探索新的行业管理模式。在总结敦煌市出租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以“放开准入、规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出租汽车管理、经营模式试点工作,破解出租汽车管理瓶颈。

  18、组织开展出租汽车服务质量达标活动,推动出租汽车驾驶员守法经营、规范作业、优质服务、安全行车。进一步加大出租汽车市场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拒载、甩客、无证经营以及欺行霸市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电话,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19、建立出租汽车社会监督员制度,定期组织社会群众对出租汽车经营企业进行行风评议,强化社会监督。

  (五)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20、推进道路货运业与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的合作,加快货运物流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我省道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

  21、加快物流企业结构调整,引导中小物流企业通过联盟或股份合作制改造等方式走运输专业化、经营组织化、管理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的道路,整合市场资源、拓展物流网络、提升服务水平。

  22、继续抓好交通运输部确定的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建设,确保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3、选择武威金沙物流园区等产业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与城市规划协调、物流产业聚集效果明显的物流园区,开展现代物流园区试点建设,并总结推广经验。

  24、加大对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健全城市配送管理工作机制,解决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停靠难、装卸难”等现象,加强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规范物流配送企业经营行为,推动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提升配送物流运营效率。

  25、开展汽车客运站小件快运(长途客运底仓运输)试点工作,建立相关行业管理制度。

  26、开展农村物流试点,研究制定道路运输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农村物流发展网络,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解决我省农村物流发展滞后、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基本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六)严格质量管理,提升汽车维修检测服务水平

  27、严把市场准入关,对全省综合性能检测站和汽车维修企业进行一次经营资质审查,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限期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降类或退出市场。

  28、全面开展汽车维修服务规范达标工程,落实机动车维修服务“五公开”和“四单一证”制度。“五公开”制度,即公开企业经营资质,公开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公开维修工时定额和收费标准,公开零配件价格及来源,公开企业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员和主要维修技术人员基本情况。“四单一证”制度,即凡事承担车辆二级维护的维修企业必须实行维修前诊断检验、维修过程检验和竣工质量检验制度,使用维修合同、进厂检验单、过程检验单、竣工检验单、维修结算清单和《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并建立维修档案(维修合同、“四单”、竣工出厂合格证副联)。

  29、严格按照“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定期检测”的原则,切实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结合本地实际,严格车辆二级维护企业资质审查,采取公开招投标等的方式,从二类以上(含二类)汽车维修企业中选择一批质量信誉考核等级高的企业从事营运车辆二级维护作业。进一步加强对维修检测单证的申领、发放和使用情况的监管,严格申领发放制度,建立健全申领发放台帐,严肃查处“只收费、不维护、不检测”和倒卖单证的行为。

  (七)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驾培服务水平

  30、健全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发展规模管控机制,按照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有关文件要求,严格控制辖区内新增驾校审批工作。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驾校综合治理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现有驾校的从业资格管理,对存在场地设置不规范、服务运营不到位、恶意哄抬价格等违规经营行为严格予以严厉打击,对不符合从业资格条件、手续不齐全、私设分校等违法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

  31、开展“优秀教练员”评选活动,在全省推选出100名诚实守信、教学优良、服务热情的优秀教练员;结合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开展驾校专项清理整治活动,推行市州驾校优质排行榜,评选出10家场地设置规范、教学服务优质、诚信守诺的驾校进行全省示范性推广。

  32、严格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资格审查审核、教育培训、考核管理工作,着力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结合机动车驾驶培训计时系统的实施,建立健全机动车驾驶教练员从业资格人员信息库。

  (八)推进创新发展,提升道路运输服务信息化水平

  33、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28”实施方案的通知》(交运发〔20xx〕29号)要求,尽快将“96779”运政热线整合入“12328”服务监督电话。

  34、开展运政信息数据库基础数据清理工作,提高行业基础数据质量,为行业统计分析、运行监测提供准确数据。加快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实现运政业务网上预受理、信息查询、资料下载、电子监察等功能。

  35、加快全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计时计程管理系统应用,实现与公安交警部门预约考核系统的联网运行。加快二级维护、检测信息联网工程建设,强化对车辆二级维护、检测工作的监管,实现维修检测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36、加快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发放和应用工作,实现电子证件在行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加快推进移动稽查手持机的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规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透明度。

  37、完成全省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网络、硬件改造工作,部署联网售票软件,实现计算机售票、联网售票等功能。利用联网售票系统,汇总客运市场运行数据,提高客运市场运行情况监测能力,服务行业管理决策。通过公众出行服务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客运信息、网络售票等服务。

  38、根据交通运输部等3部局《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和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相关要求,加快甘肃交换节点和基于北斗的公共物流云位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搭建覆盖全省的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

  39、在各市州建设行业管理机构信息服务平台和货运企业监控平台,通过在全省12吨以上货运车辆和半挂车安装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和货运信息服务终端,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供物流信息交换、综合信息服务、货物定位等服务。

  (九)严格履行责任,加强平安运输体系创建

  40、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落实质量信誉等级与行政许可事项、经营服务范围、车辆年度审验相挂钩制度,严格做好道路运输质量信誉考核和车辆年度审验工作,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41、认真履行行业管理“三关一监督”监管职责,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打非治违”等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障经营者、旅客和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2、健全运管机构与运输企业的联系制度,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各市州运管机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43、深入开展“平安运输”创建活动和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达标工作,完善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奖惩机制。

  44、积极宣传和推广兰州客运中心站在安全管理和优质服务上好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全省道路运输企业“学、赶、比、超”,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45、扎实做好行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访、维稳、扫黄打非等各项工作,确保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运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

  46、在全省道路运输运政执法人员中开展以“文明执法、满意运政”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以宣贯《甘肃省道路运输条例》为契机,通过集中培训、比武竞赛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规范运政执法程序、运政执法行为,切实转变我省运政执法队伍作风,提高我省运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公开透明、风清气正、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文明礼貌、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运政执法队伍。

  47、健全道路运输执法机构省总队、市支队、县大队三级建制,理清各自职责,探索建立与路政、公安交警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源头治超和非法营运打击力度,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维护正常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48、继续深入开展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专项整改活动,严格执法程序,强化执法责任,统一执法文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一步强化对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典型执法案件的处理,切实解决行政执法监督及责任追究中“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问题。

  49、推进行政执法廉政建设,在全省全面实行运政执法罚缴分离制度,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非税收入管理。

  50、按照“四统一”和“三基三化”建设,在完成执法标识标志、执法证件、执法服装统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执法场所外观改造,提升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形象。

  五、实施步骤

  此次全省道路运输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自20xx年5月1日开始,到20xx年12月2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1日—5月31日):为宣传启动阶段。各市(州)运管机构要根据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调动本地区道路运输行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扩大影响范围,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第二阶段(6月1日—10月31日):为组织实施阶段。各市(州)运管机构按照活动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安排好本地区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内容着重提升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省局将对各地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并将结果进行全省通报。

  第三阶段(11月1日—12月20日):为总结提升阶段。省局将根据活动情况择机召开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工作成绩,交流工作经验,改进工作不足,切实提升我省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12月20日前各市(州)运管部门要将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工作总结上报省局。

  六、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此次全省道路运输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方案措施,精心组织实施。为加强对此次活动的领导,省局成立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王权局长担任,副组长由相关业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各处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各市(州)运管局(处)也要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行政负责人担任组长,各业务部门具体负责抓好此项工作,请于20xx年5月20日前将本地区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及领导小组名单上报省局。

  (二)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省局将严格考核,把各地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情况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开展试点示范,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加快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推动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各地要将检查督导工作贯穿于活动始终,加强活动效果的动态跟踪和阶段性评估,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和通报情况。省局将适时派出检查指导组,对各地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加快推动道路运输行业向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方向发展。

  (三)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开展道路运输行业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的工作举措和亮点经验,要加强信息报送工作,每月将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情况以政务信息形式上报省局(报送邮箱:),活动办公室将做好信息的收集统计工作,并作为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考核的内容之一。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组织道路运输企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众性优质服务、文明创建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发挥文明服务窗口的示范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质量提升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质量立校为宗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走出“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误区;摆脱“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的现状;实现“教师提能、课堂提效、质量提升、学生减负”的目标。

  二、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落实两个重点: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强三项研究:一是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研究;二是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三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研究。

  实现四个提高:即教师教研水平明显提高;学生书写质量明显提高;课堂实效价值明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具体措施

  1、切实加强课程管理。

  要严格执行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决不随意增减课时。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正副校长、教育主任、值周教师每天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随意上自习课等现象,都作为教学事故记录在案,并根据学校奖惩条例进行处理。

  2.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

  (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

  (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

  学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

  (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

  (2)组织教师评优质课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都可以听,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把补困加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

  (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

  (3)教师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第五,加强过程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除了平时的常规检查,随堂听课外,加强对个别教师不安心教学的管理。采取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转

  变其思想,提高其业务能力。方法为: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三座谈问卷(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四总结提高(在上述调查基础上,指导其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全面解决"教"和"学"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保证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地正常开展,培养全体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3、加大对后进生转化力度,提高整体成绩。

  后进生是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进生的转换方面再作具体安排。

  第一、建立档案。根据考试分数和任课教师平时观察,确定后进生名单,建立档案。

  第二、抓两头保中间。一年级和五年级任课教师要高度负责,不能从一年级起,就出现学困生。不能使学困生在毕业时还没有脱困。中间年级教师要避免产生新的学困生。如果学困生档案中有新名单出现,该任课教师要承担责任,并在教师工作量化评分中扣分。

  第三、分层转化。转化后进生共分四个层次:

  1、学校监控:学校将制定《后进生转化制度》。对学生而言,学校每学期期末在后进生中开展评选“学习进步奖活动”,凡学习进步较大的后进生均可参评,并在学校大会上隆重表彰。通过建立制度,使后进生转化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重点监控。确立五个重点:重点年级、重点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重点教师、重点学生(自己不学、家长不管,成绩特差的学生)。

  3、加强检查。学校按规定对后进生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并及时反馈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

  四、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全力推进课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管理人员严格把住五关:

  (1)备课关;

  (2)上课关;

  (3)作业关;

  (4)检测关;

  (5)评价关。

  并把上述五个方面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方案中,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3、全体教师结合本学科实际全员参与,及时总结,及时反馈,促进全校各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质量提升方案 篇10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战略的实施,不断巩固本科教学工作在全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校拟于20XX年5月5日至6月6日开展第二届“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深化改革、强化发展、优化保障”的建设思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采取有效举措,重点聚焦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对各项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以及本学期各学院(部)基本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以检查促建设、促发展。以视频课程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加快学校本科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师生交流,努力形成教师主动关心学生,学生主动求教的优良教风、学风。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顺利进行,学校成立“教学质量提升月”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分管校领导

  副组长:张进、孙月琴、杨抚生

  成员:曹克、姚学峰、许建平、张春法、陆华良、戈晓毅、段伟伟、周继良及各学院分管教学领导。

  领导小组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协调“教学质量提升月”的各项活动,指导学院的活动方案,检查活动的进展情况,总结活动的实施成效。

  四、工作内容与时间安排

  “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5日——5月9日)

  1、召开教学委员会会议。深入贯彻《南京财经大学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学校20XX年教学工作要点要求,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召开学校教学委员会会议,全面布置“教学质量提升月”各项活动。

  2、各学院拟定“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方案。然后各学院针对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月”的工作要求,结合各学院的特点和师生实际情况,制定各学院“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方案。要求各学院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鲜明对策,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质量提升活动的积极性,开展多角度研讨,广泛听取任课教师对学校教学改革、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学生对学校、学院(部)和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各学院需将各自的《“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方案》于5月9日将电子稿和纸质稿交至教务处。

  (二)具体实施阶段(5月9日——5月30日)

  1、开展“十二五”省重点专业建设情况中期检查工作。根据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情况中期检查的通知》(苏教办高〔20XX〕5号),然后对我校经济学院、国际经贸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法学院等6个学院中获20XX年立项建设的省重点专业(类)开展中期检查。

  2、开展首批校级视频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工作。根据《关于开展20XX年度校级视频课程建设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南财教字〔20XX〕27号)的要求,及《关于公布首批校级视频课程建设项目遴选结果的通知》(南财教字〔20XX〕2号)中校级视频课程建设周期原则上为一年的有关规定,对我校首批校级视频课程建设项目开展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视频课程建设任务进展情况、网络资源建设情况、标志性成果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困难或问题等。

  首批获立项的14门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应于5月30日前将各自负责的《校级视频课程建设情况中期检查报告表》交教务处。

  3、开展课堂教学检查活动。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组织校、院、系领导及督导组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对各项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各学院(部)需组织教师教学观摩,然后重点组织新教师参与听课。

  活动期间,全面落实《学校领导干部听课管理办法》,每位校领导听课1次(每次1学时,下同)。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听课2次,其他成员听课2次。

  校督导组成员按照督导工作任务和学院教学考核的相关要求听课。

  各学院至少举办1次新老教师交流会,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尤其是在教学检查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指点教学方法,协助青年教师成长。

  听课记录应做到有反馈,有通报,有汇总。各学院应在5月30日将听课记录情况汇总送教务处。

  4、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度。建立健全程序化的本科生导师工作制度,然后强化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各设有本科生导师制的学院应根据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本科生导师制具体实施方案,对指导时间、过程、场所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定和支持,使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过程有据可依,提高师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及其参与师生交流积极性。

  各学院应初步拟定各自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法》,并在活动期间积极开展试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法》及试点活动开展情况及纳入学院“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总结,然后于6月6日前将电子版及纸制稿交教务处。

  5、开展教授答疑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求问,积极探索。每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授至少安排1次时间供学生预约答疑解惑。各学院(部)应向学生公布《教授答疑时间安排表》(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选定时间、联系方式、办公地点等),并形成相关制度,让学业上有困惑的学生能够在明确的时间、地点找到指导老师给予正确的解答。

  《教授答疑时间安排表》,于5月9日之前送教务处。

  6、召开师生座谈会。各学院(部)根据教师人数组织1—2次教师座谈会,然后分析各教学环节的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各学院(部)应对教师指出的问题或提出的改进方案做好重点记录。

  各学院(部)至少召开1次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本班级课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将针对各学院反馈情况召开1次由全体“教学质量提升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全校师生代表座谈会。

  每位校领导参加1次教师或学生座谈会。

  各学院需于6月10日前将师生座谈会记录电子稿及纸质稿交至教务处。

  (三)总结提高阶段(6月1日——6月10日)

  1、各学院(部)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和相关案例,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然后于6月10日以书面形式向教务处汇报,学校将进行“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总结。

  2、教务处在汇总各学院(部)的活动总结报告及其它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我校《第二届“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总结》,向全校通报各项检查工作结果,对活动中先进的案例进行表彰宣传、扩大影响,对师生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给予及时反馈、积极改进。

  各教学单位要按照学校要求,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学质量提升月”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努力形成全校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广大教职员工人人关心教学,全体学生全心投入学习的良好氛围,真正使“教学质量提升月”的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

  质量提升方案 篇11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巩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成果,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监管”两个重点,坚持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并重、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并重、质量安全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安全并重、深化建筑业改革与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重,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以下简称提升行动),用3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工程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使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主体责任

  1、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督促各方主体完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投入保障体系、培训教育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全面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特别是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的主体责任。

  2、严格落实项目负责人责任。按照有关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八项规定(试行)>等四个规定的通知》(建市〔20xx〕35号)和《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试行)》(建质〔20xx〕123号)的要求,严格执行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规定,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质量安全责任。重点强化对项目经理、总监在岗执业履职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依托省建筑工程项目监管信息平台对项目经理实行量化考核。

  3、严格落实从业人员责任。强化个人执业管理,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规范从业行为,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按照《湖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部和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人员配备管理办法》(湘建建〔20xx〕57号)要求,落实关键岗位人员质量安全责任,重点检查施工项目部、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人员是否按规定和合同要求足额配备到位、是否按要求到岗履职。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按规定责令整改或认定上报施工或监理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红、黄牌警示或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或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依法依规给予注册执业人员暂停执业、吊销资格证书、一定时间直至终身不得进入行业等处罚。

  4、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加强对相关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对设计寿命内不能正常使用或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严重工程质量问题的,对未履行质量责任的相关参建单位,依法依规查处,并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负责人的质量终身责任。

  (二)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1、提升建筑设计水平。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倡导开展建筑评论,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和升华。探索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大力推行标准设计,建立配套齐全的标准设计图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积极推荐参选省优秀勘察设计作品和勘察设计大师,引导激发优秀设计创作,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2、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完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深入推进质量行为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积极开展质量安全监督系统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示范工程和工程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工地)的现场观摩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带动、样板引路作用。制定并推广应用简洁、适用、易执行的岗位标准化手册,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3、提升建筑施工本质安全水平。按照《湖南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实施细则》(湘建建〔20xx〕44号),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推动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安全行为规范化和安全管理标准化,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技能。全面推动施工现场个人防护装备标准化。要以点带面,督促企业积极创建在建项目个人防护装备标准化示范工地,逐步全面推广到每个在建项目。

  4、提升执从业人员质量安全素质。要加强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和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组织开展建筑技能工人比赛,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和优秀项目经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我市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水平。

  5、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控水平。建立施工关键节点风险控制制度,强化工程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施工安全条件审查。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企业质量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责任。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1、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推进勘察设计文件数字化交付、审查和存档工作。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行工程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为契机,积极请求当地政府支持,加强我市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推行省厅“智慧工地”的建设有关要求,建立启动我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2、推广工程建设新技术。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关键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和工法,以技术进步支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发展。

  3、提升减隔震技术水平。推进减隔震技术应用,加强工程建设和使用维护管理,建立减隔震装置质量检测制度,提高减隔震工程质量。我市作为抗震设防高烈度地区,要在特殊、重点设防类新建建筑中推行减隔震设计。

  (四)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1、强化政府监管。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部位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新机制,完善初步设计审批制度,开展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改革,规范设计变更行为,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开展监理单位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质量监理情况的试点,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推进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惩戒机制,强化信用约束。探索推进工程质量保险。

  2、加强监督检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检查方式,规范监督检查行为,提高监管效能,加大抽查抽测力度,依法依标准加强工程质量安全和建筑市场监督执法检查。深入开展以建筑模板支架、深基坑、建筑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为重点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认真落实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等专项整治,继续开展岁末年初、汛期雨季、冬季施工等重点时段的安全专项检查。持续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和“打非治违”、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加大对轨道交通工程新开工、风险事故频发以及发生较大事故城市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新建工程抗震设防专项检查,重点检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和减隔震工程。

  3、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队伍建设,切实保障监督机构人员配置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监督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全额保障。开展对监督机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情况的督查。进一步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专业力量补齐监管能力短板,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家和具备能力的专业机构等作为主管部门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辅助力量,开展质量安全督查和建筑起重机械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工作。完善监督层级考核机制,切实落实监督规范化绩效考核制度,落实监管责任。

  4、健全监管范围。针对当前我市配套附属工程质量群众投诉多、棚户区改造拆迁任务重的特点,质量安全监管杜绝“盲区”、“特区”,要从源头把住宅小区配套附属工程纳入质量安全监管,从设计、报建、质量安全监管等环节上把关,切实消除任何质量安全隐患。要把城区拆除工程纳入安全监管,切实履行报批、安全监管手续,确保拆除工程安全监管到位。

  5、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制定标准化提升计划,加强协调和组织实施。针对存在的突出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参与省厅编制地方标准,完善工程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实施,组织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宣贯培训,强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管,树立标准权威。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xx年4—5月)

  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提升行动具体实施方案,采取会议、微信公众号、墙报、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扎实深入开展宣传报道各项活动,全面动员部署提升行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2月)

  各县(市)、区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提升行动,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抽查抽测的基础上,每半年对本地区在建工程项目全面排查不少于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帐,督促整改落实,并对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进行查处;省厅和市局在季度或半年督查中将对各地提升行动工作实施情况进行重点督导检查。同时,各县(市)、区和各相关单位要做好迎接住房城乡建设部督查的准备工作。

  (三)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1月)

  各县(市)、区要对提升行动开展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改进工作措施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议。对提升行动中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工程参建各方主体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部署落实。岳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相关工作。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提升行动,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和工作方案,真正把提升行动的各项工作部署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个人,确保提升行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结合重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与建筑业改革发展相结合,通过改革监管方式,推进企业减负工作,鼓励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及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三是与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和工程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工地)创建相结合,构建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三)强化层级监督,压实监督责任。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区域提升行动的领导和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落实监督规范化绩效考核,加大现场比对核查的比例和力度,压实一线监督人员监督责任。省厅、市局将提升行动实施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约谈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并根据季度督查情况,将提升行动工作有关情况在全市予以通报,通报情况将抄送当地人民政府。

  (四)加大舆论宣传,强化社会监督。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报刊、墙报、标语等形式,加大对提升行动的宣传报道力度,发挥新闻媒体对工程质量安全的舆论监督作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监督,充分利用投诉举报电话和信箱,举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持续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工程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确保提升行动顺利开展。

  质量提升方案 篇12

  一、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

  (一)全面强化质量监管。健全和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大抽查抽测力度,重点加强材料、检测、施工以及监理工作行为等关键内容的质量监督执法检查,严把主要工程材料及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依规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全方位监管。加大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的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力度,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联合监督执法协作,积极开展市区两级综合执法,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深入开展质量专项整治工作。

  (二)落实工程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认真落实建设工程五方责任主体及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特别是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

  一是严格落实项目负责人、从业人员责任,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质量安全责任及个人执业管理,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质量责任,规范从业行为,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

  二是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永久性标牌、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力度。

  三是新建项目未完善授权书和承诺书的,不得办理工程质量监督登记和施工许可证。已开工或正在建设的项目,各区建设局、市质安站要督促五方责任主体补签项目负责人授权书、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凡未补签的,不予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三)推进质量信用建设。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厦门市交通运输局等七部门印发的《厦门市建筑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20xx年修订)》,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强化“黑名单”制度与信用监管评价、工程项目招标或业务承接的信用要求、资质资格差别化监管、承建(建设)工程差异化监管、评优评先资格等挂钩。不断完善工程质量标准信用评价及分类差别化监管制度,健全约谈、质量安全事故快报、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明确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相结合,严格落实严重质量失信违法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不断推动各责任主体提高质量诚信水平。

  二、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一)全面实施品牌带动工程。积极推动我市建筑工程积极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闽江杯、鼓浪杯等一批高质量工程品牌,提升我市建设工程质量。引导企业创新管理体制,发挥经营特色和专业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区域品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凝聚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对获奖企业在信用评价予以记录信用监管行为记录。在全市的房建市政工程项目中,完成评选厦门市“鼓浪杯”优质工程20个。

  (二)树立典型样板工程项目。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质量月”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召开优质工程、标化工地等现场观摩会形式,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展现我市建筑行业风采,使广大建筑企业学有榜样、比有先进,形成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积极发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领创建优质工程和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三、全面强化质量治理能力

  (一)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各区建设局、市质安站要对监管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及近几年群众投诉反映较多的厨(卫)间、屋面渗漏、墙体裂缝、门窗开启不灵活等质量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类别,从设计构造、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使用维护管理等环节入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论证研讨,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指导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防治技术措施,确保质量管理遵循质量预控、过程控制、质量验收的基本原则,加强常见质量问题治理的过程控制和中间环节验收,努力降低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和投诉,确保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竣工验收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二)强化文明施工管理。各区建设局、市质安站要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重新印发建筑工程和拆除工程施工扬尘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厦建工〔20xx〕136号)的要求,督促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落实施工扬尘防治责任,做好各类建筑工地的施工扬尘防治措施。对扬尘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存在扬尘问题或隐患的项目,强化施工扬尘防治责任追究,由监管部门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并记入信用监管行为。加强与市环委办、市容考评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根据考评情况和日常执法进行对企业记录信用评价,实施差异化监管。

  (三)加强监管服务保障。各区建设局、市质安站要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加强对深基坑、高支模及施工塔吊、施工电梯等起重机械特种设备的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和重大影响事件发生。

  四、推进质量全民共治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及市质量强市办《关于印发20xx年度质量提升行动工作要点的通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质量强省、质量强市工作部署,深入推进我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理工作,坚持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并重、企业责任与个人责任并重、质量安全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安全并重、深化建筑业改革与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重,明确建设各方主体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及扬尘防治管理责任制,落实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严格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着力构建质量安全提升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二)推动全民共治。

  一是加强建设工程质量舆情跟踪研判和处置,畅通监督投诉热线,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投诉举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回复公众的投诉和意见,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对质量工作的促进作用,妥善解决市民关心的工作质量问题,提升市民质量参与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升我市建设工程质量。

  (三)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正面宣传高质量建设对企业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市场开拓、社会认可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传递正能量,引导全社会关注优质建设项目,崇尚优质建设项目,支持优质建设项目,使优质建设项目成为社会共识。

  质量提升方案 篇13

  将这些概括起来可以总结:责任心、执行力及严谨的制度就是优质安保服务的三要素。

  1、责任心

  责任心,是安保队伍对自身所负安保职责的认识和信念,是对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承担安保任务的自觉程度。

  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整个安保队伍才能团结一致、奋斗拼搏,全心全意投入到工厂安保服务和大型活动安保服务中去。

  2、执行力

  执行力,是安保队伍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安保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安保队伍完成安保任务的意愿、能力和程度的直接代表。

  只有具备高度的执行力,整个安保队伍才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才能尽力去完成既定的安保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公司战略规划转化成实际的效益成果。

  3、严谨的制度

  严谨的制度,是安保队伍执行安保任务、处置各种突发情况的参照标准,坚决推行规范化的严谨制度。

  制定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技能要求并使之在安保队伍中得以长期贯彻执行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能使安保员提高综合性业务能力,不至于只停留在传统的站岗、巡逻,同时也可起到强化团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力。

  通过严格贯彻落实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安保队伍进一步提供工作效率,在遭遇突发事件及意外情况时也能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置。除了以上三大要素之外,想要提升安保服务水平, 安保公司对安保人员上岗前的培训必不可少。

  当安保人员通过择优选拔后,切勿使其急于上岗,因为初来乍到,安保人员对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流程等还不熟悉,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因此安保服务单位应该将安保人员集中起来进行专业培训,使从业人员对企业基本情况、自身工作性质以及业务范围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后再安排上岗工作。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安保服务公司也应该与需求方公司建立一条畅通的多层面的沟通途径,双方定期组织座谈,对安保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对于存在的问题,双方及时协同解决,并根据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制定具体有效的预防方案,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

  质量提升方案 篇14

  根据高一年级实行文理分科后的具体情况,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升高考科目的学习成绩,是高一年级所有教师共同的目标和课题。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提升工作。

  一、风气先行,纪律保障

  良好的风气是集体进步的保证。从教风到学风,再到班风,直至形成整个年级的优良风气,是我们完成集团“166”任务的保证。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大成中学“教书启智,育人铸魂”的教风入手,落实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内化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动力和行为规范。并以此带动“锻造自我,奋勇争先”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在学生中营造以刻苦学习为荣,以成绩优秀为荣的良好氛围。欲达此目的,必须以纪律作为保障。纪律是每一堂课的保障,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安全员和管理者,每一堂课的老师就是这个课堂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安全责任和纪律管理责任。 高一教学质量提升领导小组

  组长:李学彬

  副组长:陈建波(负责高一教学质量提升管理)

  卓泽震(负责高一德育教育提升管理)

  组员:各处室(指导协调) 年级组(严格管理,狠抓落实)

  二、确立明确的目标

  年级目标:年级以各班学生人数的25%作为一本培养目标,以学生人数25%作为二本培养目标;剩余人数作为三本或专科培养目标。

  班级目标:各班以相应比例的人数为相应层次的目标,并对各层次目标的学生建立跟踪机制。

  学生目标:学生个人必须制定自己的目标,允许学生个人目标高于班级目标,以促使他们能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班主任要督促学生按各考试阶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成绩目标,来作为要求学生的依据。

  三、教学过程管理

  (一)、抓备课

  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要求教师把课上成有质量的课,把功夫下在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力争做到:

  1、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整体把握教材体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2、建立集体备课的制度,让学生共享所有教师的智慧。

  (1)两个人以上的学科都要固定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全面开展集体备课。(要求不能占用学生正常上课时间)。

  (2)每次备课要讨论要上课的内容、重点、难点、热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教学策略。做到集思广益,把教师个体的认识纳入到群体的智慧之中,力争每次集体备课都有实效性,制定的方案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次反思。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二)、抓上课

  1、上课要针对学生实际,要力争做到“六个一点”:即“起点要低一点;底面要宽一点;台阶要密一点;坡度要小一点;反复要多一点;要求要严一点”。高一要全面夯实基础,不偏科。确保高二提前进度,高三有足够的复习时间。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到明白,记住,会用。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章节的框架结构。从知识网络的梳理中把握知识点,从知识点的构成中理解知识要素。同时要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要从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三个维度,对基本技能的形成提出明确要求。

  2、设置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包括应试的需要),也要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暂时不教。难度过高,只能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高考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可能。拉开高考成绩差距的不是高难度题,而是中档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抓好基础依然是最重要的。

  (三)、抓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要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要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综合练习要有整体性。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对作业要有及时、精到的批改和讲评。要在教新课前把上堂的作业讲评好。要重点

  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典型问题。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巩固讲评的效果。有的学生的错题教师没有讲评到的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对错题要重复训练。教师要督促学生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带普遍性的错题、以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随时收集起来,建立错题集。过了一段时间再训练一次,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做到触类旁通。

  年级组定期配合教务处进行作业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个人教学业绩挂钩。

  (四)、抓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在作业反馈的信息之后进行。分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主要针对全体学生中存在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途径。个别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点拨。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抓综合学科

  文理分班后,综合学科的科目减少了,学科权重却增加了。我们要在一如既往地抓好语数外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抓好文理综合科目的教学。因为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提升。综合科目成了学生成功的关键。综合科目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升学的档次,甚至会决定学生能否升学。因此,从高一开始,必须抓紧综合科目的教学。一是各科教师要根据高考考纲把握好知识点,把高考意识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各学科要有综合意识,要指导学生在综合练习时,科学配比时间,并指导学生进行速度训练,避免综合试卷做不完的老问题。年级组将从高一下期开始,逐步组织综合学科合卷适应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三是根据文理科的不同特征,文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理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分析演绎、迁移运用的方法及解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成绩。

  (六)、抓考核

  根据现有考核,本期加大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考核力度,加大差距,真正体现“优绩优酬”。

  四、加强考试管理

  年级组配合教务处考试,进行严格的考试管理。

  (一)考试设置:

  1、大型考试:按照学校教务处的安排,共有4次大型考试,两次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

  2、基础知识过关考试,安排在每大周归宿假返校后的晚上,时间90分钟,由教务处安排监考人员,年级组安排考试科目。

  3、单元(章节)强化训练,安排在每个学科的每大周的第一个晚自习的第三节,时间安排70分钟。由各学科自主命题。

  (二)成绩分析:成绩分析分三种情况进行。

  1、学生分析,这既是对老师教的评价,对学生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分析学生在各学科间的不平衡性及同学科前后不同时间的波动性,以利于教师和班主任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促使学生各个学科平衡、平稳发展。尽量避免学生掉队。

  2、教师分析,分析到人分析到题,找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对症下药,个别指导。找出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便于查漏补缺。

  3、年级组分析,重点解决各班级学生各学科学习上的不平衡性,及各班级在质量上的不平衡性。利用教务处综合分析资料,向全体教师通告全年级各学科教学分析结果,提出指导性意见,落实改进措施。同时,要重视试卷的讲评,讲评要有足够的时间,试卷的讲评一般可采用诊断性讲评、发散性讲评、延伸性讲评等形式进行。

  (三)、为了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与其他学校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比较,每学期至少一次利用外面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

  (四)、开设学科大讲堂。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学科讲座,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吃不饱的问题。

  (五)、加强应试方法与考试心理的辅导。学生对高中考试的方法、时间安排、做题先后、难易取舍都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和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试卷评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和考试成绩。指导他们适应高中频繁考试的现实,做到在题海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五、加强人文关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全体教师要做的关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加强沟通,提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让爱充满课堂,充满学生的生活。

  质量提升方案 篇15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教学质量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虽一直居于东张孟镇前列,但同全县小学横向比较还处于中下水平,同东张孟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为了进一步抓管理,挖潜力,提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根据东张孟镇教办开展狠抓学校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成绩活动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学生215人,教学班7个,最大班额46人,最小班额27人。在校生中约3%以上为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家长监护不力,家庭教育滞后。共有在岗教师11人,其中50岁以上2人;30岁以下教师仅7人。综合分析我校教学质量不高的重点原因是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基本素养和业务能力良莠不齐。个别教师敬业精神不够,责任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学生情况较复杂,学生个体差别较大,留守儿童较多,增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3、家校配合的教育合力未得以充分彰显。

  二、奋斗目标

  确保教学质量居东张孟镇第一名,争取在三年内教学质量居于全县前列。

  三、工作措施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打算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一)、做好思想工作,搭建良好工作平台

  学校校长首先端正工作态度,理清工作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全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学校召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研讨会,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培养班教师,做好班级工作,深入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各学科教师配合各班主任召开各班级家长会,向家长反映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方设法,从思想意识层面调动教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积极因素,为提质工作打好基础。

  (二)、坚持领导带头,发挥引领作用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旗帜,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带领学校战胜困难、取得成绩、发展创新的主要保障。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校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维护学校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创建品牌学校为目标,加强自身思想文化修养,提高业务素质,在工作岗位上真抓实干,为他人做好表率,努力推动学校的发展跨越。

  (三)、切实加强常规管理,向常规工作要效益

  1、加强班级管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继续完善班级评比制度及班主任考核制度,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解决班级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完善学生一日常规,细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要求监控学生一天内的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2、认真做好教师备课工作的检查监督。完善教师备课制度,明确备课要求。

  3、加强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监控与指导。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并对教师的上课提出建议和意见,提出要求,跟踪改正。另外,学校领导要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全面检査监督,做好记录,反馈,要求改正的要进行跟踪,限期完成。尤其是在教具的使用方面要严要求,勤检查,抓落实。

  4、认真检查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教导处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作业进行例行检查和抽査,对检査情况进行记录、反馈,对不按要求批阅的要跟踪检査,督促改正。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这个基本单位的灵魂,贯彻教育方针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班主任的具体落实。一个好的班主任,必然带出一个好的班级。一所学校,班主任整体素质高,必然取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我校始终把班主任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

  1、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师德修养。

  2、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着力抓好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和机制。

  3、以开展各类活动,促进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制定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参照镇各年级三率目标,制定本校各年级三率目标,以本期期末考试学生成绩为基础,在保证该年级三率目标的前提下,将目标落实到教师,具体落实到学生,制定学生各学科应达到的三率目标,记录在案,一式两份,学校教师各持一份,教师要以此目标在平时教学中为各学生制定努力方向,学校要以此目标监控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辅导,并要以此目标作为进行教师奖罚的依据。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继续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奖勤罚懒,以制度管理人,促进教师积极工作。学校组织各种学生活动,丰富学生学校生活,调动学生兴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15609266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在线客服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